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财经大学 山西 太原 030006)
“十二五”以来,为了应对养老压力,保障生活困难老人的养老需求,山西省各级政府积极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乡镇敬老院升级改造,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当前山西省已建成各类养老服务机构 851所,包含公办养老院128 所,设有床位1.6万张;私立养老机构212所,设有床位3.5万张;农村敬老院511所,设有床位4.3万张;城乡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359家,设有床位3.3万张。2015年,山西省投入10280万元,新建农村老人日间照料中心1028个,目前全省已建成 3000 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近年来,山西加大了养老服务业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除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外,还累计投入 7 亿元,建立了山西省经济困难的高龄与失能老年人补贴 制度,将百岁以上老年人补贴金额数由每月200元提高到300元。同时政府加大财政补贴的力度,通过风险补偿等方式,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并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公建民营的合作模式。
(一)养老服务机构床位少,城乡分布不均
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的床位数量较少,在全国所占的比例较低 2013 年年底,山西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共计477万人,而山西省养老机构当年的床位数仅为57083张,平均每千名老年人有12张床位,比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平均每千人18.3张床位的水平少6.3张。
养老服务机构城乡分布不均衡,当前山西省城乡养老服务机构地域分布情况是:农村拥有的养老服务机构数量和床位数量均达到80%以上,机构和床位各自占比86.2%和82.5%,而农村人口所占比重为 46.2%(2014 年),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还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城镇人口达到1962万人,比农村多276万人,所占比重为53.8%,而养老服务机构和床位数所占比重分别为13.8%和17.5%。人口分布状况和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的分布情况存在不匹配现象。
(二)行业标准缺失,服务质量不高
目前,山西省虽然形成了基本的养老服务工作机制,但各个养老服务组织体系之间没有形成统一的运行管理办法、服务标准和程序,各相关部门之间协调沟通与有效配合的机制还不够完善,难以形成助推养老事业发展的合力,影响了各类养老机构功能的发挥。尤其是一些民办养老机构无证执业,内部缺乏严格的规章、缺乏医务人员和护理人员,且长期游离于政府监管之外,缺乏规范管理,服务质量不高,安全隐患大。比如:医养脱节一直是困扰整个养老服务产业转型发 展的大问题。医疗资源是养老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我省实际情况而言,目前养老机构的医养配置比例较低,有近一半的养老机构不具有医疗和康复设施,这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一些需要医疗服务的老年人无法入住养老机构从而使部分养老机构床位空置。
(一)加强分类监管,提升机构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我国养老机构普遍缺乏有效监管,相应的分类管理制度还很不完善,对于养老机构服务的定位和服务对象的标准还不明晰,我省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大问题。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国际经验,依据养老机构的服务对象及相应服务功能对其进行分类管理,做到不断完善各类养老机构建设标准,明确服务项目和服务方式,做到服务功能标准化。具体可通过制定和完善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医疗、康复、护理、心理关爱、娱乐休闲等服务项目的内容和标准,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机构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服务效果评估方法,开展养老机构星级评定工作,全面提高养 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同时要进一步加强配套服务、相关设施和收费的监管,将养老服务机构纳入到政府监管体系当中,根据不同养老机构的服务范围,确定不同的监管标准。
(二)健全医疗保险机制,降低养老服务风险
老年人身体素质较差,容易遭受意外事故伤害,养老服务机构作为老年人群的聚集地,安全责任重大。为避免老人在养老机构里遭遇危险,同时也为减少养老服务机构的风险损失,对于设立在养老服务机构内的医疗诊所,若符合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单位设立条件的,可以申请将其纳入定点范围,对于入住的参保老年人可以按照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的待遇和医疗卫生保障。同时要完善保险补偿机制和医疗保险报销制度,鼓励有条件的老年人投保医疗保险。2016 年的中央 1 号文件就明确指出,要鼓励经济上有条件的老年人参与较高档次的投保,对于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参保老人要给与适当奖励,这可以列入地方政府的工作计划中,分批分阶段的按计划完成工作量。
[1]龙菊霞,吴红霞,赵晓云.太原市民办养老机构走出经营 困境的思考[J].全科护理,2011(6):27.
[2]王凤鸿,赵满华,魏巍等.转型背景下的山西养老研究 [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147.
[3]牛桂芳,孙建萍,宋丹.养老机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影 响因素分析[J].全科护理,2013(11):30.
[4]刘国萍.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及 对策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