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敏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实验幼儿园,福建 福州 350108)
基于儿童的学习方式,《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特点”,也强调“最大限度地”支持儿童获取直接经验,尽可能地满足儿童发展需要。同时,《纲要》和《指南》赋予儿童美育以重要位置,注重培养儿童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的基本素养,认可儿童自主地表现美、创造美的可能性,促进儿童形成完整的人格。
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改革的背景下,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实验幼儿园坚持“美育滋养人生,游戏润泽童年”的办园理念,探索真正站在“融美于园、汇美于心、成美于人”的目标建设上,创新践行美育课程游戏化的教育实践。幼儿园逐渐形成了协同共育的“四位一体”儿童美育综合发展路径;尝试建立不同层次的教研共同体提高幼儿教师的美育教学能力,使其更为有效地推进儿童美育课程的游戏化。
“四位”涉及儿童生活的基本环境,也是儿童可能的学习场域,主要包括:幼儿园、儿童的家庭、儿童所在的社区及城市。“四位一体”儿童美育路径强调优化不同场域下的美育工作,更强调在美的情境观照下,“四位”美育互生融合于“幼儿园、家庭、社区、城市”的审美游戏中,一体化,综合化、课程化实施,促进儿童艺术素养的发展。
在“四位一体”的美育路径中,“幼儿园美育”占据中心枢纽地位。相较于其他三位的美育阵地,幼儿园往往要担当更多的组织或指导工作。在儿童美育游戏化理念背景下,幼儿园要发挥一定的引领或示范作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推进工作,建立在尊重课程传统的基础上,要求教育工作人员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因为科学地认识“游戏化”概念,树立正确的“儿童的游戏”观念,是建设游戏化美育课程的首要条件。其中,教师必须坚持儿童的主体地位,鼓励儿童主动探究,使儿童在美育活动中获得愉悦的游戏化体验。必须坚持立体开放地推进“融美于园”的办园目标,从以下两方面促进儿童美育的“全面性”。
1.整合多元资源,丰富儿童美育内容及组织形式
通过引进社会艺术资源,使幼儿园的美育内容或形式更加多样化,绝非摒弃曾经的美育课程进行重建或重构。可供幼儿园纳入的教学资源大致包括:(1)艺术专业的师范生。幼儿园可以邀请高校师范艺术专业的学生进入美育实践课堂,建立艺术实验室,协助儿童更好地落实自己的想法。同时,对于艺术系学生的毕业展,也可以邀请儿童共同创作。(2)具有艺术专长的家长。幼儿园可以建立专门的儿童家长志愿者信息库,利用各种节庆活动、功能室活动的契机,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具体艺术专长的家长参与相应活动,既可以丰富幼儿园的教学资源,也可以强化家园互动。(3)民间艺术团体。依托民间传统节日,笔者所在幼儿园邀请福州市闽剧团专业演员、福州市艺校闽剧班学生进园演出,面向儿童表演闽剧,让儿童有机会更直观地认识生、旦、花脸等各种戏剧角色,了解闽剧服饰或装束上的特征。儿童也可以尝试进行油彩上妆,真实体验闽剧道具的使用。通过与艺术资源的积极互动,不断提高儿童对于“美”的认知,培养儿童对于“美”的意识。(4)美术馆或博物馆的专家或场地。幼儿园可以和各类场馆建立长期性的合作关系,邀请美术馆或博物馆的专业人士走进儿童的美育活动,或定期组织儿童走进场馆。儿童在专家的实物讲解或场馆的实地体验中,可以近距离地感受到不同历史文物或美术作品的意蕴。总之,幼儿园要尽可能全面地整合多元资源,在适宜的时机予以选择或使用,以丰富儿童获得“美”的经验的可能性。
2.从环境的创设到不同领域的教育实践,落实渗透式儿童美育
如果要让儿童美育的渗透性更充分、更全面,必须重新认识“美”的定义。实际上,“美”并不局限于狭义上的艺术美,它同样涵盖自然美、社会美。在游戏化美育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应当视“美”为动态的概念,充分认可“美”的外延的不确定性,更好地落实“融美于园”的渗透式美育。
首先,课程游戏化强调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也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因此,在幼儿园的情境创设上,可鼓励儿童共同参与。例如,抓住中秋节的契机,组织大班儿童在走廊上举办《我和月亮玩游戏》画展;家长开放日的时候,让中班儿童在幼儿园的公共大厅摆放《我妈妈》的绘画表征;庆元旦的时节,使用儿童美工区的纸箱画《水墨小狗》,营造良好的新年气氛等。同时,尝试在不同阶段践行融美于活动区的想法,投放丰富多样、不同层次的材料,以保证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自主性,满足儿童创造的需要,深入地贯彻游戏化理念。此外,“融美于情境”不仅表现在物质环境上,也体现在提供富于美的人文氛围,主要包括:融美于人性品质、融美于儿童的探究、融美于教师的素养等。可以在创设儿童益智区的过程中,引导儿童学会坚持、勇于挑战,从而体验坚持之美、探究之美;也可以在角色扮演活动中,鼓励儿童自立自理,学会同伴交往的方式,学会相互谦让的态度,由此体现文明之美。
其次,尝试在不同领域的教育实践中不断渗透儿童美育。一方面,幼儿园可以通过日常教育活动,对儿童进行“美”的教育;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重视音乐教育、强化美术教育、普及文学艺术教育、发展儿童体育以及深入常识教育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儿童获得“美”的经验的可能性,更加全面地实施广义上的儿童美育。
儿童的家庭是“四位一体”游戏化美育路径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家园教育协调一致,有助于提升儿童美育效果。践行家庭美育的途径,主要是让家长切身地投入到儿童美育的实践过程。例如,鼓励家长多带儿童去各类艺术场馆,进行拍照记录、讲解等活动。又如,幼儿园鼓励家长走进课堂,请他们提供带儿童旅游观光的视频和图片等,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针对其他儿童进行美育讲解。此外,定期组织儿童和家长共同参与秋游或其他亲子活动,于其中渗透“美”的实践教育。一方面,鼓励家长投入美育建设的实际行动,让家长在实践中更深刻地认识到儿童美育的内涵及其意义,有效地转变美育观念。另一方面,强调家庭美育也是回归儿童生活的重要途径,适应儿童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儿童多途径地获取感受和欣赏“美”的基本经验。幼儿园应尝试常态化家庭美育的活动形式,以更好地实现“幼儿园美育”和“家庭美育”的对接或结合。
“四位一体”中的“社区美育”是社会、家庭与学校关联最为密切的邻里关系和谐美的重要平台,通过搭建大社会、小家庭、人人友善美育体验平台,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以齐头并进的方式,推进“社区美育”工作,具体落实为鼓励儿童和教师积极参与社区开展的一系列文化活动。例如,幼儿园教师在社区的阅读季活动中,分享自己对于亲子阅读的感悟,传递让亲子阅读变成美好时刻的理念,在社区里发扬融美于亲子阅读的方式方法。在践行“社区美育”的过程中,应当把握以下要点:其一,幼儿园积极协助社区,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让儿童在社区里获得潜移默化的“美”的经验;其二,注重社区文化对于儿童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的促进作用。
“城市美育”是“四位一体”美育路径中的最大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把其他三位的美育阵地顺理成章地包容在一起。城市的范围包括了儿童所在的幼儿园、儿童的家庭及所在的社区。“城市”可供挖掘的美育资源更加庞杂,因此要找到有效的“城市美育”形式,探究紧密联结“四位”美育路径的最直接方式。例如,笔者所在幼儿园推出《福州美育地图》,试图将福州的各种适宜开展儿童美育教育景点,如福州三坊七巷、鼓山、乌山等,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汇编形成地图或手册。《美育地图》类似于“城市美育指南”,家长可以依据引导,陪同儿童到景点探秘、参观或游戏。每到一处游玩后便可以加盖一次“闽师附幼”logo印章,每个景点分布图后的空白页面留给孩子表达表征的空间,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孩子参观后的表达再现。幼儿园或社区也可以此作为契机,适时开展绘画或征文比赛。《福州美育地图》的开发和使用,加强了幼儿园、儿童、家长以及社区之间的多向联系。“城市美育”课程的开放开发,有助于促进“幼儿园美育”“家庭美育”以及“社区美育”的一体化。
总之,在“四位一体”的儿童美育路径的践行过程中,必须注重交融及相互作用,协同促进儿童更多“美”的经验的获得。
课程模式要真正贯彻落实到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上,必须经由教师的教育实践。其中,教师的美育教学能力,在组织儿童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往往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在主张践行“四位一体”儿童美育路径的基础上,也强调通过组织教研共同体的方式,多途径地培养教师的美育教学能力。
首先,在师资培训的过程中,要打下坚实的游戏化理念基础,鼓励教师以辩证的眼光看待或分析儿童的游戏。同时,通过经验交流或教研的方式,促进教师从狭义美育到广义美育的观念转变。其次,在省市美育专家团队的引领与支持下,逐步建立“高校—名园长”或“教研员—幼儿教师”的教育研究共同体,有效地开展园本研训。例如幼儿园利用节假日,采取典型事例和实际操作相结合、集中培训与现场互动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美育金点子碰一碰”的经验交流会。在福州市资深名园长的指导或启发下,教师大胆阐述对于改进游戏化美育课程的构思或想法,进一步提出美育点子。最后,课题组教师以年级为单位,划分成三组,再次进行头脑风暴。教师的美育教学能力在层层递进的教研过程中,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此外,还可鼓励教师主动了解最前沿的美育动态,逐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自主性。
总之,在一定程度上,儿童美育工作的有效性,有赖于教师的美育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