师生论志 教学相长

2018-04-02 05:59孙秀萍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曾皙夫子子路

孙秀萍

教学过程

师:《论语》中蕴含大智慧,包纳大理想,读《论语》有时就是在读我们自己的人生。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论语》中的“侍坐章”。看今天的题目,多了一个字:辨。辨,是学术界常用的搞研究、做课题的方法,在字典中的解释是“引证释疑”,常组词为“考辨”,对有关事件经仔细查考后做出辨正、辨证认定。我们可以理解为同他人商榷,和专家商榷,和教材、老师、同学商榷。是对我们的观点进行佐证的过程。这节课,我们就带着思想上路,一起完成这场思辨之旅。(PPT展示学习目标:1.古人称读书为“煮书”:“慢慢煨、细细品、用心悟”。细读文本,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与人格魅力,进行审美鉴赏活动;2.从考辨的角度对文本进行释疑、考证,从而发展、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师:既然是释疑,那么疑从何来呢?(PPT展示学生课前存疑提出的疑问。)这是同学们课前自读时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中同学们较关注的是三和五两个问题,也是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能读一读吗?(生读。)这节课我们将尝试用考辨的方法集中研究这两个问题,至于其他问题,我们恐怕也要“以俟君子”了,所谓“初尝考辨之味,不求考辨之深”啊。这两个问题涉及到三个人。

生:孔子、子路、曾皙。(师板书。)

师:涉及两种态度。

生:哂、叹。(师板书。)

师:下面我们来研究第一个问题:夫子之哂。(PPT呈现要求:1.独立思考;2.举手发言;3.记录同学观点,与之探讨商榷。注意:不是空想,而要佐证!)你怎么理解这个“哂”?

生:我觉得就是孔子对子路率先回答问题的当仁不让的态度的笑,并不是嘲笑。而是比较赞叹,他有远大抱负就说出来,毫不遮掩。

师:她认为这个笑没有嘲讽之意,甚至有些赏识大弟子这么率真,这么真诚,坦然地第一个回答问题。按照这种说法,老师也应该对你报以一“哂”啊。(生笑。)

生:我觉得是孔子对于弟子能大胆表达自己观点的一种肯定。

生:“哂”在字典上有讥笑和微笑之意。我认为应是讥笑,含有否定的意味,对子路轻率不加思考地发言报以否定的态度。

师:有不同意见了。我们要学习这位同学回答问题的方式,他说在字典中“哂”的意思,不是空口无凭自己的猜想,有依据。

生:子路是第一个说的,他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这句话中丝毫没有谦让。最后一段孔子也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他空有志向,却没有考虑实际情况,所以夫子可能就是一笑而过。

师:同学们,不管他观点表达得如何,我们都要为他的发言点赞。因为他从课文中找到了一句话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他用了孔子评价子路的话,又读了子路表达志向的句子。咱们读一读孔子评价子路的那句话。(齐读课文部分。)“是故”是什么意思?(因此。)孔子也没说清为什么笑,只说“其言不让”(板书)。子路怎么就不让了呢?我们来读一读子路的话。

生: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师:子路说得不错啊,他怎么“不让”了?

生:子路说的都是打仗,是让百姓有勇。

师:说得好,这句话我的学生有过误读:“比及三年,可使知方,且有勇也。”体会一下,顺序变化后,意味是不是也有所变化?“可使知方”说明第一个任务是让百姓“知方”,然后再“有勇”。而子路的意思是先“有勇”,再“知方”。看来这位同学的观点是:孔子的笑中有对他表达内容的否定。

生:我们没法考证当时的孔子是大笑还是微微一笑。《礼记》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侍作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这个是古代的一个礼仪。而且我们知道一个实例,就是子路是孔子的大弟子,按辈分来讲,这四个人中子路确实应该先说,所以说他们回答的顺序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第二个问题,我在文中发现了一个词,是子路“率尔”,我想知道当时是谁记录了这个事件。

师:这位同学发现的问题实在是太好了,“率尔”这个词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认定的,“率尔”在注释里的意思是“轻快,急忙”的意思,这个认定其实也不一定准确,我们有时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认定而觉得子路莽撞了。但是子路真的是莽撞了吗?这就是值得我们辨一辨的问题了。

生:子路回答问题时不假思索,证明子路在说之前已经有答案了,因为他对自己的理想一直有一个明确的认定,所以当别人问他的时候,他就能很快地说出答案。

师:这位同学的观点可以理解为老师还是很赏识子路的。同学们的思路真是打开了,真棒!关于这个“哂”,刚刚有的同学认为这是一种赞成,赞成子路为人的坦率;这是一种赏识,赏识子路志在四方;有人说这是反对、不予置评的一笑,觉得子路应该是话说的不错,但是做法有失妥当。但老师还不太满意,还想让同学们在文字中品读“其言不让”,或者是子路志在远方的依据。我们再读一下这段话,注意别有深意的字词。(生齐读。)

师:读出了什么新的意思没有?不要紧,老师不怕沉默,沉默恰恰说明你在思考。

生:我认为他说“比及三年”就是说完成的时间长,不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然后“千乘之国”,又是“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又是要达到“知方”这样一个比较高的效果,达到这种效果其实是很难的,这三年内,要完成这样的理想,说明子路有些不谦让。(掌声。)

师:这位同学说得特别好,她抓住了这样几个词:“摄乎”大国之间,一个中等国家处于大国的夹击;“加”之以师旅,有军隊来攻;“因”之以饥馑,一个国家内忧也好,外患也罢,一种情况已经很难。但是子路设想的这个国家却是内忧外患,“可使有勇”已经很难,“且知方也”的“且”说明还要达到更高的水平,“其言不让”啦。

师:这里我们研究到“其言不让”的“其”是子路说话不让,那么是不是有一种潜台词是别人说话就“让”了呢?

生:我想说一下冉求,他在说完自己的志向之后又加了一句“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就是说自己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希望能另请高明。

生:公西华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其他人在表达志向后,又说了自己的不足。但是子路只是单纯地说了一下自己的志向在哪里。

师:没错,其他人都挺礼让的。冉求说的“如”是(生接“至于”的意思),“俟”是(“等待”的意思)。公西华则用了两个“愿”字,什么意思啊(希望),他的意思是我希望这样做,但我却做不到这些,很是谦让。那么别人呢?曾皙呢?

生:他说了一句“异乎三子者之撰。”意为我和他们说的都不一样。

师:“撰”,注释中的解释是—能力,《礼记》中说:“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而这四人中只有谁“不辞让而对”了?

生:子路。

师:比如老师说,求,尔何如;赤,尔何如;点,尔何如?都是老师询问后才回答,而子路却是自己站出来说的,这里就是“不让”了。我们刚刚比对了其他弟子,再来看看孔子作为老师,为数不多的句子,也是有谦让之意的啊。我们来读一读这段话。(生读第一段。)

生:孔子说,我只是比你们大了几岁而已。

师:师者,岂是因为年长,而是因为德高而受到弟子尊重。“毋吾以也”的意思是:别因为这个,你们随便说。但我觉得最漂亮的一句是“如或知尔”,尤其是“或”字。假如老师找这四名同学聊天,我就说如果我想要了解你们的志向,大家說话是不是会有所忌惮。如果我说“有人”想要了解你,是不是打消了畏惧,解除了尴尬?本文中出现的五个人,除了子路“率尔”而对,都“言而让”了。这可能就是夫子“哂”子路的原因。

师:在探究“夫子之哂”的过程中,我们完成了一个由文本找依据来佐证自己观点的过程,于是我们就有了一点点的小资格来与别人论一论了。这里是老师找到的两个关于“夫子之哂”的观点。(PPT“哂由”的不同解释:1.子路谈的大道理是不错的,但话语中不够谦让,这是美中不足,所以,孔子抱以微微的冷笑;2.夫子自然一笑,此一笑并未包含太多情绪,因为夫子意在鼓励,亦有“各言其志”的表态。)所谓专家的观点你都赞同吗?

生:孔子作为老师,不会对发言的弟子冷笑的。

生:我觉得如果要讨论这些话题,有必要提到子路与孔子两人的出身。子路在跟随孔子学习之前,一直是一个游侠的身份,孔子也很了解子路的性格。所以我觉得孔子的这个哂,也是对子路的率真的一种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回应。

师:从你的发言,老师看出你很厉害,能用到《论语》中的知识来回答这个问题。《论语》中孔子就曾经评价子路:“野哉,由也。”什么叫野?粗野,我这个大弟子的秉性是很急躁的。

师:我们刚刚进行了一场思维的碰撞,子路其言不让,而其他人“言让”。子路只是“言不让”,执政的观点尚可。孔子对这个问题的评价,也许会参照他自己的思想。孔子讲“仁”讲“礼”,对仁与礼极其重视,在《论语》中,正文提到“礼”这个字就有75次,在《八佾》篇之中就有15次之多。孔子重礼。(PPT展示:“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这是《泰伯》篇中的一句话:意思是恭敬但是不守礼,就可能会繁忙;谨慎但不守礼,就会畏惧;勇敢却不守礼,就会莽撞;正直却不守礼,为人就会尖刻。恭敬、谨慎、勇敢、正直等美好的品德,若不守礼,就会变得不那么文明、不那么道德了。所以,孔子对子路的回答仅用一哂报之,也许就体现了他重礼的思想。(板书:重礼。)

师:我们回顾一下刚刚对“夫子之哂”的探究,思维发散、辩证,当思维打开后,就可能有更多思维的角度和同学们去商榷,可以更多地在文章中寻找依据。我们就用这样的思路来探究第二个问题:夫子之叹(PPT)。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可能要解决一下“曾皙之志” 是什么了。我们来齐读一下。(“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先请同桌互相翻译这段话,找一下对方翻译之中的错误。(同学互译、纠错。)你们是怎么理解曾皙之志的?

生:我觉得曾皙的这句话是: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上身了,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师:嗯,翻译得很准确。那你是怎么理解曾皙之志的?

生:我觉得这可能表现了曾皙一种对待世事比较淡薄的态度,表现了他对事物的淡薄的心态。

师:同学们回答问题比较喜欢做结论,其实简单说就是说说他们去干什么就好了。

生:是他们春天出游的场景。

师:哦,老师带着几个学生一起吹吹风,春游的一个场景,大家同意这个观点吗?曾皙说,老师您带着我们出去玩吧,孔子说:“嗯,我赞成他的观点。”(生笑。)

生:我觉得曾皙的意思,就是强调自己向往那种安稳、自在的生活。

师:说得真好,用一个生活场景代表一个生活状态,用一个生活状态映射一个国家国泰民安的生活状况。大家不觉得这段话有有悖常理之处吗?

生:早春时节,天气比较寒冷,去洗澡这件事我就不太理解,这么冷的天用来“风干”自己的身体,我感觉挺违背生活常识的。

师:这位同学的观点十分独特,他可以自己就此做一个论文了。这么多年老师教这篇文章,注释一直把“浴乎沂”翻译成“在沂水里洗澡”。在这段里面,不是早春,而是暮春时节。但晚春在河水中洗澡,也过于勇敢了吧。那如果他不是在沂水中洗澡,在台上吹风,那他们究竟是干了什么呢?

生:老师我想问您一个问题,就是在古文里面暮春应该是农历的二月末,三月初,我觉得这个季节在河水中洗澡是合理的。

师:啊,能洗(生笑)。这样的一场争论老师真的是太希望看到了。什么叫考辨?就是争一争,用事实来印证。那么这样看来,我们对曾皙之志目前只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这是一幅春游图,另一种是一种盛世愿景图。老师也找到了一些人不同的说法。(PPT展示四种不同观点:1.盛世愿景说:曾皙描绘的是一个风清景美、和平宁静的社会环境,表达了孔子礼乐治国的崇高境界,是礼治后出现的太平盛世;2.自由隐逸说:曾皙所描绘的太平盛世,更像是个世外桃源,是避世隐士所向往的境地—《理想的无奈 睿智的退守》;3.舞雩祭礼说:舞者七十二人,冠者五六,三十人;童子六七,四十二人,为民祈农报功。然则冠者童子,皆是舞人,而五六六七,则合七十二人之数—《太平御览》;4.教化弟子说:曾点想用教育来教化一国的人民,而这正是孔子晚年所特别看重的,《论语·颜渊》记载,孔子也曾带领过学生游玩于舞粤—《孔子“与点”析疑》。)这么多观点供我们研讨,那无论是哪样的说法,在曾皙说完之后,老师“喟然而叹”了。曾皙说得很好,为什么老师会“叹”呢?(生小组交流讨论。)

师:在交流之后有了想法没有?

生:在讨论之后,我们产生了一个疑惑,就是在这三个人说过之后曾皙说了这些话,曾皙在别人都出去之后,还单独问孔子一些问题,我觉得曾皙是不是有一些“小坏”?

师:她觉得曾皙这个人的品性是不是不太好。老师在和同学们谈话,曾皙却在那里弹琴,他还在那里“铿尔”。(生笑)《礼记》里面有一段话,叫:“侍于君子,不顾望而对,非礼也。”你不看着老师,不听课,那就是不合礼节了。而且别的同学离开后,曾皙故意留下来问老师,有点小“叵测”。你们帮他解答一下吧。

生:我觉得孔子“叹”,是说曾皙说得挺好,但是我们仁政的想法别人不能接受,这不是我们的错,孔子认为这非常关键。所以我认为这段话,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许是对现实的无奈。

师:说得真好。礼崩乐坏的时期,这样美好的愿望固然美之,但是不能实现,也不过是空谈罢了。所以他赞成曾皙说的话,但又感慨徒有其志。刚才那位女生的问题,大家还是没能解答,老师尝试着说说我的看法。我觉得前面已经说了是“侍坐”,老师与弟子闲坐,不是老师与弟子正式的讲学,弟子自由对答恰恰反映了孔子平时谦和有礼的形象。曾皙最后留下来问老师,是想让老师在“问志”弟子“述志”之后,给我们评一评“志”,无可厚非吧。

生:我觉得他说的一段话,应该抓住一个关键词,就是雪莱有一句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就是这种美好的景象,也不管他喜欢不喜欢,就是想要吹吹风。我觉得这一幕幕展现了人们生活的美好情状,表达一种志向,一种对安乐生活的向往。因为刚刚大家也说了,那个时代战乱还没有平定,他也想让人们没有战乱和平地生活下去,他也想让人们幸福地生活下去。这个“喟然叹”,可能也是一种对生活的无奈。

师:这位同学和那个女生的观点很像。但他提出了另一个观点:曾皙之志,描摹了一个场景,恰恰就是老师孔子一生追求的愿景蓝图。这么多学生,你曾皙终于说出了我的想法啊,“吾与点也”。至于夫子为何而叹,他到底是为了说曾皙能言我志,还是叹三子不能懂我心,还是说这些志向说得虽好,但不能实现。无论他叹的是什么,参照夫子“哂”由,源于他重礼,夫子叹的态度也许是因为他“贵和”。因为在《论语·学而》中说:“礼之用,和为贵。”孔子认为曾皙描摹的场景,是不是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常提到的一个词:和谐社会。这也是我们一直追求的蓝图愿景啊。(PPT展示:清代学者张履祥评点《侍坐》章:“四子侍坐,固各言其志,然于治道亦有次第。禍乱戡定,而后可施政教,初时师旅馑,子路之使有勇知方,所以勘定祸乱也。乱之既定,则宜阜俗,冉有之足民,所以阜俗也。俗之既阜,则宜继以教化,子华之宗庙会同,所以化民成俗也。化行俗美,民生和乐,熙熙然游于唐虞三代之世矣,曾皙之春风沂水,有其象矣。”)只有三个弟子一个个达成了自己三年的目标,然后才能有曾皙的这样一个美好的结果。所以孔子的叹,也许不是叹曾皙一人,而是在叹四子言志。这么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利用闲聊和大家谈志向,想告诉弟子们:当梦想照进现实,描绘蓝图盛世,表达“美政”也许并不是真正的用意,直面现实、为之努力,让实现的可能更大,或许正是夫子问志的初衷。理想不只是用来实现的,更是一种追求!朝向理想的奔跑,比终点本身更为美好!

师:学习古文,就要古为今用、博古通今。《十九大报告》中有一句话。(PPT: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段话,老师有些加上了红字,我们妄自揣测,这段话会不会与我们今天学习的《侍坐》章有些渊源呢?“文明”就是孔子所重之“礼”,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会不会是子路所说的“勇”呢?幸福安康的生活,会不会是冉求所说的“可使足民”呢?最后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会不会是曾皙描摹的和谐社会呢?孔子与曾皙之志的实现,可能就要靠“诸君”的努力了,因为各位如何,你的中国便如何!最后,让我们用最昂扬的感情,来读一读《少年中国说》。

生: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教学反思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出自《论语》。

从目标设定上,我将本课目标定位在特别学术的“辨”和十分具有“语文味”的“文本细读”上,重点对学生的审美鉴赏、批判性思维素养进行培养,实现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也是立足学情,以往设计课总是老师觉得该讲什么,猜学生可能哪儿不会,这一次,我梳理了学生“自学存疑”中的问题,归纳为9个有代表性的问题课堂呈现,让学生发现并总结其规律:三个人(孔子、子路、曾皙)、两种态度(哂、叹),重难点就是在学生的质疑中确定的。

具体教学过程中,一辨夫子之“哂”,在学生自己谈了“哂”的含义后,给出名家的几个观点,鼓励学生争鸣、各抒己见,发起第一次思维碰撞:师生、生生、学生与名家、学生与教材,甚至是学生自己前后思想的碰撞。展现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畏权的思维品质。

在师生共同讨论了“夫子之哂”后,如法炮制地进行“夫子之叹”,就有了讨论“大鱼引路、小鱼从游”的效果,这个时候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互相论辩才有章法,不至于流于表面。

事实证明,只要给他们一个舞台,学生就能舞动奇迹。学生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有理有据、潇洒大气,个中精彩,不可言说,在论辩思悟中,思维水平又一次提升。

课后反思起来,有这样两点感触。

1.心中有学生,并相信他们可以。这节课本身就很难,而我又把此课设计得更难,但是我相信学生可以。董卿在做《朗读者》时说,总是给观众看无脑的娱乐节目,就会走入娱乐至死的窘境。所以我坚持让语文课上有思想的交锋、有美的流动、有语言的推敲、有文化的味道。

2.古人称读书为“煮书”,慢慢煨、细细品、用心悟,文本细读是语文学习的命脉,有人就比喻文本细读为“出生入死”,这节课我对教材字句的挖掘还算细致。

传统文化进校园意义重大,我们继续前行!

猜你喜欢
曾皙夫子子路
解读《论语》
以本为本缘本溯因
夫子的挑战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夫子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