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网络环境下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

2018-04-02 22:51连秋凤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网络平台教材阅读教学

连秋凤

(南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福建 南平 353000)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要融合网络学习空间创新教学模式、学习模式和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语文学习的内涵不断扩大,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育教学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如何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有效地将网络优势融入小学语文的教与学,从而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呢?文章以“网络环境下”为视角展开思考与实践。

PISA定义的“阅读素养”,指的是“以开发知识、潜能和参与社会生活为目的,对阅读材料(或文本)理解、运用和反思的能力”。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教师、学生、家长要转变观念,努力构建网络与传统语文教学相融合的新型的语文教与学共同体,大力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

作为语文教师要唱好阅读教学三部曲——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外拓展,这是阅读教学环环相扣的三环节,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各环节的探究与创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习惯、思维,提高学生阅读素养,实现阅读教学效益最大化。

一、前奏:课前预习巧设计,网络空间活运用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也说过“书不读熟不开讲”。做好课前预习既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做到心中有数,又能帮助教师更充分地了解学情,以学定教,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传统的预习方式基本上采用教师布置,第二天课前检查的单一模式,教师无法及时地了解学情,调整教学目标。而现在有了网络这个载体,打破了时空的局限,使课前预习由单一走向立体,教师在与学生的共研中整合出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真正体现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走出以案定教、以教定教的旧有模式。

首先,教师在网络交流平台上发布预习单,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通过学生提交的预习作业,充分了解学情,整理出问题清单,进而调整教学目标。其次,借助网络平台自主创建讨论区,资源共享区等课程板块,学生可以在虚拟学习空间中与同学共享学习资源,相互讨论,对预习任务的完成提供有力的环境支持。此外,教师还可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微课,丰富预习形式,拓展预习内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如:教师在《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教学中,考虑到学生虽然有接触过寓言,但没有清晰的概念,容易与童话相混淆,如果在课堂中教师进行讲解必然影响新授课的时间安排,教师就在网络平台上传了《什么叫寓言》的微课,学生直观生动地在课前就了解了寓言体裁的特点,为第二天的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省时高效,促进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

二、主旋律:突破教学重难点,优质资源显身手

网络环境下的优质资源的有效运用,对阅读教学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品味运用语言文字,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素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电子课本:由传统教材模式向网络化教材

转变

信息化社会对当前的教材形态带来根本冲击。“人教数字校园”里的电子课本是以人教纸质主体教材为基础,集声音、文字、图片和影音文件等于一体,多角度、多维度地呈现教材内容,使传统纸质教材和教学手段难以实现的动态演示过程得以轻松实现,让教材在网络平台上活了起来,有效地攻破了课堂教学重难点。

电子课本中设置了课文朗读、背景简说、句段赏析、读写训练、课外拓展等模块,既是教师便捷高效的教学助手,又是学生在精彩无限的课堂中理解运用语言,提高阅读思维能力的助推器。

例如:人教版三上《花钟》第一段写的是不同的花在不同时间开放。学生对蔷薇、烟草花、月光花等比较陌生,而电子课本里的片段朗读就配上了不同花开放的动态影像。教师让学生一边听着入情入境的朗读,一边欣赏不同花在不同时间绽放的神奇景象,学生在啧啧的赞叹声中认识了花,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激发了浓浓的探究欲望。在片段赏析中,学生不仅通过对关键词“吹起了、绽开”等领悟到了“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这些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鲜花开放的妙处,而且能仿照文中写法对“午时花”展开描写,学以致用,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培养了学生阅读力。此外,电子课本还有荧光笔、橡皮擦和调色板等辅助工具,强大的交互功能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学习资源:由单篇的讲授模式向群文阅读教学转变

“一起作业”作为免费的学生学习软件,里面的学习资源丰富多彩,其中“阅读与作文”专辑里有许多优质的“小课堂”微视频,诸如“错别字医院”“钢笔的自述”“第一次给妈妈洗脚”等,这些三五分钟的微视频都是根据教材配套设计的,是对现有教材的有力补充,学生在完成教材阅读的基础上,推荐阅读相似体裁的文章,以一篇带多篇,使传统的单篇授课模式走向群文阅读模式,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快速阅读的能力,学生在大量阅读、思考的语文实践中,不断提高阅读素养。同时,也让语文课堂变得饱满而精彩。

三、尾声:课外巩固加拓展,交流互动出新彩

网络环境下的课外阅读拓展,无论是媒介、方式、内容都有了新的变化,由平面走向立体。

(一)阅读媒介由纯文本走向多媒介

随着移动终端的日趋发展,阅读软件愈加多样,学生阅读也从有限的时空变得广阔,QQ、微信、公众号、阅读APP等为学生提供了繁多的阅读媒介,丰富的阅读资源立体呈现,学生尽可在书海中遨游。

(二)阅读形式由独立走向互动

网络环境下的阅读资源往往与互动平台共生,依托网络平台,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主题阅读,是语文教材的延伸和重要补充,也是语文教学更好地贴近生活的体现。如人教版三上第五组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课文,学生除阅读文本外,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走进中华传统文化”主题阅读活动,学生按照“组建小组—制定计划—分工合作—在线交流—成果展示”的目标任务群深入探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在多维度的大量阅读中,在网络平台互动交流中,在微信公众号主题成果展示中,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多元的了解,培养了合作、探究能力,构建了师生、生生之间学习共同体。

(三)阅读内容由群体性走向个性化

传统的阅读习惯是教师布置全班学生共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而在海量的阅读资源正通过网络铺天盖地地袭面而来的今天,学生获得阅读资源更加便捷,通过APP阅读资源库开展个性化阅读大大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教师亦可根据学生阅读喜好,与学生在网络平台讨论区中进行互动交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提高阅读实效。

(四)阅读评价由单一走向多元

传统的阅读评价通常通过测试评定,而网络环境下的阅读评价呈现多元的特点,更加注重阅读的动态过程评价。通过线上线下学习评价的灵活运用,借助大数据处理技术,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档案,使教与学融为一体,实现过程性学习评价的最大效益,让学生在多元的评价中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发展,提升阅读能力。

唱好网络化境下阅读教学三部曲,能在多维、立体的阅读新环境中构建阅读共同体,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学生阅读素养,促进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唐修亮.“互联网+”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变革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数字化学,2017(2).

[2]陈桄,龚朝花,黄荣怀.电子教材:概念、功能与关键技术问题[J].开放教育研究,2012(2).

[3]王亚芸.小学语文五层次阅读能力层级框架的构建——关于小学生语文阅读素养评价的思考[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2(9).

猜你喜欢
网络平台教材阅读教学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一种基于5G网络平台下的车险理赔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网络平台打开代表履职新视窗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依托网络平台,构建学习评价新模式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