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政法大学 上海 200000)
鸦片战争以后,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上海正式进入了租界发展时代。其华界、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并存的局面开启了上海和上海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作为法制现代化表现之一的现代监狱制度同样发源于上海租界。其中作为租界监狱的代表作,华德路监狱是公共租界里建立的规模最大的具有现代化监狱管理制度的监狱,以其精良的设备、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开启了上海监狱的现代化序幕,传播西方现代监狱文明理念。
最初在公共租界里面,由中外双方的代表组成的审判机构会审公廨会将定罪的华籍罪犯关押在公廨押所里。但是由于公廨押所规模较小,关押人数有限,且随着罪犯人数的逐渐增多,押所面临无处关人的窘境。工部局决定在虹口一带购地,建造一所现代化的监狱解燃眉之急。1901年年底开始建造,1903年5月18日监狱正式启用,其正式名称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监狱”,由于监狱位于华德路(今华阳路),又临近提篮桥,所以又称“华德路监狱”或者“提篮桥西牢”,关押公共租界的华籍罪犯。
华德路监狱由公共租界工部局管辖,上层管理人员一直由英国人担任。开始仅两幢南北向的4层的监楼,光绪三十年以后陆续建成工厂间、洗衣房等。1917年监狱向北面扩建,新建两幢东西向的5层监楼。华德路监狱连同监狱管理人员住宅楼共占地60.4亩,建筑面积65200度平方米,共有牢房近4000多间,总之华德路监狱几经扩建,押犯最多达8000人,堪称“远东第一大监狱”。
1.规范的武器配备和警戒制度
华德路监狱大门门卫由印度看守担任,监狱围墙及四周岗楼的警戒最初由公共租界的万国商团俄国队担任,1937年8月改为印度看守担任,从30年代初期开始雇佣华籍看守。监狱内设有枪库,凡科长、看守长以上的人员每人配有手枪,但要经过打靶练习合格,才允许配备。配枪时可从监狱钥匙间领取钥匙,每人有一个固定的号码,一般当日使用,当日归还,均需签名登记。特殊情况也允许个人保管使用,每人12发子弹。手枪可以放入办公室保险箱内或者办公桌内。监狱值勤的看守,上岗楼使用长枪。
2.人性化的探监制度
华德路监狱在初期规定,罪犯服刑满三个月的,一般允许其亲友到监狱探监。每月允许一人接见一次,每次不得超过三十分钟,接见前须凭接见证入内登记,接见时有看守监听记载。后期监狱对接见制度作了变动,允许三个人以内同时入监探望。
华德路监狱规定罪犯每月可与家人通信一次,有段时期为每三个月一次。罪犯发出的信件,都经过主管人员审阅。信件中如有内容不当将其扣留,或者把不合适的内容抹去再寄出。罪犯亲友来信到监狱,首先要经过管理人员检查,经检查认为信中不涉及到案情及相关内容,就由监狱管理部门在信笺上加盖一个扁圆形的“信件检查专用章”后,再交给罪犯。对于拖欠债务而收押在监的罪犯,监狱允许他们以通信的形式与亲友联系,并且允许他们写信给亲友,要求约见律师。此外,罪犯在疾病严重的情况下,或者罪犯即将刑释需要衣服或者其他帮助的情况下,可以给罪犯增发信件,但这必须由典狱长批准和审阅。
3.良好的生活和卫生条件
华德路监狱的罪犯伙食实行一日三餐制,伙食种类较多,营养全面兼顾。监狱给每个入狱罪犯,夏天发给衬衫、短裤2套,旧线毯3条做卧具;冬天发给棉袄、棉裤1套,棉被1条。未决犯和已决犯囚服有所区别,未决犯囚衣,单、棉衣裤均蓝色无标志;已决犯囚衣印有各种标志和号码。
作息方面华德路监狱罪犯狱内劳动时间为每天8小时,生产任务繁忙时晚上加班2小时。狱外劳动,夏天上午6点到10点,下午4点到6点。
华德路监狱设立医务诊所,为一幢三层楼房,有病床36张,治疗罪犯一般疾病,对须进行手术的病犯送老靶子路(今武进路)华捕医院,重病犯送往圣心医院(位于今杨浦区,系一慈善机构),麻风病犯送往大场麻风医院,精神病犯送往闵行神经医院。
华德路监狱在在投入使用的初期,华界对其并没有预期的赞美和欣赏,反而因种种事情的发生和报刊的报道而多是充满猜忌的负面评价。而当工部局试图重建华德路监狱在华界的正面形象时,华德路监狱也得以增多与中方的交流机会。在这一过程中,中方华界对华德路监狱有了新的认识,也意识到中方监狱与华德路监狱之间的差距,对比之下,逐步出现了希望改良上海监狱的呼声和思潮。
尽管华德路监狱在投入使用的初期,因其全套的西式设施、科学的管理制度引来一批有识之士的赞赏。但当时的华界大部分平民对这样一个带有浓厚西洋色彩的西方产物感到恐惧和不安。当时报刊记载相关事件:
“量米小工陈裕生等二十八名行凶肇事,经英廨中西官判押一年在案,已瘐斃十人,情形惨烈,……司马告诫他们‘嗣后切不可再肇事端,自取瘐斃西牢之咎。”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华德路监狱不仅威胁到犯人的生命,更是成了当局者威胁犯人,警示犯罪的恐怖去处。不仅如此,经过社会舆论的进一步发酵,社会上对于华德路监狱的评价走向极端化,甚至一度出现“被关押在西牢相当于自杀”的说法,因此在当时更是对华德路监狱形成了“租界中有西狱酷虐已甚,入此者大都九死一生”的看法。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无法通过其他渠道了解事实真相的普通群众更是对华德路监狱十分畏惧,甚至当有人知道自己要被关押在华德路监狱的时候,直接选择了自杀。总之华德路监狱在当时完全处于一种被猜疑被声讨的处境,这与它完全西式化的先进监狱性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就在华德路监狱因为种种事情的发生而被华界所猜疑之际,中外双方却因争夺女犯关押权发生了进一步的直接的正面冲突。而在这一冲突的中,随着双方解决问题的交涉加深,事情出现了转机,外方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中方在这一过程中,开始认识到仿制改良监狱对于解决问题重要性,改良思潮开始萌芽出现。
1.争夺女犯关押权的矛盾
如上文提及,在会审公廨成立之初,中外双方约定在公共租界里涉及华人的案件由中外代表共同主持的会审公廨审判,所定罪的华人罪犯关押在会审公廨押所里面。到本文介绍的华德路监狱于1903年建设完成投入使用的时候,工部局以会审公廨押所不文明,条件和管理制度不完善,而华德路监狱设施完善,空间足够为借口,试图将女犯移交至华德路监狱进行关押。但是此举遭到清政府地方官员上海道台和民众的极力反对。
此后中外双方就女犯关押权的问题开始了艰难的交涉过程。首先工部局以“女犯羁禁之所向在会审公廨,交之于奸滑、卑鄙之官媒,暨不妥善又不清洁”,要求将女犯“改禁于新造之西式女狱”。而后工部局接到会审公廨谳员的来信,信中通知工部局:“他已接到道台指示,即经他与英国陪审员协商,凡在会审公堂的女犯仍留该处,不必转移到工部局监狱去。”面对中方的拒绝,工部局再次提出对策,“今后在会审公堂判刑的女犯应由捕房按常规看管,并在工部局监狱服刑,而对目前关在会审公堂监狱里的女犯,将不采取任何进一步的措施,”即不再要求把会审公堂里目前在押的女犯转移到华德路监狱,但是以后判刑的女犯则无论如何要关押在华德路监狱。
对于中方的坚持,工部局也仍然保持自己的立场,工部局回复上海道的函件是说到:“在会审公堂牢房按照文明的要求加以改造以前,所有女犯应送工部局监狱监禁。”至此,关于女犯关押场所的争论,外方提供了解决之道,即中方须仿照西制改良会审公廨押所,方能归还女犯的关押权。
2.改良思潮开始萌芽
对于外方提出的方法,“文明”一词让想要据理力争的中方官员又显得无能为力,因为会审公廨押所与当时完全西式化、以先进制度进行管理的华德路监狱相比,确实显得破败不堪。因此中方开始意识到,解决问题的根本还在自身监狱的问题上,要想解决自身监狱目前的现状,只有仿照西制进行改良才能有所作为。
而当时社会关于中外双方争夺女犯关押权的问题也有相关论调:“力除中国向日监狱翼房之弊,既不使房舍狭小秽恶,致犯人疫疠丛生,更当严禁卒狱书官媒伴姻百般凌虐,福献金赀。庶于囹圄之中,稍得逍遥自在,而免使西人藉为口实,毋徒以租界中女狱将成,而与西人断断争论也”。即当时的社会舆论就这一问题,也认为只有仿照西制改良中国的监狱,才能争取国家和民众的利益,才不会让外方找到借口侵犯,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至此,中外双方因争夺女犯关押权而发生正面的冲突,随着解决问题过程的深入,中方进一步认识到仿制改良监狱的重要性,并且是解决目前困境的根本方法,这也是中方官方层面形成的意识,加上随着社会舆论的推动,仿制改良监狱的思潮开始萌芽。
在解决中外双方因女犯关押权的矛盾的过程中,已出现希望仿照西制改良中国监狱的呼声,然而,社会上对华德路监狱的猜疑之声仍然不绝于耳,如上文所述,华德路监狱不管在管理制度、还是环境卫生等方面均是当时的公廨押所等监狱所不能比拟的,就像有论调提出的一样:“何以西狱地甚清洁,并无凌虐索诈情形,而染病丧生者,竟较中国各狱为尤甚耶?”为何会出现“入西牢则九死一生”的夸张说法?至此,工部局意识到了华界相关报刊的报道所引发的负面评价的严重性,他们决定与《申报》进行交涉,并要求收回或者更正相关严重失实的报道。经过交涉《申报》刊登了相关声明,《申报》的声明,更正了此前的失实报道。但是工部局认为,仅有这样一份简短的声明或许远远不能让民众对华德路监狱改观,也意识到在报刊上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的重要性。为了彻底的扭转华德路监狱在中方形成的负面形象,工部局决定邀请《申报》的记者参观华德路监狱,以实地考察的形式记录华德路监狱的真实管理情况。在记者对华德路监狱进行了详细的参观之后,对华德路监狱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有了新的报道:
“惜欧西各国之监狱,未得一观者也,……参观完毕后,华德路监狱长问:“较中国监狱如何?”记者地回答颇具意味:“以今日所闻见,管理有规则,教导有工业,卫生有章程,以视中国旧时监狱之黑暗而惨天无日者,诚口坏哉。”
通过这次记者地实地参观以及具有相当真实性的长篇报道,华德路监狱,从一开始被华界所猜忌,乃至在华界形成“入狱则九死一生”全面的负面评价之后,开始有了实质性的转变,民间开始客观地看待这所西式化的监狱,也逐渐认可了其先进的管理制度和卫生环境是中方自身落后残败的监狱所不具备的客观事实,更新当时国人传统的监狱理念,并且意识到想要维护自身的利益,只有仿照西制改良监狱才能有谈判的筹码。至此改良思潮正式意义上形成出现,也为上海仿照西制改良监狱形成了舆论准备。
在华德路监狱的投入使用的过程中,中方以及社会大众开始逐步认识到改良监狱的需要,从改良思潮的萌芽到随着改良思潮的正式形成,开始正式的进行监狱的改良,乃至后面在清政府推行“预备立宪”的大背景之下,进一步实行上海县监狱的改良。
随着会审公廨押所改良的推动,以及清政府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动监狱改良的大环境下,清政府上海当局决定进一步推动上海县监的改良,并且华德路监狱在上海当局进一步的监狱改良中扮演了积极的角色。清政府派遣了法部郎中韩兆藩在赴日本考察监狱前先于江浙一带考察,韩兆藩在上海县令的陪同参观了上海县监、华德路监狱等。
华德路监狱以其良好的卫生和生活条件,人性化的管理制度,给清朝官员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也让他们意识到推行监狱改良的需要。但是,其所参观的上海县监与华德路监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书中也有相关记载:
“室中秽恶之味,与洋烟氤氲之气,相缭绕凝结,不可解散,触鼻欲呕,此实为未经见之怪象,无病室,病囚数名杂处其内,视之已奄奄无生气,所以秽气充积,蒸为疠疫,蔓延传染,危及社会,则即目为瘟疫之制造厂,亦无不可。”
法部郎中严厉抨击了上海县监管理的无序化,叹息道“上海县监,邻近租界,为外人耳目之所属,又为西牢比较之所及。今不特加意改良,而腐败转甚于内地,启外侮而增国耻。”因此,在韩兆藩的眼里,上海县监俨然成了瘟疫的制造厂。在中西对比之下,尤其与华德路监狱相比较之后,更突显了其落后不堪的现状。正如他自己所说,考虑到上海观听所系的特殊地理位置,事关国家的形象和法权问题,为了避免“启外侮而增国耻”,加上“预备立宪”以来全国范围内改良监狱的准备和实际行动,上海县监的改良显得急迫而又势在必行。
上海县监的改良工程,得到了上级的支持,“江宁为省会要区,上海为通商大埠,观听所系,尤应率先筹办,以为各属之倡。”并且还对改良的人员配置、选址和经费等问题做了安排。在人员配置上,“查有日本留学考察监狱,高等警察宪兵两科毕业生张大川,警务毕业生山东试用州吏王兆甲于监狱之法研求有素,应即饬派该生于江宁省城及上海地方”,即留日人员得到了发挥平台。在选址建筑问题上,则需“会同印官相议地址规划,建筑采用欧美良法,参酌本地情形,拟议开章绘具图说,刻日候核夺”。在经费问题上,“其如何筹措经费之处,即由江藩司督同江宁府县上海道督同上海县妥筹议洋务,期迅速举办云云”。在上海县监的建筑实体等改造完成以后,那么,“形式既改旧观,内容亦需整理”,华德路监狱再一次成立学习的对象,会审公廨谳员给英美总领事发去了照会,请他们“将西牢现行规则照录一份,以便转送县署考察仿行”。最后经各方努力,完成了上海县监的改良,“本县改良内外监狱业已竣工,昨经田大令稟奉,沪道会同上宪派来查勘审判厅之候补知府张颜,于午后勘视一周,并定期本月二十日谕饬承造工头交接工程,俟再稟请上台派委验收。”
综上,上海县监在官方的大力推动之下,秉持以华德路监狱为参照学对象,仿照西制进行了全方位的改良新造,基本上具备了新式监狱的形态。
华德路监狱尽管带有殖民的色彩,但其现代化的狱政管理制度,为上海乃至全国的监狱改良提供了完整的理论模型和实践经验,它所传播的现代监狱制度理念也为中国监狱制度的现代化奠定了思想基石。笔者通过参阅相关档案资料,试图通过深入分析当时华界对公共租界华德路监狱的态度变化的过程,并尝试连接这种前后变化与上海监狱改良的关系,提出华德路监狱的建立使用是推动促进上海监狱改良的动因的论断。其间多有笔者的个人浅见,因资料以及笔者水平的限制,论述不当失实之处,敬请指正。
【参考文献】
[1]《上海监狱志》编撰委员会:《上海监狱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0-155页。
[2]《恩释押犯》,《新闻报》1904年3月30日。
[3]《论租界女犯改禁事》,《新闻报》1905年3月8日。
[4]上海市档案馆编:《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第1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版,第692页。
[5]《力争女犯》,《申报》1905年2月1日。
[6]《论道宪饬阻租界中新设女狱事》,《申报》1904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