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练淮海战役精神需要坚持的四个维度

2018-04-02 16:17:12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淮海战役革命中国共产党

范 锋

(江苏师范大学 党委宣传部,江苏 徐州 221116)

在中国革命艰难而光辉的漫长进程中,淮海战役留下了浓墨重彩、光辉绚烂的一笔。时至今日,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构成的富有时代内涵和特色的文化精神,已经成为近年来革命文化勃兴的精神动力和价值追求。在重大纪念时间节点,仔细回望过往、爬梳脉络,凝练出历久弥新、永垂不朽的淮海战役精神,不仅仅是对那段可歌可泣的战争史的尊重和回应,更是从宏观审视到微观探究去丰富和发展革命文化精神的应有之作。

凝练淮海战役精神是中国革命文化的文化符号、文化类型的创作实践活动,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个重大战争事件发生、发展、结果的全过程的文化审视和精神特质提炼。中国革命文化的内涵属性和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政治观、革命观、价值观和群众观在中国革命文化中内在的本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和人民大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创造的特有的革命文化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文化成果”[1]122-127。因此,这一实践活动要从历史的维度、人民的维度、文化的维度、价值的维度来着手,厘清淮海战役精神与组成中国革命文化的核心精神之间的关系、异同、特征和价值指引。

一、历史的维度

任何一种历史事件的精神凝练都是基于对历史本来的精准概括与还原,从该事件的历史定位、历史缘起、历史遗存去衡量,放到历史事件所处的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形态中去分析。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地区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战争史上有名的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奋战65天,以60万人民解放军的兵力战胜80万装备精良、号称“王牌”的国民党军,成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的奇迹”[2]381。淮海战役与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共同称为伟大的“三大”战略决胜战役。

从淮海战役的战略运用、指挥机构和战役发展过程来看,它是在中共中央驻地转移到西柏坡之后,由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直接指挥的一场重大战役,战役的成功得益于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产生于中国革命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决定着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的“永不停步,将革命进行到底;执政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务必’,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团结高效,加强党的集中统一”的西柏坡精神的指引。从这一历史角度分析,淮海战役精神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实质和内涵从属于西柏坡精神。从淮海战役的军事历史价值来看:第一,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战争,彰显了解放军的战争实力。客观上,淮海战役使国民党军队“精锐主力”损失殆尽,据统计,“这一具有决定性的战役,国民党损失最精锐的机械化部队共5个兵团、22个军,共55.5万余人,另有两个兵团被击退。从此国民党军已丧失大兵团作战能力”[3]834;使蒋介石失去了赖以支撑战争的中坚力量,扭转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全国战场上的力量对比。“经过这一战,南线国民党的精锐主力被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并同华北解放区连成一片。”[4]201淮海战役为渡江战役、解放全国起到了军事上的“定盘石”作用。第二,淮海战役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充分体现各级指战员“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密切协商,择善而从,表现了高超的战略指导与战役指挥艺术”[5]257的一场经典战役,是中国共产党先进的革命理论、政治思想、政治实践的又一次巨大成功。淮海战场上“以少胜多、以劣胜优、敢打敢拼、不怕牺牲”的人民军队形象根植于解放军军魂之中并一直延续至今。第三,淮海战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再一次成功验证,为确保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淮海战役的历史遗存来看,70年来,淮海地区的人民时刻铭记这场战役,淮海战役纪念园、总前委淮北司令部、总前委群雕、碾庄烈士陵园、陈官庄烈士陵园、《淮海战役口述史》等遗存,以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身份,吸引着数百万人次不断回顾战役历史、瞻仰英雄烈士、继承先辈遗志;在淮海战役的战场上涌现出的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如“人民英雄张树才舍身炸毁敌碉堡”“共产党员赵成山负伤忍痛深入敌阵劝降”等,至今仍广为传颂;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中,淮海战役奋斗精神被广泛运用于淮海地区经济建设的各个战场,彰显了淮海战役精神的历史价值和时代光芒。

因此,从历史的维度看,淮海战役胜利的直观原因是国共双方的形势对比、战争策略的部署差异、战术指挥上的不同,而深一层的原因在于历史发展的规律,即:当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到解放战争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军事上、战略上的优越性已经展现无遗,从嘉兴南湖的一舟红船,到井冈山上红旗飘扬,再到抗日烽火里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始终肩负着民族命运,以崇高的理想、先进的政治理论、战争理论凝聚人心、顽强抗争,为中国人民谋福祉、洒热血、求新生,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凝练淮海战役精神,就是要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中考虑,放在老一辈共产党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战略决策中考虑,放在从建党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文化核心和内涵的发展中考虑,放在解放军战士吃苦耐劳、不怕牺牲的英勇冲锋的军魂中考虑,放在无法阻挡的社会历史进步洪流中考虑,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革命精神的有效指引、英雄烈士不畏艰险的壮志豪情、正义战胜邪恶的必然历史规律,使淮海战役精神更具历史的厚重与深邃。

二、人民的维度

中国革命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革命性和人民性的统一,生成和培育中国革命文化的文化力量是由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各民族中华同胞所共同组建的。“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6]210,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选择的必然、是正义性的必然,“人民的支持”是淮海战役精神区别于其他革命文化精神的最显著特点。据淮海战役结束后的权威统计,“支援淮海战役动员起来的民工累计达到543万人,向前线运送1 460多万斤弹药、9.6亿斤粮食等军需物资”[4]203。有一首当时的民谣说:“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亲骨肉送他上战场。”如此巨大的战争后勤动员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民心所向。而此时的国统区与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辽沈战役结束之后,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战场上的英勇战斗击溃了国民党孤悬关外的大军,此时的国统区已陷入风雨飘摇之秋,南京《中央日报》发表社论惊呼“赶快收拾人心,只有这一个机会了”[7]。1948年的《大众日报》也深入分析了淮海战役民工热情高涨、踊跃支前的原因:“第一,解放军的土改政策深得民心,人民群众翻了身,政治觉悟也因此有很大的提高;第二,合理的待遇让人民愿意参加支前;第三,民工支前的后勤保障工作也得到了较好的保证;第四,各级党政支前机关贯彻耕战互助、合理负担、有偿差派等政策。”[8]23-27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新馆中陈列的淮海战役支前民工遗物中,有刻着密密麻麻名字的扁担,有推着粮食的小车,有满是弹孔的门板,无不记载着淮海战役中人民不怕牺牲、勇往“支前”的精神。543万支前民工在枪林弹雨中也要支援部队,为的不是别的,是因为他们相信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带领他们走向解放、奔向好日子。一部淮海战役人民支援前线的历史,恰好诠释了中国革命文化的人民性特征,以时间的逻辑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9]因此,凝练淮海战役精神,必须从人民的维度出发,一是要深刻总结淮海战役支前民工的先进事迹、革命精神、人物风貌,凝练出代表淮海地区一心向党、寻求解放的普通劳动人民的生动形象;二是要认真剖析人民军队赢得人民信任、得到无私支援的根源所在;三是要凝练解放战争时期这一场典型的人民战争的文化特质,汇总淮海战役期间一线战斗员、搬运工、卫生员、伤员、后方支援的“红嫂”等等典型人物的精神特质,把淮海战役期间乐观的革命精神、英勇的革命情怀、一往无前的战争气魄生动展现出来,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革命实践过程和成果梳理出来,把淮海战役精神的凝练和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要求无缝对接,做到古为今用。

三、文化的维度

“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10]208中国革命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发起创造的文化形态,是一种先进的政治文化,这种文化形态具有独特的革命实践观和价值观。历览志士先贤,每一处洒下的热血都是留给后来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从红船精神、雨花精神到延安精神等等,都需要当下对宝贵的革命文化遗产进行整理、挖掘与发扬,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纯正的红色基因永不变色,对现在发挥出巨大作用。因此,在文化维度上凝练淮海战役精神,不应仅停留在对历史的总结与概括,还应该考虑到这样一种文化应该如何继承与弘扬,如何在当下建构浓郁的淮海战役精神文化氛围,使精神的感染力不仅停留在理论上、学术界,还应该让更多的人更近地体会、融入到实实在在的淮海战役精神文化中。

具体来看,从显性的文化遗产来说,期刊、社论、劝降书、歌曲、小剧、舞蹈等文化成果形式非常丰富。淮海战役期间,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先后主办过《军政往来》《时事新闻》《华东前线报》《人民前线报》《前锋报》《进军报》《拂晓报》《麓水报》等期刊;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创作了《人民解放军总部向黄维兵团的广播讲话》《刘伯承陈毅两将军向黄维兵团的广播讲话》《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等经典篇目。淮海战役后,沈亚威编组的《淮海战役组歌》中的10首歌曲,是从淮海战役期间创作的《强占运河铁桥》《向南进军》《捷报,捷报,歼灭了黄博韬!》《挖工事》《狠狠地打》《乘胜追击》《立下决战功劳》《歌颂淮海胜利》《祖国进行曲》等50多首歌曲中选出来的。这些歌曲大多是战争发生期间创作的成果,展现了战争期间的火线文艺生活和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心情,是淮海战役沸腾的战斗生活的生动记录,是最能够阐释革命文化内涵的文化作品,也是提炼淮海战役精神的来源。此外,从淮海战役期间的文化工作者的回忆来看,因战争而衍生出来的文化作品生成方式,如“即编即演”“即谱即唱”形式,也能够为当代的文化工作开展带来借鉴,是可以传承的文化基因。从隐性的文化遗产角度来说,淮海战役精神对于彰显当代文化自信大有裨益。淮海战役的文化宣传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强烈的战斗性、广泛的群众性和积极地战斗性,毛泽东“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进军思想极大鼓舞了淮海战场的指战员,战争中对军队执行纪律的模范事迹的普遍报道、阶段性战斗胜利的报道和战场戏剧编排演绎转化、政治学习会、小型诉苦会等等形式,催生了淮海战役精神的激励功能、督战功能、克敌制胜功能,是人民解放军在战争中的革命英雄主义最直接注解。

淮海战役精神、淮海战役红色文化都是中国革命文化的一部分,革命文化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舍生取义”“敢于胜利”等文化基因,又是当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头,贯穿着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等革命观点。凝练淮海战役精神,丰富淮海战役革命文化的内涵,一方面,要寻找、提炼淮海战役精神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另一方面,还要提取启迪后人的文化基因,把那些砥砺人心、凝聚精神、振奋斗志的优良传统、宝贵记忆概括、提炼成一种文化,对当下的生活再辐射、再感动,让人民群众感受、熏陶、濡染、沉浸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凝练淮海战役精神,还应从固化革命文化之淮海战役文化形态的角度出发,集中体现淮海战役前后以及战役期间在谋篇布局上的体现出的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思想的运用,体现出战役发展过程中各种文化形态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体现出整个战争过程中的军民融合样态,体现出淮海战役战争文化的魅力和可供当今时代党、军队、人民参照使用和传承创新的运作模式和展示方式。

四、价值的维度

挖掘革命文化的价值,传承革命文化的基因,能够更好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筑牢军魂。对于淮海战役精神来说,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治教育价值。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当时的政治形势、经济形势演变的必然结果。经过多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当时对战争的态度显而易见,对民主政治、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显而易见。国民党政权发起内战的卑劣行径、搜刮民脂民膏的强盗行径、腐朽堕落的政府官员形象,从解放战争一开始就埋下了政治上、军事上全面失败的伏笔;中国共产党人体察民情、顺应民意的作为,廉洁清明的领导形象和政党形象,代表了当时先进的执政理念,这种截然相反的对比必然使已经觉醒的中国人民有了正确的选择,这样的历史事实对于今天的政治教育、廉洁教育显然有借鉴意义。二是历史印证价值。淮海战役过程中大量的命令书稿、加急电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指挥战役的过程和思路,很多的战场态势图和遗留下来的战利品描述了一场场小规模的经典战例,战斗日记、战场记录则再现了活灵活现的英雄人物的战斗姿态。如果把现在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的实践看成一场战役,那么淮海战役中所体现出来的战斗精神无疑可以指导今天的行动,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淮海战役精神、淮海战役的胜利也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新时代奋斗目标的信心来源和路径参考,是培育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动力源泉。三是文明传承的价值。淮海战役精神的凝练本身就是对中华文明内涵提升的贡献。中国共产党人和无数英烈在淮海战役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在军队建设中、改革开放进程中得以延续拓展,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进步梳理了历史脉络、提供了传承内容、彰显了中国革命文化的品格特征,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应有内涵和固本养分。因此,凝练淮海战役精神,要充分考虑精神的内在价值,并以价值为导向,凝练淮海战役的时代特质,并结合“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的精神需求、价值需求,丰富和发展时代内涵,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史海沉钩,以古鉴今。前赴后继的共产党人留给我们宝贵的历史遗产,光荣伟大的革命先辈撒播下纯正的革命种子,这是我们不朽的精神源泉,激励我们不懈地继续追求新时代的中国梦。70年风雨沧桑,镌刻在淮海战役烈士纪念碑上的大字依旧闪闪发光,永垂不朽,激励后人。炮火与鲜血中诞生的共和国在一条光明的大道上坚定前行着,牢记历史,把握当下,淮海战役精神将会在今天焕发出一种新的生命力与活力。

猜你喜欢
淮海战役革命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 02:58:52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48:47
淮海战役中的攻心战
军事历史(2004年4期)2004-11-22 06:50:10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
军事历史(1992年2期)1992-08-21 06:19:00
淮海战役
军事历史(1988年5期)1988-08-20 06:5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