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明
今年1月16日,《人民日报》“新青年”版头条刊发的《博士驻村,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反响不错,《检察日报》作了全文转载,新浪网、凤凰网等二十多家网站也作了推送。有位退休教师看到稿件后,专门致信报道对象巩宸宇为其点赞。不管是从传播效果还是社会效果,稿件都产生不错的反响。
笔者驻云南五年,写了不少人物,关于全国敬业奉献模范高德荣的内参被习总书记公开引用、“冰花男孩”原创首发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但坦白说,笔者最怕的还是人物报道。为啥?人物报道的报道对象不好选、稿件不好写,相比社会热点,也不容易成为爆款。怎么让人物报道更可读?笔者试着以《博士驻村,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一文为例做简单探讨。
人物报道想要更可读,关键还是“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接天线靠的是学,学的是中央政策文件;接地气靠的是走,走的是辖区每一个县。云南省129个县,如今笔者走过了127个县,正是因为用脚步丈量过云岭大地,因此更容易判断一个事件或者人物的新闻价值。
人民日报社有句话叫“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写人物同样如此。有人问,写人物咋还跟天安门扯上了关系?人物是时代的缩影,写好这一个,是为了写好这一群。能够反映时代变化的个体,才是最适合报道的人物。而时代变化的脉搏,一定要站在天安门上统筹考虑。巩宸宇是最高人民检察院派驻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西洒镇瓦厂村第一书记。之所以选择写巩宸宇,是为了写驻村第一书记。第一书记背后,则是脱贫攻坚。写活了巩宸宇,也就写好了脱贫攻坚。
即便是正面人物报道,也要考虑传播效果。将“这一个”定为写巩宸宇,是因为他确实有他的特点:女朋友在京、父母不赞成,可他还是选择博士休学,专门跑来当第一书记。而这些特点决定了他身上还有不少值得挖掘的故事、也容易引发社会公众的关注。需要说明的是,这样判断的出发点不是记者个人好恶,而是预判社会公众的关注,媒体融合发展阶段,选题思维方式的转换尤为重要,如果只是千篇一律的空洞报道,稿件很难有好的传播效果,难免沦为“谁写谁看、写谁谁看”,主流媒体也就有了被“边缘化”之嫌。
此外,巩宸宇还有个习惯,一直坚持写扶贫日记,到记者采访时已经累计超过十万字,日记里不缺鲜活素材,也避免了采访时漫无目的,提高了采访效率。
坦白说,从10万多字日记中编辑一条稿件并不难,但笔者还是花了一天时间到瓦厂村进行了实地探访。这既是因为人民日报“不到现场不写稿,未经核实不发表,不是自采不署名”的报道要求,更是因为只有到现场,才能抓到活鱼。换句话说:到了现场才能写出现场感,到了现场才能核实日记中的事情是否是事实。
典型人物报道,其实有套路,但绝不能少了人情味。笔者更愿意展现人物作为“人”的一面,探讨他面临选择时的思考和纠结。
如何展现?关键还是讲故事。
“‘你自己的事,你自己拿主意!’电话突然挂断,巩宸宇知道母亲这次是真生气了。”文章开头上来直接切入母子矛盾场景,画面感十足,也尽可能吸引读者阅读——母亲为何生气?巩宸宇作何选择
怎么展现细节?不妨多用白描和直接引语。
以“‘爸,估计你得开车来一趟北京,把我这一大堆东西拿回家去,出去两年也没必要再租房子了,一年能省3万多呢。’哄完女友,退了房子,去年7月27日,巩宸宇踏上了云南的土地。”这段为例,“一年能省3万多呢”,看似“呢”字多余,但更接近我们的日常对话;而“哄完女友,退了房子”看似可删,但却让人物更真实可信,也让读者有了更多的代入感——现实中,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的“一个”?
讲故事不是堆例子;堆一堆例子,不如讲好一个故事。以巩宸宇劝说村民易地搬迁、成立合作社为例,文章不惜篇幅讲了来龙去脉,还穿插了巩宸宇此前帮扶周廷春的故事,通过讲好一个完整故事反映了整个扶贫工作的不易。
当然,如果全文聚焦的仅仅是选择的纠结,稿件也很难成功——因为写好“这一个”还需反映“这一群”。因此,除了开头聚焦巩宸宇为何选择去扶贫,笔者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如何做好脱贫攻坚上。
由于脱贫攻坚工作离不少读者相对更遥远,为了让读者有更直观的体会,笔者选择了类比的方式。比如“可别小看了走遍15个自然村。从面积上看,一个瓦厂村就31平方公里,超过北京一个大一点的街道;从时间上算,雨天去最远村寨的时间比北京飞昆明的时间还长。……去年12月6日,巩宸宇和村干部李武学再次前往瓦厂自然条件最恶劣的两个村寨,不到100米的山路,巩宸宇连走带爬就花了半小时。”这样详细的表述,更容易让人直观感受到脱贫攻坚之难。
此外,笔者选择将直接引语作为文章小标题,“尽量不要穿白衬衣,村民会担心弄脏你的衣服而和你保持距离”“你姓巩,就得把我们都‘拱’起来”也更能直观反映人物的典型性格。
文章中用了不少巩宸宇扶贫日记中的内容,但并非事无巨细,而是尽量选取了巩宸宇对扶贫工作的思考。比如“‘不要在阳光下戴墨镜,村民会觉得你对他们不尊重;兜里没事儿就装几块糖,有的时候给孩子几块糖比给他们做一个小时工作还管用;在村民家喝水也不要用自己的杯子,否则他们会认为你嫌他们不干净……’巩宸宇通过不断和群众接触,渐渐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做这样的选取,是考虑类似稿件可能更容易被扶贫干部关注,这样写也有助于新下乡干部能吸收巩宸宇的好经验,对今后工作有所借鉴。
特别需要指出的,新闻报道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尤其要真实客观,避免人为拔高。也正是因为巩宸宇确实做得不错,笔者才能写好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