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晨,金 冶
(1.惠州学院 体育学院;2.惠州学院 党委组织部,广东 惠州 516007)
组织力是经济学、管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组织力”是指组织人们去完成组织目标的能力,它是成功的领导者顺利完成组织目标的本质特征,其实质就是一种合力,是组织内各个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整体力,是设计组织结构和配备组织资源的能力,是组织结构力和组织文化力的综合体现[1]。良好的组织力是确保工作有效完成的重要保障[2]。
对企业而言,从某种程度上讲,组织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决定着企业的成败。同样对基层党支部而言,增强基层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必须增强基层党支部的组织力。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提升组织力是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需要,夯实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需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非凡的责任担当,推进“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并取得卓著成效[3]。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胜利,根本一点就在于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高校基层党支部提升组织力的着力点在于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队伍,因为“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唯有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以务实的态度,扎实的作风,补短板、强弱项,着力解决基层党建薄弱环节,以问题为导向,不折不扣抓整改,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放过,整改不到位不放过,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整体水平,让广大群众获得感进一步增强,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全面从严治党才能获得力量支撑。
高校基层党支部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前沿阵地,是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服务党员的基本单位[4]。高校基层党支部的组织力建设是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环节。首先,高校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体现在作为党的基层组织,肩负着党的大政方针上传下达,密切联系广大教师,及时向学校党委反映广大师生的诉求、建议,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的历史重任,为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提供重要支撑。其次,高校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体现在以点带面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着力发挥团结凝聚师生方面的作用,吸收优秀学生、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拔尖领军人才和海外留学归国教师等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党组织。再次,高校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体现在着力发挥促进学校中心工作的重要作用。
高校是知识分子的集聚地,高校党员是高校的先进分子。党员领导干部带头严格遵守党章与党纪党规,以上率下,上行下效,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定点联系学校基层党支部,参加和督导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突出“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倡导“四讲四有”,感召师生党员践行合格党员标准。抓好基层党支部书记教育培训,使党支部书记明确肩负的职责,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广大党员要守纪律、讲规矩、知敬畏、存戒惧,切实在教学、科研、服务、管理创新创业等方面都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当前,高校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软弱涣散,其根本原因就是组织力弱,导致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影响力、凝聚力弱,通俗点讲就是“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有的党组织和书记还没有把党建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存在着重教学科研而轻党建工作思想,认识高度不够、投入精力不足、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不能聚精会神,不能全力投入。一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思想理论水平还不高、解决复杂矛盾本领还不大。
当前高校基层党支部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两个现象:第一,教师党员担任基层党支部骨干的积极性不强,怕党务工作影响教学、科研,即使在基层党委(党总支)负责人的劝进下担任了党支部委员,经常“身在曹营心在汉”;学生党员主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社团活动、兼职、考证、公考、考研等方面,无法保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第二,部分师生党务干部不够重视党支部工作,把支部工作视同一般事务性工作,对党支部工作缺乏长远规划。
党支部设置没有按照“按需设置”,有的高校院系教工党支部党员分布多个校区又不设置党小组,有的在学生宿舍建立党支部,却没有加强管理,有的学生党员人数上百人仍然只设置一个党支部,对出国进修、访学师生党员党组织设置尚未形成长效机制,造成党员管理弱化、虚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组织生活正常开展,不利于党支部作用的充分发挥。
有些党员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但也有一些党员身份意识不强,将自己混同于普通师生,存在自对身要求不严格、行为举止不注意、思想言论不规矩等问题,也影响党组织对广大师生的示范引领作用。少数教师党员干部存在着责任感和事业心不强、师德师风失范、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突出等问题。
此外,有些基层党支部还存在组织生活内容老化,活动形式比较单调,组织生活质量不高,创新不够,没有形成特色和品牌,战斗力和凝聚力不强,“以干带学”等问题。
计划经济体制下,党的各级组织直接配置社会资源,指挥生产,实施分配、交换、消费,党员群众依附于党的组织,支部在各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对党员产生很大影响力[5]。然而,时至今日,基层党组织,一般不再直接支配资源,主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防止“两张皮”。当前,有些高校没有坚定的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没有完全落实中央关于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向基层倾斜的政策安排和工作要求。甚至个别基层党组织习惯于对上级工作部署“上传下达”,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没有主动思考、不能积极谋划、缺乏方法创新,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过程中,被动应对,缺乏内生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党在政治、思想、作风、纪律建设等方面成效卓著。但是全面从严治党还需向基层党支部延伸,解决基层党支部弱化虚化边缘化的问题,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支部,着力发挥基层党支部自我净化、自我提高的主动性,真正把党的建设抓在日常、严在经常。一方面基层党支部处于党组织最末梢,往往有力所不及或疏忽遗漏。另一方面有的高校基层党支部工作质量不高,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发挥不充分,个别党支部还存在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有的基层党支部“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不规范、不严肃,形式单一;有的党支部认为党建工作不是硬任务,可以拖一拖,平时忙于业务,疏于政治学习;有的支部组织生活党味不浓,支部会议研究业务工作多,研究党建工作少。为此,高校基层党支部必须承担起管党治党、建设好党支部的主体责任,基层党支部组织力的建设,把全面从严治党覆盖到“最后一公里”。
高校个别“专家型”党员领导干部,只“抓科研”“抓业务”把“抓党建工作”当事不关己的“累赘”。部分大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不纯,功利性较强,入党更多的是为了在学校当学生干部、评优评先、今后求职多一些筹码,存在入党前后表现差异显著的问题,只是组织上入了党,但思想上尚未真正入党,思想信念动摇、党员意识淡化,是非观念不强,不敢对学生中的不良言行和违纪现象进行斗争,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普通同学。
“精明的功利主义者”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都是高校基层党支部组织力建设中首要防范的。现实中,基层党支部必须有强大组织力去遏制纠偏师生党员真实存在的两种消极思想,否则会分化基层党支部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新时代,由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人们的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多样化,利益多元化,思想多样化。新时代我们党如何保持强有力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对基层党组织来说,是一种新挑战。为此,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基层党支部必须以增强组织力作为重点抓手,用共同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感召鼓舞人,必须创新工作方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让群众理解、获群众信任、得群众支持,让群众自觉自愿围绕在我们周围,跟着我们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目标。
高校基层党支部要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教育全体党员干部带着深厚感情学、带着使命担当学、带着问题联系实际学,建立常态化学习制度,突出基层特点和味道。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要严守政治纪律、勇于政治担当、严肃政治生活,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6];要进一步规范基层党组织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扎实开展“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警示教育、组织生活会等活动,要创造性的落实好主题党日制度,积极开展“党员领导领学带学督学活动”,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制度,把政治学习和教育摆在重要位置,确保党的组织生活经常、认真、严肃;要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对师生群众的政治引领作用,确保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学校基层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和人才培养全过程,有机渗透和融合教育工作各方面。进一步落实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高校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加强高校党组织对基层党建的领导,完善院系党组织和基层党支部对重大事项的领导决策机制,把制度建设贯穿于高校党建各方面,使高校党的各级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
做好高校党建制度化建设,特别是要注意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重在抓制度、抓基础。要围绕党建标准、规范化建设,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基本队伍、基本制度、基本活动和基本保障建设,制定高校党建工作量化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制定高校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指导意见和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考核评价体系。把高校基层党支部的建设,纳入学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党建年度述职工作,作为考核评价的核心指标。
奖惩分明,赏罚及时。对基层党支部建设突出的党组织及时给予表扬、奖励等正向激励,对于基层党支部建设滞后的党组织和个人要实施约谈、问责,必要时要实施岗位调整等负向激励,使基层党支部的建设情况与党组织负责人的工作业绩、职务晋升等结合起来。稳妥分类处置不合格党员,解决不合格党员“出口难”顽疾,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7]。围绕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两述职”“两核查”“两评价”“一约谈”,制定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基层述职评议考核办法,深化党支部书记述职基层工作。通过制度建设推进规范化建设,着力打造高校党建工作标准化体系。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体系。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将党支部实现网络联结。党支部基本情况、换届情况、“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党员学习培训”“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党员党性分析”“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活动情况、基本经验适时在网络上传送,促进经验共享、资源共用、促进高校基层党支部管理民主化、科学化,促进党支部活力的提升。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畅通党建工作渠道,提升党建工作实效,使其成为与时俱进的党员教育平台、联系服务党员的联动平台、全面从严治党的工作平台,全面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科学化水平。
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解决高校基层党支部组织力的问题,首要的还是要解决人的问题。高校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首要的是要抓好基层党组织书记这个“关键人”,即党支部带头人(支部书记)和党支部上级负责人(党总支书记或二级党委书记)。首先是精挑细选、择优选拔高校基层党组织书记。全面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党支部书记的人选,要充分尊重支部党员和相关群众的意见,真正把党性强、懂教育、会管理、有威信、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学历、高职称人(简称“双带头人”)推选出来。注重从优秀政工干部、骨干教师、优秀大学生党员干部中选拔学生党支部书记。党总支书记或二级党委书记(党支部上级负责人)的人选,应具备“主动作为、敢于担当、群众认可,并能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素质。其次是提高高校基层党组织书记的政治觉悟、思想认识水平。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书记的政治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着眼于培养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熟悉支部党建和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善于做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协调能力强,作风扎实的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发扬我党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践行求真务实的工作精神。牢固树立“党是领导一切的”意识,全面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
按照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开展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有利于密切联系服务师生,有利于促进业务工作的的要求[8],合理调整基层党组织设置。教师党支部应设置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一线实体单位;学生党支部一般按年级或院(系)设置,也可根据各高校院系实际,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学生宿舍、社区、社团组织等建立党组织,实现党建工作与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相互促进。党支部设置,必须以党章为依据、充分考虑到党的新任务、党员数量、学校工作需要等实际。优化基层党支部设置,扩大党的覆盖面,做到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组织,有党组织的地方,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
高校党的建设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这是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各党总支、党支部是党建工作的基本单位,担负着密切联系、团结服务师生的重要职责,体现着战斗力和凝聚力。高校基层党支部要充分发挥好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目光下移、重心下沉、资源下调,密切联系群众,解决师生的实际困难与需要,送温暖、解难题,不断夯实党的群众基础,树立起党的光辉形象。要坚持师生主体地位,认真做实、做好群团工作,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组织师生参加学校公共事务,不断提升学科、专业的水平,不断增强基层党支部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要大力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工作和活动方式,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严格规范“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制度,定期开展党员党性分析,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将党员教育管理抓在经常、融入日常,唤醒党员党性意识,切实提升基层党支部执行力,扎实推动党建工作与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贯穿融合,同步提升党建和事业发展两个成效。要深化落实《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加强学生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要结合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各领域的工作特点,从基层党支部思想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党建阵地建设和党组织、党员作用发挥等方面,明确具体的工作目标,推行基层党建目标管理,让基层党支部创有目标、改有重点、行有方向。
“一切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党的传家宝[9]。加强高校基层党支部组织力建设,必须强化党的宗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观念,牢固树立为师生服务的理念,把以师生为本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大力气解决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树立良好的校风、教风与学风。
高校基层党支部要充分发扬党员群众的创新精神,主动适应学校综合改革的需要,依托党团建设、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等载体,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支部活动,把支部建设与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工作紧密结合,要结合本单位实际谋划品牌活动,引导基层党支部积极打造突出亮点,树立一批叫得响、过得硬、推得开的基层党建工作标杆支部和品牌活动。以最佳党日活动、微党课微视频比赛、基层组织风采展示、基层组织生活创新案例评选、党员义工、志愿服务,党员寒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推进组织生活创新。以品牌化建设推进基层组织落实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强化党的领导、增强基层党支部在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的针对性实效性,在引领优良班风、校风、学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维护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总之,高校基层党支部组织力的提升必须紧扣高校实际、关注师生党员实情,高校、党支部、党员凝心聚力,从政治建设,健全党建制度,基层党组织书记发挥“头雁效应”,优化党支部结构,规范党支部管理,创新党建载体等几个方面着手,从而提升基层党支部组织力,促进党支部建设进入长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