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彩萍
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合肥,230601
教师职业认同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机制,是教师对其职业的认知、情感、期望、能力等方面的积极感知和认可程度。这种积极感知和认可程度,既是一种状态,反映着当下或某一时段教师对其所从事职业的认同程度;又是一种过程,是教师对其职业角色的不断确认,进而影响其认同程度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教师职业认同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和心理基础,是保障教师保持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状态、职业效能,乃至建设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基础。基于对教师职业认同重要性的共识,近年来,学术界对教师职业认同开展了深入而系统地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一是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视角,进行职业认同概念的界定[1];二是分析教师职业认同的构成要素,弄清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维度[2];三是研制教师职业认同量表并对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师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3];四是从个体特征(主要是人口统计学变量)、组织环境和社会因素入手,探讨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因素[4]。上述研究,为准确把握教师职业认同状况提供了丰富和有价值的第一手数据。但目前教师职业认同研究中,尚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依据统计学分析的结果,仅仅使我们掌握了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但对如何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水平,又有哪些提升策略,大多数研究均语焉不详。本文以新建本科院校为例,通过文献梳理和实际调查,在分析青年教师职业认同实际状况的基础上,探讨提升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的策略,以期引起新建本科院校重视并有效提升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水平,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教大众化进程中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地方应用型高校。2017年10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正式发布的《中国新建本科院校质量报告——应用型本科建设在路上》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有普通本科高校1 219所,其中新建本科院校678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总数的55.6%,已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5],对我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建本科院校举办本科教育的时间相对较短,本科教育的经验积累不足,特别是伴随学校规模的扩张,青年教师已成为学校教师队伍的主体,多数学校40岁以下教师占比高达70%以上。因此,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着自身的专业发展,也关系到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乃至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职业认同现状研究显示,新建本科院校中,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从教师职业认同各个维度上看,职业技能和职业期望水平较高,职业认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而职业情感、职业意志和职业价值观则处于临界值以下[6]。
职业认识指个体对自身从事职业的性质、社会地位、社会意义等方面的认识,以及对个体在职业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与评价。职业认识是职业认同重要的认知基础,对提升职业认同水平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新建本科院校40岁以下教师和教龄10年以下教师的职业认识水平分别为3.18和3.20,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讲师以下(含讲师,下同)职称教师的职业认识水平仅为2.28,已处于临界值之下[6],可见,青年教师的职业认识水平较低,职业认识有偏差。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新建本科院校的青年教师几乎都是从985、211等重点高校毕业的博士或硕士,从本科教育起所接受的都是以学科为核心的学术教育与学术训练,面对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办学的指导思想、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及培养模式、应用型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范式、教学内容乃至教师角色等的巨大变革,往往表现出有心无力或无所适从。这种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职业认识、角色认识的偏差或不适应,严重影响了青年教师对其职业的正确认识。
职业情感指个体对职业以及角色的感受和体验,包括职业归属感、职业自尊感和职业成就感等。职业归属感是个体与其职业之间关系的积极感受和体验,是一种与所从事的职业荣辱与共的积极情感体验。职业自尊感与成就感是对自身职业的价值、重要性和效能等的积极感受和体验[7]。研究表明,职业情感水平与年龄、教龄和职称呈正相关。新建本科院校40岁以下教师和讲师以下教师的职业情感水平分别为3.00和3.02,刚刚达到临界值;10年以下教龄教师的职业情感水平为2.96,已低于临界值[6],可见,青年教师的职业情感水平较低,职业情感普遍消极。职业情感与职业意志、职业认识关系密切,认识越深入、意志越坚定,其情感必然越强烈、越积极。
职业意志指个体是否坚定从事这一职业的意愿。研究表明,职业意志水平与年龄、教龄和职称呈正相关。新建本科院校40岁以下教师和讲师以下教师的职业意志水平分别为3.02和3.17,略高于临界值;10年以下教龄教师的职业意志水平则为2.92,已处于临界值之下[6],可见,青年教师的职业意志水平也较低。造成青年教师职业意志不够坚定的原因有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主观上,由于职业认识存在偏差,职业定位不够准确,尤其是职业能力不能完全适应岗位要求;客观上,由于学校缺乏系统有效的职业意志教育,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不完善,薪酬待遇偏低,生存压力、工作压力较大等。
职业价值观指个体对所从事职业的价值判断与认识。职业价值观有三个层级:第一个层级,把职业视为工作,持有这种价值观的人认为职业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第二个层级,把职业视为事业,持有这种价值观的人认为职业是为了满足发展需要;第三层级,把职业视为使命,持有这种价值观的人认为职业是为了满足精神需要。新建本科院校40岁以下教师和讲师以下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水平平均为2.88,10年以下教龄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水平为2.81,这些数值均已处于临界值以下[6],可见,青年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水平非常低,反映出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模糊的职业价值观,也反映出青年教师对从事教师职业是否能够实现自身价值持怀疑态度。
教师职业认同是其个体经验与其所处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教师职业认同,一方面受到教师个体特征如年龄、教龄、职称、学历等自身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Litwin等认为,员工对自己所处的特定组织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知觉,将影响其动机、态度、信念、价值观[8]。Sleegers等也提出类似观点,即教师的职业认同是通过与他们所处环境的互动来建构的[9]。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本文主要从环境角度入手,针对学校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对教师职业认同所产生的影响,依循制度建设和文化氛围营造两个路径,为新建本科院校提升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水平提出几点策略。
从时段上分,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分为岗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两个阶段。传统的岗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在培训内容上更为注重从教的技术层面,如帮助教师提升职业技能、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科学实施教学评价,但对教师的职业认识、职业意志、职业价值观等职业心理层面的教育往往关注不够,缺乏有效措施。针对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必须进一步提高对职业认同教育的认识,把职业认同教育放到与技术培训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岗前教育阶段要科学设置职业认同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并通过鲜活的职业道德楷模案例讲解,使青年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意义与价值,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与所肩负的责任,将教书育人不仅视为一份工作,更视为一份事业、一份使命。职后教育阶段,要大力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工作,在选择导师时,要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作为首要条件;同时,要丰富导师制工作要点,扩大导师制工作内涵,把职业认同教育与教师教学技能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作为导师制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通过实施导师制,让青年教师从导师身上不仅要学到职业知识与技能,更要领悟到为人师表的神圣与崇高,真正做到在思想上认同教师职业,愿意为教育事业服务与奉献。
职业发展规划是个人对其今后一段时间乃至一生中所要从事职业的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与成长目标,以及对一项职业和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成就期望。科学制订并实施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制度,是促进青年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路径地专业化成长、自我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水平的根本举措。同时,良好的职业发展规划制度,也有助于吸引并留住青年才俊,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学校健康持续发展。帮助青年教师制订职业发展规划时,要注意:一是帮助青年教师认识职业生涯的阶段性及其特征,以及从角色体验,到角色认同,再到职业认同的发展规律。二是帮助青年教师返观内省,充分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实现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三是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价值观,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感和敬业奉献精神。四是帮助青年教师根据个体的状况及学校的发展需要,设立合理可行的短期、中期和长期职业发展目标。五是注意职业发展规划的定期检查与阶段性验收,以检查、验收为抓手,动态地把握规划的执行与目标达成情况,从而不断地为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明确的指向和源源不竭的动力。
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上有一个统一的要求,即办成“应用型”的大学。在此定位下,新建本科院校追求的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性、科学研究的应用性和教学内容的应用性,这就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学科理论素养,更需要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新建本科院校中占比70%以上的青年教师群体几乎都是来源于高校的博士或硕士,这些青年教师自接受本科教育起所接受的几乎都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的训练,应用实践能力普遍薄弱。自身薄弱的应用实践能力与学校刚性的“应用型”办学定位产生了强烈的矛盾,青年教师必然产生不适应、不认同,甚至产生离职的意愿。实施青年教师基层实践制度,有利于尽快提升青年教师的应用实践能力,消除青年教师不适应感。要真正落实好青年教师基层实践研修工作,需要学校对青年教师基层实践研修工作进行制度性设计,对年度或任期内每位教师的研修时长、研修方式、研修内容、研修成果应用、考核评价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或规定。其中,要重点把握:一是研修内容与所任课程的一致性或相关性,要做到研有所得,研有所用,通过基层实践研修,确实提升教师的应用实践能力,为传统的教学内容改革注入实践层面的鲜活案例;二要强化实践经历与实践成果的考核,要制订细化的教师实践研修工作考核方案,明确考核标准,避免教师基层实践研修流于形式;三要注重教师基层实践研修业绩的使用,与青年教师年度考核挂钩,与青年教师评优评先挂钩,与青年教师职称晋升挂钩,从制度层面确保实践研修工作落到实处。
和谐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提升职业认同的文化基础,是积极情绪产生的文化土壤[10]。新建本科院校从事本科教育时间不长,办学经验不够成熟,管理制度处于制订—修改—废止—再制订的过程之中,尚未形成成熟的管理文化。此外,面对青年教师繁重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压力,学校管理层面也缺乏有效的情绪安抚和情感关怀的渠道。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管理文化的不成熟,情绪安抚和情感关怀工作的缺位,使青年教师很难产生职业归属感与职业幸福感,也势必降低职业情感水平,减低职业认同度。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一要努力营造尊重教师、以师为本的管理文化,使青年教师产生职业自豪感;二要大力实施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在制订教师管理制度时要充分听取、吸纳青年教师的意见与建议,从有利于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出台教师管理制度;三要充分发扬民主,保障青年教师有权参与学校或二级学院重大事项的决策与管理,增加青年教师在学校、学院发展中的话语权;四要积极营造管理人员与青年教师相互支持、彼此尊重与信任的人际关系,维护青年教师的职业自尊感;五要积极营造青年教师之间、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人际关系;六要搭建青年教师情感关怀和情绪安抚平台,通过平台活动,降低青年教师的职业挫败感,消解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和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困惑。
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需要良好的发展平台,良好的专业成长环境有利于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为此,学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建立教学示范平台。要在建立示范课、公开课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并形成名师示范课、老教师公开课和青年教师公开课的三级教学示范体系,为青年教师提供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学习观摩的平台。通过系列化的示范课和公开课,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整体提升,强化青年教师教学研究和改革的意识。二是建立教学竞赛平台。要持续开展年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完善省、校、院系三级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体系;设立教案、课件、“精彩一课”、教学改革、课程大纲、试卷等系列竞赛活动,以赛代训,多方位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三是建立教学交流平台。持续开展教研室业务活动,定期组织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沙龙”活动,不定期举办院系同行交流会、教育教学经验交流论坛等活动,促进青年教师之间交流,分享教学心得与经验。
多渠道设立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专项,持续增加青年教师教学研究项目专项基金的投入,以项目实施的方式,引导、督促青年教师投入到教学研究之中,加强教学方法改革研究,努力探索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形成经验,指导教学活动,在教学研究之中提升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良性互动。建立青年教师“进团队”制度,要求每一位青年教师进入一个教学团队或教研项目组,让青年教师在团队的项目实施中汲取营养、增长才干,形成教研能力。完善教学研究考核评价体系,从制度上解决“重科研,轻教研”的不良倾向,加大教学研究的指标赋分,强化教学研究业绩在考核中的重要性,提高青年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强化课程研究工作,以课程研究推进课程建设,以课程建设带动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通过课程建设,促进青年教师准确把握课程功能,了解课程教学目的,熟悉课程教学内容,精通教学方法,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更具时代性和适应性,使培养的人才更能切合社会的需要。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主体,提升他们的职业认同水平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提高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对青年教师队伍中存在的职业认同总体水平中等偏下、职业认识偏差、职业情感消极、职业意志不够坚定、职业价值观模糊等问题,高校应予以重视并采取有效策略加以改善。
本研究主要从组织角度出发,围绕制度建设和文化氛围两个方面探讨了高校提升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的策略,即可以从重视青年教师职业理想、职业目标和职业意志教育入手,积极引导青年教师自我认知、自我定位、自我发展,不断增强青年教师的应用实践能力,在和谐的工作环境中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自尊感、归属感与幸福感;此外,还应为青年教师搭建交流、展示和竞争的专业发展平台,设立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专项,引导积极青年教师投身教学改革与研究活动,从而促进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