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栋
(江苏省常州市翠竹中学 213000)
化学作为一门以探索自然规律为主要目的的学科,其格外注重学生思考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当积极运用探究式教学法,促使学生以科学的探究态度和方法参与到知识研究创造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与应用过程,全面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能力.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教学方案,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完善探究式教学评价机制,进一步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问题是学生探寻知识根源的开端,创设科学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强化学生的思考动力.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当前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问题情境,结合学生兴趣爱好融入丰富多彩的情境元素,令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促使学生在个人意识的强烈驱动下进行问题探究.另一方面,教师应当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了解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盲区”,采取科学手段引导学生化解认知矛盾,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当然,教师也一定要把控好问题难度,设置过于抽象和复杂的问题可能会使学生的探究信心受挫,耽误学生的学习进度;而问题过于简单又可能会使学生失去挑战的兴趣,弱化学生的探究动力.另外,很多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一般都是由教师提出特定问题然后学生进行解答,忽略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当引入具体情境并鼓励学生自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逐步摆脱凡事依赖教师的心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例如,教师在教学“自然界的水”一节时,首先将两杯水放到讲台上供学生观察,随后教师问道:“同学们,你们说说这两杯水有什么区别?”一名学生说道:“左边这杯水是混浊的,而右边这杯水明显比较清澈.”教师接着问道:“那谁来告诉我怎样才能使左边这杯水也变得清澈起来?”很多学生都高声喊道:“过滤!”于是教师开始在黑板上书写过滤所用实验工具的名称,一名学生问道:“老师,过滤怎么还会用到玻璃棒呢?它是用来搅拌的吗?”教师摇了摇头,“这根玻璃棒可不是专门用来搅拌的,它在过滤过程中起着引流的作用.”另一名学生问道:“为什么要引流?直接倒不是更简单、更节约时间吗?”教师笑了笑,“那这个问题可就要交给你们来探究啦!现在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之后告诉我你们的答案”学生很快投入到问题探究过程中去,为接下来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氛围基础.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学生理论探究与实践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要重视学生小组合作意识的激发,不断完善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在制定科学教学目标并提出相应要求之后,教师就要科学划分小组,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尊重学生的民主意愿,始终秉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确定小组人数及具体成员组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合作基础.教师要鼓励每一名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索研究活动中,为学生搭建宽广的交流平台,促使学生自觉地向同伴请教,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完善探究结果.另外,同伴之间的相互激励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小组成员之间的带动作用,促使学生不懈地坚持下去.
例如,教师在教学酸与碱相关的知识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检验溶液酸碱性的研究活动.除了教师提供的溶液,学生还自行收集了多种生活中常见的溶液,然后利用酚酞、石蕊溶液以及pH试纸进行测验.通过这一方式,教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以及实验操作的技巧,使学生真切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辛与乐趣.为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引导学生探究不同酸碱度对于头发的影响、土壤酸碱度的测定等问题.最后,学生通过商议以及交流确定探究结果,并以实验报告的形式递交给教师,由教师进行审阅.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仅以考试成绩为衡量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唯一标准,这种评价机制显然已无法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应当不断探索新的评价方式,建立并完善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机制,使评价标准变得多样化,教师从多种角度、多个层面去评析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懂得发掘学生的潜能,赞扬学生的优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过人之处,从而建立足够的信心去完成接下来的探究任务.另外,教师也要以合理的方式及时指出学生的缺点,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耐心引导其改正.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尊重每一名学生,分析和总结学生的特点,不以“优生”、“差生”去区分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之心.
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法,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对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与认知特点,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和开展各种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平台,促使学生在开放化的学习氛围中收获知识、增长技能,提升个人的科学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