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41)
公共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途径。当前,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中有关全民健身的方面仍然面临着公共制度建设不完善、公共物质文化建设投入不够、公共精神文化建设宣传不够全面等困难和问题,如何在公共文化视角下将成都市“全民健身”政策落实得更好,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和现实任务。民生的改善、社会的和谐与文明的进步离不开全民健身政策的贯彻与实施。当前,我国经济建设正在蓬勃前进,社会发展也欣欣向荣。这就对人民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中,两次强调全民健身的重要性。从1995年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到2016年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都明确表明了发展群众体育,增强国民体质的重要性,让中国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全民健身条例》的指导思想是科学的发展观,在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的整体规划中,纳入全民健身是全面贯彻落实该条例的表现。目的是为了全民在健身方面的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完善全民参与的健身机制。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学习《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借鉴国际上发展体育事业的相关方式方法。对建设全民参与的健身服务体制需要加强,争取达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得到均等的享受;进一步深化改革,将全社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各类别的社会组织中具备的作用充分的展现出来,体现出全民健身的体系。时至今日,谈及全民健身,谁也不会觉得陌生。健身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群众体育的管理较为粗放,使得全民健身运动一直在低水平徘徊。
为更好的发展全民健身、打造体育强市,成都市体育局制订了长达20年的“三步走”规划(2010年—2030年)即:第一步,2010年至2018年,建立“运动成都”品牌,有效提升市民健康素质;第二步,2019年至2030年,通过“运动成都”品牌的建设和推广,带动成都全民健身运动的国际知名度;第三部2031年至2040年,努力使“运动成都”成为国际品牌。
(一)公共制度文化建设现状
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经济的发展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因此,成立相应的政府职能部门,专门对体育的发展进行管理,能够很好的从各个方面对成都市全民健身的开展提供相应的保障与支持。当前,人们的健身活动主要为两种类别:一、依靠企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建立的体育组织,如成都市每年1月1日举行的“全民健身跑”活动。二、民间自发建立的体育群体组织,包括各类夜跑活动、广场舞、各单位间的体育竞技。这类活动能一定程度地带动全民健身的发展,提高人们的参与度,但依然存在制度上的不合理。现阶段,公共制度文化建设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民间组织关于体育的制度缺失或者不完备,监管和服务不到位。目前成都市的城镇化建设正在快速推动,人口流动性较大,这给管理者带来管理上的难度。第二、多数自发性民间组织相互联系较少,与政府组织之间也缺乏沟通,造成不同类型的体育文化活动缺乏创新性交流。第三、社区居委会主要责任是“贯彻执行上级部门颁发的法规章程和市区人民政府的决定与指示,完成市区政府部署的各项任务和计划”。从上而下管理制度没有把权力下放,导致民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多以自发活动为主要活动方式。第四、成都市政府结合本地区地方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比较具体的《成都市体育条例》以及《成都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同时相关部门也制定了《成都市社区管理办法》,但没有专门制定与体育相关的民间组织管理条例,更没有涉及与民间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管理制度,这使全民健身的发扬难以得到制度保障。
(二)公共物质文化建设现状
成都市最近几年加强了公共物质文化建设,兴建、重建了一批基础体育文化设施,例如,武侯区桂溪路三瓦窑社区的成都市老年活动中心。把体育器材送进社区,并增加了丰富的体育文化活动,这给社区居民的体育休闲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根据成都市体育设施的实际情况,目前的数量是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锻炼需求的。以实地考察武侯区广福桥社区为例:社区现有一些健身设施,如篮球场两个、乒乓球台十张、体育健身器材及老年人棋牌活动室,大多数体育器材数量有限,规模不大,很多人没有机会使用现有资源。类似问题存在的社区还有很多,特别是一些老居民小区没有体育健身器材和体育场地,居民只有到较远的公园、广场锻炼身体,参加各种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另外,很多体育器材存在年久失修、无人清洁的问题,也直接导致了体育器材的浪费。
(三)公共精神文化建设现状
公共精神文化建设在公共文化建设中尤为重要,培养正能量的全民健身体育精神符合现代城市体育发展需求。虽然成都市在此方面有一定宣传,然而在实际当中却反映了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整体不高。32.5%的人群具有健身频率不固定,而每周坚持体育活动3次以上的群体仅占总量的28.3%。这明显反映了成都市居民的体育锻炼意识和观念与实际不符。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人们健身以自发性的居多,团结程度不高,因此很难长久的坚持锻炼。由于家庭经济实力、个人文化背景等不同,导致个体沟通较少。唯有提高精神文化的建设,才能提高体育精神的凝聚力。二、宣传不到位。当人们想参与民间或政府间的体育组织的时候,往往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常常在媒体报道之后,人们才知道曾组织过这样的活动,但是当下一次要举办的时候,主办方又没有进行大量的宣传。基于以上两个原因,要根据人们自身的特点,寻找共同的目标和需求,通过媒体宣传、体育特色主题活动等方式培养人们良好的体育意识,保持参与各项体育活动的新鲜感。
现阶段我国发展群众体育事业的成功经验和宝贵形式主要是"国家推行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将健身与生活紧密的融合在一起,这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这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直接利益,也是各级政府关心民生问题的一个表现。国家的核心组成部分就是具有素质很高的综合性国力,国民的体质就是综合性国力的塔基,大范围的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升。
在建设体育强国的愿景下,加强成都市全民健身已成为关系人民健康幸福、促进文化发展的事业。近年来人们的健身意识已在不断提高,政府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大,在公共文化视角下,依然有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之处。
(一)合理建设公共体育场地
公共体育的物质建设作为一种群众性的体育设施,是一种重要的体育资源。既需要合理的投入,也需要保持高效的利用。
体育设施数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居民健身效果与总量满意情况。就目前的人均拥有量来说,健身器械种类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的健身需求,所以持不满意态度的比例较大,这是一个历史性、现实性的问题。应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一、根据不同行政社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建设同质、同量的体育设施,减少地域间的差距,满足居民健身的需求。二、不同建设地点的同质、同量。在广场、社区、街道等不同安装地点上的数量也需要满足行政社区、居民的需求,适时、适量的增加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在数量增加的同时,也必须将选择环境纳入考虑范畴,譬如将体育器材设在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地方,尽量离喧哗的街道、闹市区远一些。三、增加器械种类,提高居民健身效果与质量。不同种类的健身器械所具有的功能各不相同,对满足不同居民的锻炼要求也不尽相同,因为不同人群对于使用健身器械想要达到的健身效果是因人而异的。总之,在数量上和种类上尽量满足居民的人均占有量水平,提升居民健身效果、满足其健身意愿。
全民健身是一项为民、便民、利民的工程,力争为居民的健身提供便利。但是,在公共体育物质建设中,出现扰民的现象,使一项利民的“民心工程”在走进居民时出现了矛盾,主要是因为那些就近就地的公共体育设施离居民住宅区较近,居民在锻炼的过程中的声音,对其他居民则造成一种困扰,久而久之就形成矛盾。因此,建议合理布局公共体育设施从这几点给予考虑:一、在选址上,主要考虑设置地点的人口密度要与器械数量要相吻合,同时也要避免数量紧缺或者过剩的现象。二、在功能上,考虑器械设置的系统性、多元化与合理化相结合,根据社区、街道、居民等一系列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布局公共体育设施。尽量远离在喧闹,甚至是脏、乱、差的地方设置。三、在公共环境上,既要充分考虑相应的配套设施是否完备,也要考虑与该市整体美化布局是否相协调,让居民有一个优美的健身空间。
(二)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随着《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的实施提出的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和前瞻性的概念。作为现代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属于公益性质的。迄今为止,在此领域的实践研究相对薄弱,尤其是构建一个完善的、群众能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仍处于探索阶段。根据成都市全民健身发展的现状,要做到“亲民、便民、利民、惠民”,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加强各组织间的联系。无论是民间组织、政府组织,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取长补短,才能开展更多创新的体育活动,增加人们参与全民健身的热情。在组织间相互交流的同时,吸取管理经验,促进各组织内部的管理与团结。同时也能结合不同地域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进行配置。二、体育资源配置一般涉及决策系统、协调系统和操作系统,这是一个国家在体育资源配置方面涉及的三种不同组织的系统,科学管理就需要将体育资源配置朝着更加合理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在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时,应注意明确各级行政部门的职责,把各方职责落实恰当、实在。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维护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公共文化生活的公平与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切实增强人民体质,才有可能让全民经济、文化的发展更具有持续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在群众中引发强烈反响,受到广泛关注。其中提出要“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无疑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新的挑战。全民健身活动的有效开展与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有很大的关联。成都市关于全民健身的良性发展研究还在不断探索与研究中,当前合理规划全民健身体育场地设施、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成都市的政府决策部门对全民健身的科学管理提供现实依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成都市体育局.成都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4).
[2]贾文彤.“软法”硬化: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到《全民健身条例》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3).
[3]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董新光.论我国群众体育的特色[J].体育文化导刊,2006,45(3):7-8.
[6]黄义军,翟东波.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研究现状及发展策略[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7(3)
[7]董新光.全民健身大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9]丁明山.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社会特性和功能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3).
[10]裴立新.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民健身体系[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6):4-8.
[11]芦平生.西北少数民族群众享有基本体育服务问题的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5)
[12]裴立新.全面小康社会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