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真诚,所以真实
——读《挂职笔记》

2018-04-02 16:17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万福案件生活

刘 静

(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475000)

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坛上,河南作家笔耕不辍、默默耕耘,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并逐渐形成“文学豫军”,自成一派。河南作为农业大省,中原作家一直以农民的命运和农村的生活为自己写作的主要内容,河南成为乡土写作的重镇。周大新、李佩甫、李凖等人的小说创作,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塑造,都透露出浓郁的“泥土”的气息,体现了作家对农民生活命运的关注和思考。反映社会现实,描写真实的农民生活,成为小说家们创作的首要原则。

邵丽的小说创作,一直以来就十分关注人与城市的关系,关注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复杂性。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人与城市的关系、现代人所面临的困惑与迷惘,都成为她作品关注的焦点。短篇小说《明惠的圣诞》细腻地描写了明惠被城市生活的表象诱惑——迷失方向——终于觉醒的性格成长史,以点石成金的结尾否定了一种畸形的人生,给我们留下了多角度的思索空间。长篇小说《我的生活质量》描述了来自底层的农村少年王祁隆的个人成长史,反映了现代人精神的困境。而《挂职笔记》是邵丽在河南省汝南县挂职两年之后的最新创作成果。全书分为上下两辑,上辑主要是副县长“我”的挂职记录,相对冷静客观地叙述了在这个小县城中所发生的种种戏剧化的事件,以记录性体现小说的客观性,多种声音、多种诉求,在一个话语场域里形成碰撞,构成叙事的张力,展示县城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在下辑里,第一人称开始隐去,文本围绕一系列人物而展开,他们处在不同的城乡关系链条中,有着各自的具体生活,写出了每个主人公在面对城市时的迷惘困惑。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都是作者在挂职经历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作者借助于多种题材来展现众生的生活百态,写出他们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不得不说这是一部真实的作品,邵丽是一个真诚的作家。

一、以记录方式显示众生百态

作品的上辑由5个故事组成。这些故事都是“我”作为挂职副县长时的经历。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有为了退休还是离休待遇多次上访的县委副书记周春江,有为了多生一个孙子让儿子违反计划生育而提前退休的副县长,有开皮包公司跑项目的能人,有跟过三任县长的县委老司机,也有有着祖传手艺的县委食堂大厨。从基层官员到普通的司机、大厨,每一个人物都真实生动。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第四十圈》,一桩屠户杀死并肢解派出所所长的故事,这起案件手法凶残,案情复杂,举县震动。故事自然也就被从不同的角度诠释,拥有了很多的版本。“我”通过对不同版本的了解,逐渐进入了故事的核心——两代底层人物创业、挫败、努力东山再起,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小说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写赵县长繁复琐碎的挂职生活,一部分则是完整的展现了齐光禄案件。单纯从故事来看,这不过是个报仇的故事,但是从“我”的角度来说,这个故事远不简单。一方面,因为所有人提及这个案件都讳莫如深;另一方面,因为这个案件迟迟没有了结,这样就显示出案件的复杂性,涉及的广泛性。 实际上,案件中所涉及的每个人都是无罪之人,“看起来谁都有责任,但是论到法律上,又都没有责任”。齐光禄一家并无过错却遭受无妄之灾,妻子牛光荣为了保护丈夫而承认莫须有的罪名,致使孩子流产,精神受到打击;派出所所长查卫东是无辜的,在被免职之前他对张鹤天的所作所为并不知情。可是他的小舅子张鹤天却连同警察以权谋私,助纣为虐,成为一系列悲剧的源头;新上任的公安局局长郑毅本着“正本清源,从根子上解决问题”的原则,彻查此事,一番好意,却造成了悲剧;作为高一级的县委,一直持有的“当事人不上访闹事,上级不追查责任,事情就会慢慢稀释”的态度,没有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促使事件不断恶化。齐光禄一家的合法利益得不到保护,不得不铤而走险,用生命维护自己最后的尊严。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因为信息的残缺性和思维方式的惯性,最终都被困在局中,受到牵连。于是这起案件也成为一起真假难辨的“罗生门”。邵丽用她细腻的笔触,以及一直以来所坚持的“以人为本”原则,把孤立的案件放在了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人文关怀,崇尚人的幸福尊严这一至高点上去考量,这就使得作品有了很积极的意义:人生来就会面临孤独困境、痛苦困境和死的恐惧,这是人所面临的三种根本困境,可是“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完成一连串的生物过程,而是为了追寻一系列的精神实现,不是为了当一部好机器,而是为了创造幸福也享有幸福”,“人道主义不仅应该关怀人的肉体,最主要的是关怀人的灵魂”[1]269。作者为我们刻画了现代社会的情态和现实生活中的困惑,负责任地描写真实的生活,让读者在无奈和叹息中反思。文章体现了作者的人文情怀,将平凡人生活的艰难不易描写得淋漓尽致,并且在叙述上不停地转换叙述角,时而让其司机说,时而让办公室副主任讲,时而让秘书发言。作者记录了多方面的声音,既使故事显得客观真实,又在他们之间形成相互碰撞,构成了叙事的张力。作者将日常生活融入文学描写,增强真实性的同时又极大地体现了作品的艺术张力。

而另一篇小说《刘万福案件》,则是通过刘万福“三生三死”的跌宕命运来表现社会现实的复杂和人性的复杂。刘万福的第一次“一生一死”,是在幼年时期。正赶上自然灾害,因得了肠炎刘万福眼看不行了,于是父母就将他扔在树下自生自灭,可福大命大的刘万福硬是顽强地活了下来。第二次死里逃生,是青年时期下矿挖煤的时候。煤矿坍塌,一行人被困在井下6天,原来被刘万福认为心地善良、经验丰富的队长阎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竟起了歹意,想要置刘万福于死地。因刘万福最后时刻的回头一看,又加上救援队及时赶到才使其幸免遇难,避免了悲剧的发生。第三次则是在成家之后。开车出门跑运输又饿又困的刘万福想抽烟却没火,这时正好从一辆小车里扔出个烟头,刘万福下车拣烟头时被过来的大车撞出老远,幸好被路过的公安局局长救了一命。这些只能算是刘万福生命中的小插曲,真正骇人听闻的故事是刘万福杀了横行乡里的霸王刘七,没能逃脱法律的制裁。于是就有了半山羊村的村民来信访的举动,而“我”作为挂职副县长也逐渐了解了刘万福杀人案背后的真相。这篇小说依然由两部分构成,在叙述刘万福案件的同时,基于对乡村现实的关注,作者还穿插写了“我”及“我”的丈夫与县委书记周启生之间关于农民工问题、乡村城市化问题的探讨与争论,以及春节去慰问困难户所遭遇的种种问题。刘万福作为一个勤劳本分的农民,他曲折的命运让人唏嘘。从整体来看,乡村经济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生活在底层的农民依旧处于无法言说的困顿之中,依然会遇到不公正的对待。刘万福案件折射出当前社会公平的缺失,法制化进程中的种种漏洞以及农民的尊严得不到保护的境况。刘七作为乡村地头蛇,为害乡里,但却因为父亲的庇佑以及作恶的程度轻无法得到严惩,只是象征性地批评教育以示惩戒。因此,刘七之流更加横行霸道,变本加厉地祸害那些安分善良的人。“作家有意识地、敏锐地把刘万福的问题、刘万福们的问题、一个农民的问题升华为一个文化的问题进行探索,反映出作家所坚执的文学态度与立场。”[2]69透过刘万福的人生遭际,不难发现当下千万个像他一样命运坎坷的底层人民,面对各种不公时的无奈和无力,而我们也不禁要思考如何才能为这些善良的人提供一个公正的生存环境。

在上辑的5个故事中,贯穿始终的是身为挂职副县长的“我”,以“我”的视角记录了在挂职中所发生的事。这样记录式的写作手法,使文章更加客观和真实。而这样的记录方式又和报告文学有所区别,通过一件事记录下不同的声音和诉求,这其中既有参与者也有旁观者,这些不同的声音在同一个话语场域中形成碰撞,使故事更有冲突性和戏剧性,也使叙事更具有张力,同时也给读者带来思考。另外这些人物不管是百姓还是干部,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难处,作者坚守了以人为本的立场,写出生活的不易,给予他们人文主义的关怀。

二、从人文角度展示悲悯情怀

《挂职笔记》的下辑,则集中体现了社会转型中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给人们带来的失落感以及身份焦虑。刘春生起先觉得女儿不愿留在城里很没有出息,可当他回到乡村,看见不断流淌的河水,突然间明白“家并不是光指房子、床铺和锅灶,它是土地,是树木,是水,是气味儿”[3]231。虽然与农村相比,城市有明显的优越性,可是乡村才是根,最终的归属依然是土地;小秋和郝晴天对乡村生活有着深深的眷恋,田野和泥土才是他们最终的归宿;而木兰、姚水芹、马兰花等人则被城市深深吸引,他们不断挣扎,不停地奋斗,只为在城市中有一席之地,能够成为体面尊贵的城里人。作者以悲悯的情怀写出了在中国这个古老农业大国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内心的煎熬和挣扎,从多方面刻画他们生活的不易,写出了他们焦虑和失落感。

另外,作者在描写这些生活在底层的人民时,也十分关注他们的尊严问题。一直以来,大家的关注点都在于描写他们困苦的生活和贫乏的精神世界。对于他们,我们更多的是同情、怜悯,以“城里人”的身份俯视他们,可怜他们,却忽视了他们也需要被尊重。例如政府小食堂的大厨王三炳,在做菜的时候故意多加了一把盐,可“我”出于感激的心理,硬说菜好吃,于是惹来王大厨的指责。这一段在食堂的对话,戏剧性很强,冲突虽然不激烈,但却直指人心。王三炳作为最普通的角色,他有他自己非常得意的地方,他渴望得到其他人的尊重和认同。写到春节去慰问困难户的情节时,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说:“阿姨你们走吧,让我们安静地过年。”“我们只想过一个有尊严的春节。”“我们也需要帮助,可不是这个时候。”“我弟弟没钱交学费而被逐出校门,我爸爸失踪没人管,你们都在哪里?我妈妈为什么出走?她到政府跑了上百趟,没有一个人管我们。”“为什么只有到了春节才能看到你们的笑脸,摸到你们温暖的手?可是你们知道吗,当你们在电视上拉着我们的手笑的时候,我和妹妹都在底下看着你们哭。你们从来没想过,把我们一家人的痛苦拿去展览,我们会是什么心情?”[3]101-102小女孩一连串的提问值得思考,官员“拿人家的苦难作为爱民如子的表演道具”,一次又一次地将别人的痛苦公布于众,殊不知这样的行为加深了对他们的伤害。还有马兰花、姚水芹,她们在城市中苦苦打拼,做着辛苦的工作,为的只是有尊严的生活,能够看起来像个城里人。长期以来,我们因为物质生活的不够丰富,以及精神生活的缺乏,而忽略了这些人的感受,忽视了他们内心渴望被尊重、渴望体面的生活的要求,因此他们的故事无人倾听,他们的声音无人记录,这就形成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隔膜。而作者把这些生活在底层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给读者,就是想要打破这种隔膜,帮他们找回那些被人忽视的尊严和体面。

三、结语

既然书名叫《挂职笔记》,那么书中自然有关于官场的描写,作者没有写官场的黑暗腐败,没有刻意地反映官场中的明争暗斗,而是以冷静客观的姿态写官员的日常生活、精神世界、辛苦不易。第一篇小说《挂职笔记》,以人物览像式的手法,描写了县政府里不同部门不同职务的4个人物,看似简单的记录却刻画出了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人民政府爱人民》中,通过对上访户老驴问题的处理,讲述信访工作的艰巨和辛苦。《刘万福案件》中,县委书记周启生一晚上参加了17个饭局,喝得都找不到嘴了。这些也正如文中所写的“到了下面才知道县委书记有多苦”。另外,书中多篇文章都提到了信访工作,“我”初出茅庐,对于信访者遭遇的问题总是如实告知,这样的做法却使他们更愤怒;而信访局局长“欺与瞒”的做法,却能平息愤怒。从这样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基层官员的无奈以及官与民的冲突,同时也了解了社会矛盾的复杂性。挂职的经历给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挂职并不等于官场的书写,而是借助于多个题材,写出众生生活的不易。

《挂职笔记》以一种记录的方式来凸显客观性和真实性。这种记录方式让多种声音、多种诉求在一个话语场域里形成碰撞,构成了叙事的张力。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鲜活生动,每一个故事都错综复杂、耐人寻味,从他们的经历和遭遇中我们能看到时代的变迁带给农民的变化,从中也能看到人性的复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和色彩。而作者也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立场,借助于多个题材展示众生百态,凸显他们生活的艰辛不易:在这样一个平凡的环境中,生活着一群平凡的人,他们不太成功,没有上天的眷顾,可他们依然为了生存和尊严不停挣扎、不断奋斗。作者将这些微弱却努力的坚持通过文字真实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样的呈现正是文学的一种魅力所在。

猜你喜欢
万福案件生活
一起放火案件的调查:火灾案件中的“神秘来电”
小议《敦煌变文集》中的“万福”
“左脚丢鞋”案件
章昊摄影作品欣赏
窃银案(中)
生活感悟
HD Monitor在泉厦高速抛洒物案件中的应用
无厘头生活
开放包容聚万福 创业创新谱新篇——访连云港市灌云县委书记左军
3起案件 引发罪与非罪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