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丽
(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中学 215400)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g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g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知识和情境,就如同盐和汤的关系,知识需要情境这碗汤,才容易被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吸收.
案例1 “分解双氧水制氧气”.笔者打开一瓶未开封过的30%的双氧水,并立即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学生惊喜地发现小木条复燃了,还想再尝试,却失败了.紧接着,在50mL的烧杯中倒入约半烧杯的双氧水(取自刚开封的这瓶双氧水),向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的黑色粉末,瞬间学生看到一团白雾从烧杯中腾空而起,非常壮观.学生惊讶异常,急切地询问加入的是何种物质?怎会瞬间产生如此多的氧气?随着学生心境的起、跌、起,好奇心完全被激起.
分析双氧水在常温下能分解产生氧气,但分解的速率很慢,不利于氧气的收集.未开封过的30%的双氧水瓶子的上部空间充满了长期分解产生的氧气,因此能看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还想再尝试,失败了,因为双氧水还来不及分解产生足够多的氧气.在30%的双氧水中加入黑色粉末二氧化锰,迅速产生了大量氧气,说明二氧化锰能加速双氧水的分解,从而引出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由于产生氧气的速率过快,同样也不利于氧气的收集.此时,师生回归书本,将6%的双氧水从分液漏斗慢慢加入装有少量二氧化锰粉末的锥形瓶中,发现产生氧气的速率适中,便于收集.这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反应物的浓度和催化剂都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为今后的学习作好铺垫.
思考:书本明确指出双氧水的浓度为6%,但对于二氧化锰只是提到少量.少量是怎样的概念?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很多学生往往会加得多一些,认为生成氧气能更快一些,从而造成试剂的浪费.因此,教师会规定少量具体是多少,但不同的教师也有不同的规定,二分之一药匙或三分之一药匙或其他,教师的规定是否准确?建议在复习课时,可以设计学生实验“回收双氧水分解制氧气后的二氧化锰”,加强学生节约和环保的意识.
在复习中,学生往往会受已有知识经验的影响,将遇到的新问题视为“错误”.在化学课堂中,笔者有意识地设计依靠学生已有知识难以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在发现“错误”的过程中,感到惊讶,激起矛盾,产生情境.
案例2 复习课“常见的酸和碱”.复习到碱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时,请学生上台实验.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锥形瓶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期待的现象发生了,溶液变成了红色,振荡锥形瓶,红色竟然消失了.学生诧异万分,心中满是疑惑,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和学过的知识不一样?到底是哪里出错了?
分析:其实,在做新授课“中和反应”的实验准备时,看到书本上对于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的浓度是没有规定的,笔者就随手拿了实验室中现成的两瓶溶液进行实验,结果就出现了上述同样的现象.当时,笔者也不清楚这是怎么回事,立即查找资料,才了解到当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过大时,就会出现上述“错误”现象.将溶液稀释到一定浓度后,“错误”现象就消失了.
思考:将这一“错误”情境安排在新授课“中和反应”中,感觉难度过大,也没有必要,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和反应.因此,笔者决定将这一“错误”情境安排在复习课中,帮助学生提高对碱溶液的认识,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并加强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观念.书本上不注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的浓度,是故意让教师去发现这一“错误”?给教师提供创设情境的空间,以此来生成教学资源?
案例3 复习课“水及水溶液”.这是一节公开课,由于是复习课,感觉课堂气氛不会很热烈,因此笔者创设了如下活动情境.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写出有水参加和有水生成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依据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对其进行分类.学生先自主思考,然后分男生组和女生组上白板展示并进行竞赛.由于是在外校借班上课,师生之间不熟悉也没有默契,刚开始很多学生特别是女生不敢上白板,在笔者的鼓励之下,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提高了,开始有学生主动上白板了,后来很多学生争先恐后地上白板,生怕自己想到的被别人写掉,自己就无所发挥了.到最后,整个白板几乎都被写满了,还出现了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而且书写得非常完美,估计是做习题的时候碰到过,令听课教师惊喜异常,此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分析这一开放创新型的活动情境有两条明线和暗线是学生写出的若干与水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以及它们所属的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建构水的知识网络;暗线是促进学生物质观、元素观、变化观、分类观等化学观念建构的教学.
思考:复习课的公开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一定要充分挖掘和整合书本资源,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问题,创设有价值的情境,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初三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更是一门艺术.笔者要继续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自己,根据学生和我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创设真实、有价值的情境,不断实践、反思、再实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欧阳熠生.创设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原则与方法[J].知识窗(教师版),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