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时代的主题报道出新出彩
——述评报道写作的坚守与创新

2018-04-02 21:06:19■邹
法治新闻传播 2018年2期
关键词:思想

■邹 伟

述评报道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体裁,通过评述结合的方式,分析和评价事实,阐明观点和主张,在舆论引导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日益受到媒体的重视。同时,述评报道作为一种“高档次的新闻”,对记者的思想站位、材料驾驭、文字功底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被视为优秀记者应当掌握的采写技能之一。

新闻报道必须与时俱进。进入新时代,述评报道应当具有与之相匹配的新面貌和新气象。这要求我们在打牢基本功、遵循新闻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适应传播要求、跳出思维窠臼、创新表达形式,不断提高报道的可读性、感染力、说服力,从而使其真正发挥出在主题报道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突出思想性

合格的记者,不仅是时代的记录者,更应该是时代的思考者。这一要求在述评报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思想的高度决定报道的深度,这既需要对报道领域的情况了然于胸,也需要长期深入的观察思考和扎实全面的理论功底。从采写过程来说,述评报道不要急于动笔,而是首先要立意,即确立思想主旨,作为贯穿全篇的灵魂。换言之,需要强调统御性,不是材料的堆砌罗列,而是在思想主旨的统领下,文内的事实、故事和观点都围绕一个主题有序展开,或者由事实、故事和观点一步步引出思想主旨。立意的过程,就是对报道主题进行把握、勾勒、明晰的过程。明晰了思想主旨,整个报道就有了立论的基础和组织素材的主线。

例如,新华社2017年1月播发的《历史的选择,人民的期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评述》,紧紧围绕在新的伟大斗争实践中确立习近平总书记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这一主线,通过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的成就及其背后思考,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13亿多人民砥砺奋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夺取新的伟大胜利,体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体现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未来逻辑的统一。

又如,人民日报2017年9月刊发的《坚决打赢反腐败这场正义之战——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成就述评》,从“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到如何看待压倒性态势,再到反腐败成就靠什么取得,通过这样的理性推导,比较自然地得出结论:“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就是我们党不断自我净化、回归初心的过程”“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反腐败斗争正未有穷期”。

可以说,思想性是述评报道第一位的要求。将深刻的思想倾注于报道之中,本身就蕴含了一些思维方法上的要求。一是高度,要对报道主题所涵盖的各类事实进行概括和归总,不局限于一事、一地,也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某一领域,而是要站在全局高度,综合反映事物的全貌和发展的全过程。二是维度,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从局部与全局、现象与本质、历史与现实、当下与未来等多个层次、多种角度进行思考。三是锐度,进行敏锐洞察和深入剖析,在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找出核心问题和本质原因,敢于亮出记者的见解,见人所未见,予人以启发,引人去深思,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时代气息。

注重逻辑性

当记者面对某个述评报道的宏大主题时,往往会陷入“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困境。其实,再大的主题也需要从小的切口入手,进行解剖和梳理;同时,采写过程中搜集到的大量素材,也需要删繁就简、去粗取精,按照一定的结构和秩序娓娓道来。这就对稿件的逻辑性提出了要求,要善于提纲挈领,用报道主题的内在逻辑来确立报道的篇章布局。只要逻辑结构立住了,整个稿件的“四梁八柱”也就立住了。

那么,应当如何立起这些“四梁八柱”呢?常见的逻辑结构有这样几种:

一是渐进升华式。例如,新华社2017年10月24日播发的《高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巡礼》,分为“高擎伟大旗帜”“擘画科学蓝图”“开启新的征程”三部分,分别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引领中华民族坚定前行的思想火炬,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科学可行的现实路径,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三个分主题彼此衔接、渐次铺开、逐步升华,形成了内在的逻辑联系,也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系统。

二是并列叠加式。例如,新华社2014年10月21日播发的《让权力在法治的框架内运行——我国建设法治政府述评》,按照“给权力设置边界,打造高效政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打造‘透明’政府”“让权力受到有效监督,打造‘责任’政府”进行切分,从多个并列的不同角度来阐述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方面不断迈出重大步伐,逻辑清晰明了,也易于读者理解。

三是问题导向式。可以归纳为“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有问题”“怎么解决问题”,这一类结构比较符合人们思考问题的自然习惯,在述评报道中应用得也比较广泛。这里就不再赘述。

坚持新闻性

述评报道归根到底是新闻报道,坚持新闻性是其本质要求。述评报道不同于消息、特写等,是新闻事实的真实反映,也是新闻事实的提炼加工。因此,述评报道所选取的新闻素材,同样要强调新闻的“五性”——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显著性。

在述评报道的采写过程中,一些被采访部门、单位可能会提供工作总结之类的材料。这类材料可以帮助理解报道涉及的内容,对于梳理思路大有裨益,但失于生动鲜活。所以,承担采写任务的记者一定要扑下身子,注重从基层一线采集接地气、有代表性的素材,这样才能真实、丰满。笔者曾经参与的《坚定我们的中国自信——从全国两会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文中,以这样的细节开头:

早春二月,四川大凉山的油菜花已灿然盛开。

走过长长的山路,来到喜德县沙马拉达乡火把村,全国人大代表潘成英叩开了村民吉克瓦则家的门——出席全国两会前,她再次走村入户,了解群众所需所盼。

几天后,潘成英抵达北京。她的行囊里,装着写得满满的笔记本以及厚厚的一叠材料——关于发展寄宿制教育的建议。家乡人民沉甸甸的嘱托,随她跨越千山万水,进入中国最高民主政治殿堂。

这段带着泥土气息的素材,就来自记者的一线采访,采访时间距成稿时间仅有几天,可以说仍然是一条新闻。如果坐在电脑前闭门造车,无论如何是写不出来的。

选取新闻的角度也很重要。如果角度巧妙,能给整个报道增色不少。新华社2017年10月21日播发的《再塑党的形象的伟大工程——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五年探索之路》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2016年6月29日上午,一辆中巴车径直驶进天津市委大院。时任代理书记、市长黄兴国早早站在门外,迎接中央巡视组“再度来访”。

这位代理书记满心希望这是一次“体检转正”的“回眸一笑”。然而,两个半月后,他的政治生命彻底终结在巡视“回马一枪”上。

事实上,上述文字中的基本信息已是旧闻,但经过情景再现、细节描摹,又成了一次新闻的“再发现”。在跟帖、评论中可以看出,这一场景给许多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报道也因此得到更广泛传播。

进一步而言,述评报道需要大量新闻素材来支撑。这些素材不需要面面俱到,更不是大杂烩,而是经过系统梳理和精心选择,围绕一条主题主线有机地排列组合,既让受众在较短篇幅内获取更多信息和知识点,又服务于文中观点和论断,从而实现新闻素材与评论性文字融为一体,乃至开拓出新的新闻意境。

具备可转化性

当前是新媒体时代,述评报道因其篇幅较长、理论色彩较浓,在“短平快”方面是不占优势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述评报道的传播力不强。述评报道在采写之初,就要有新媒体意识,使述评报道具备转化为新媒体产品的要素。笔者认为,有两个努力方向值得研究:

一是讲好故事。述评报道的采写时间相对较长,经过精心打磨,能够形成内在的韵律之美。多用短句、短段落,少用动辄数行的长篇大论,保持明快的行文节奏。更重要的是,要多讲生动的故事,少些说教性的论述,特别是可以加入一些揭秘性、鲜为人知的事例,形成易于网上传播的兴趣点,也利于后期包装为新媒体产品。

二是讲透道理。真正有深度的好文,是自带网络流量的,能够形成“刷屏”之势。说理贵在新颖、透彻、深入浅出,最忌人云亦云、缺乏己见。要用老百姓听得顺的语言讲老百姓听得进的道理;同时,也要把有特色的、有新意的观点表达出来,通过独到思考造就一个个“金句”。这绝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不懈学习和探索,以思想的高地引领述评报道不断迈上新境界。

猜你喜欢
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聚焦补集思想的应用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递推思想及其应用
中等数学(2018年3期)2018-08-01 06:42:02
学思想 悟思想 用思想
中国盐业(2018年21期)2018-03-05 08:06:10
把握转化三要素 有效渗透转化思想
聚焦补集思想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