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江夏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1)
人类艺术发展历史,中先有图画后有文字,而后又在图画领域中细分出各种类别,水墨、油画和装饰画。其中,与文字搭配的画被称为插画。所以,研究东西方插画文化必须对插画的概念、文字图形出现与发展有所了解。
在西方,插画的单词是illustration,起初是源于一个希腊单词“illustration”本意为照明、图解;而在中国,古本《书林清话》有云:“吾谓古人以图书并称,凡有书必有图”。这本书详尽叙述了中国雕版印刷术的起源,以及印刷、装订、鉴别、保存等方法。由此可见,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插画都是对文字表达的思想进行解释的艺术形式。插画不仅仅是图形,它需要有可表述的文字内容。
在东西方美术中,插画都有异于绘画作品,插画作为媒介载体一部分发表的作品,它需要依附于载体。载体一般来说是书籍、杂志、报纸、说明书等,这使插画能够广为流传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初,东西方插画从绘画分离出来的标志都是印刷术的发展。东方的雕版印刷术与西方的铜版印刷术让插画拥有了无限复制的可能性。
第一,传统装饰性元素由文字演化而成。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大量龟甲兽骨上,刻有大量象形文字,称为甲骨文,这是我国可考的最早文字。这些文字当时是用来记录占卜结果的,也就是记录事件的符号。甲骨文的发现是在光绪年间,当时的国子监王壹荣,在一味叫龙骨的药材德药渣中发现文字图案,于是它买断了这味药材,经研究发现这些图案是商朝的占卜辞。当时商朝的子民,对未来抱有想提前知晓的心理,于是发明文字,文字在古代是最重要的作用是人与天的沟通,比如,甲骨文“左”和“右”的两个字,基本上是由两个图形构成:(1)左手或者右手的图形(2)手上握着的祭祀用的器物图形。逐渐这些象征性的文字慢慢演变成图案。比如,甲骨文中的“申”字是闪电的意思象征着神的福祉、生命的力量,是由一个向左旋的漩涡,和一个向右旋的螺旋构成。这些文字图形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幻化成了富有装饰性和象征性吉祥的纹样。如,商周时期的凤鸟纹、盘龙纹等都由这些象征生命力量的漩涡构成。
第二,战国出现写实表现的插画内容。到了战国时期,动乱与政治的大变革历史环境下,群雄并起百家争鸣。从这一时期出土的《宴乐猎手攻占壶》可以看出生活中农作、狩猎、宴饮等场景都被形象的描绘出来,图画更具有真实感、写实,这个时期的绘画已经具有独立的概念。在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楚墓的文物中出现画在帛上的工笔重彩《人物御龙图》有图有文,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插画。人物结构清晰写实。从东晋顾恺之开始中国人物画走向了成熟,他也可称作是中国最早的插画家,他为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创作过插画,如曹魏、曹植的《洛神赋》、西晋张华的《女史箴》、魏晋嵇康的《琴赋》等。他的线描被称为前无故人,后无来者的“高古游丝描”绘画深受书法的影响,线条纤细圆润,犹如春蚕吐丝,流畅质朴,一气呵成。他最擅长是刻画人物的神情,能传神达韵。如他描绘的洛神,姿态动人,气韵优雅脱俗。
第三,唐代到明代,雕版插画从出现到鼎盛。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佛教传入中原,当时国事动荡、战争四起,佛教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人们大肆修建寺院,以佛教为题材的创作内容十分兴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敦煌壁画。到了唐代随着国势的空前发展,文化艺术也得到全面的发展。唐代发明了雕版印刷,对佛教文化的宣扬起到良好的传播作用。但是由于技术的局限,唐代的插画的主要载体还是手抄本,印刷本仅起到辅助作用。唐代最成熟的插画作品是佛教插画《金刚经》,画面的组织别具有设计感,背景线条排布细密且流畅,主体的佛陀留白处理,前后关系明确清晰,是最早最成熟的精美印本插画作品。到了宋代,统治者推崇举国上下兴文的政策,中国古代四大艺术体系:宫廷艺术、宗教艺术、文人艺术和民间艺术逐步成型。而市井文化、民间艺术的发展对图书印刷业起到空前的促进作用,市民需求量极速增长,以致起初手抄本为主体的图书产业逐渐被印刷本取代。到了明代,小说文化的发展,让雕版插画印制达到了鼎盛。《三国演义》、《西厢记》以及明代的戏曲创作为插画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第四,清代出现兼具商业性的木版套色年画技术并且逐步发展成民国初的月份牌作品,木版套色技术后来流传到了日本,形成了别具日本风土人情的浮世风俗绘画。民国初,鸦片战争夹带着西方列强的商业理念打破了中国封锁了百年的国门,中国传统的插画表现手法与内容逐渐开始向西方靠拢,月份牌是中国民间单页式卡片年历,起初的内容为主题主要是有美好恬静的山水花鸟、象征着富贵多子的大头福娃,后来逐步转变为性感摩登的时装美女。月份牌的画面周边通常画有图案式的边框。处于画面一隅的商品图像往往画得小而精致,是月份牌的“画眼”所在。这些商品大部分是烟酒,也有布料、火油、蚊香、肥皂、化妆品等。可以说月份牌包罗了这个时代的风情万象。
第五,近代,鲁迅先生介绍和出版了大量国外优秀的插画名作,很多中国插画师借鉴西方插画的创作方式。但真正带动近代插画走向了成熟的是四十年代的插画大师张光宇。他吸收了西方艺术的精华并结合东方的传统绘画,创造了独具一格的中国装饰风插画,他的经典作品《西游漫记》,在名著经典的基础上故事新编。实际上在暗讽当时腐败的国名党政府,用美式化妆舞会或埃及壁画风格的发廊等西式场景结合中式的人物形象,来揭露当时民众不明现状,依然成谜于西式奢靡的生活方式中。
第一,埃及壁画可以说是西方最早的典型图文形式的插画作品,壁画上的象征性文字与中国的甲骨文有异曲同工之妙。西方的插画业也是由手抄本开始发展。直到文艺复兴时期,雕版和石版印刷术的出现大大促进了文学和艺术的繁荣。此时的印刷技术是为了宣扬人文主义精神,让人们摆脱宗教的束缚。
第二,18世纪洛可可时代统治者极度重视文化发展的时代,插画艺术蓬勃发展。和中国的宋代非常相似,在一些皇室成员亲自宣传与学习铜版印刷技术带下,铜版技术迅速成为图书产业主体。细腻丰富的铜版技术的发明,让整个洛可可时代的万种风情被完美的雕琢与记录下来。
第三,新艺术运动时期商业插画日渐成熟。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日本浮世绘影响,在欧洲和美国发展的第一次面积相当大的“装饰艺术”运动,即新艺术运动。新艺术提倡重返自然,强调自然中没有直线、没有完全的平面。反对工业化无装饰也反对维多利亚时期矫饰的风格。阿尔丰斯·穆夏是新艺术时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插画家。上海的月份牌、日本唯美的漫画形象、塔罗牌等都受到穆夏绘画艺术的影响。他的招贴画描绘的多是风情万种的女性,优雅流畅的线条结合日本浮世绘的平涂的表现手法,再加之以自然中生动的花卉藤蔓的造型。写实与写意表现的完美结合,极具个人表现力。
第四,西方现代波普艺术对插画发展的影响极深,引导了欧洲现代插画的走向。将时代流行明星和流行产品用丝网印刷的方式进行无限复刻的安迪·沃霍尔,美国街头绘画艺术家和社会运动者凯斯·哈林,以圆点模拟印刷品上的网点制造画面肌理效果的罗伊·里奇特斯坦,他们带领着西方现代插画走向了更广阔的领域。由此开始,插画作品依托更丰富的载体,如产品、包装、奢侈品,流动到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
首先,通过以上发展历程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东西方插画文化发展的异同之处。相同之处是,插画艺术突破性的发展都源自一场印刷术的变革、或者是新兴的传播载体的出现,如中国的雕版印刷,西方的石版、铜版以及丝网版画技术;不同之处为,中国的印刷术是为了推动宗教的传播,而西方印刷术的发展是为了宣扬人性,对宗教起到了很大的抑制作用。
第二,东方对西方插画文化的影响。日本的浮世绘强烈冲击了西方绘画。重视包装艺术日本商人利用浮世绘作品作为售往欧洲瓷器、古玩的包装纸,这些绘制精美并且耗材低廉的木版套色作品被西方艺术家视为不可思议的技艺。当时印象派许多画家如莫奈、梵高在绘画中借鉴东方浮世绘的构图或色彩发展成独具一格的画风,成为了后来艺术的主流。
第三,西方插画文化对中国插画发展的促进,西方的招贴画在鸦片战争时期流入中国,起初由于东西方审美的隔阂,西式的招贴画在中国接受度不高。后来外商聘请了中国本土的月份牌画家如杭稚英进行创作,杭稚英的作品借鉴了穆夏招贴画的处理方式,结合中西古今于一体,在当时的上海叱咤风云。
第四,东西方插画文化的交融、层层递进式的发展。在分析东西方插画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插画作品借助媒介突破地域突破东西方文化隔阂进行传播,而这种传播的是带着多重回响的。中国的木版套色插画,传到日本后形成了浮世风俗插画,这些浮世绘作品流入欧洲影响了当时招贴画。此后,欧洲商人带着他们的商品和商品招贴插画踏进中国国土,通过本土艺术家的妙手这些西式的风格和技法再次与东方美学融合,创造出富含更广阔视野和内涵的插画作品。
在插画发展与演变的历程当中,东西方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相互碰撞、借鉴到交融进步。
本文通过分析中西方插画发展的历史趋势来寻找二者的,相似与差异之处。对插画在不同时代相同空间或不同空间相同时代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好的作为现代插画创作指导的标杆。
【参考文献】
[1]叶德辉.书林清话[M].复旦大学大学出版社,2008(09)
[2]李正贤.不一样的插画设计[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3]余凤高.插图的文化史[M].新星出版社,2005
[4]陈瑞林.中国古代图形艺术简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齐凤阁.中国新兴版画发展史[M].吉林美术出版社,1994
[6]孙德珊.插图设计艺术[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