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财经大学 山西 太原 030006)
自我效能感是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最早由Bandura提出,是个人有关适应环境、完成某种目标、任务的自我信念,是对自己能否从事某种活动以及对该活动自己认为能做到的完成程度的主观评价。一个相信自己能解决好各种事情的人,在生活中会更积极、主动。自我效能通常被认为具有领域特定性,即个体对完成不同的任务,或达成不同的特定目标,他的自我效能的判断会有所不同。但德国临床和心理学家Schwarzer认为有一种一般性的自我效能感存在,它指的是个体应对各种不同环境的挑战或面对新事物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
很多西方学者根据自我效能的定义编制了一般自我效能表。Sherer曾编制了由17个项目组成的一般自我效能量表,并且检验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Wooddruff和Cashman在Sherer一般自我效能量表的基础上进行因素分析,得到了三个分量表:意愿性、努力性和坚持性。又如,Schwarze认为存在一种一般性的自我效能感,即个体应付各种不同环境的挑战或者面对新事物时总体性的信心,同时也编制了一般性的自我效能量表。
Schwarzer和他的同事于1981年开始编制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以下简称GSES)。GSES开始时共有20个项目,后来改进为10个,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广泛使用。
中文版的GSES 最早由张建新等人在1995 年发表(Zhang,Schwarzer&Jerusalem,1995),该量表由10个项目构成,采用4点李克特量表评分,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介于0.75~0.90之间。
王才康、胡中锋和刘勇(2001)使用此量表的中文版在广州一所大学和一所专科学校对412人进行了测试,整个量表有10个问题,均为李克特4点量表,所得信度良好。他们认为中文版GSES各方面的心理测量学特征比较理想,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具有单维性;申继亮和唐丹(2004)对236名60~85岁老年人施测GSES,结果表明量表有良好区分度和信度,但结构效度不良,项目需要修改。胡象岭,田春凤,孙方尽(2014)从山东省5所高中选取610名高中生为被测对象,对中文版GSES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中文版GSES有些项目区分度不高;它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分半信度,但重测信度不高;同申继亮和唐丹相同,中文版GSES的单维性没有得到证实,且不具有很好的预测效度。胡象岭,田春凤,孙方尽的研究结果启示我们,施瓦泽一般自我效能量表未必是一个理想的量表。
王垒(1999)在研究中也根据一般自我效能的角度总结出了自我效能的操作性定义:个体对自身适应环境、应付问题尤其是应付各种消极情境的能力以及从事相应活动可能达到的完善程度的评价和期望。同时他编制了具有较好内部一致性和重测信度的量表,量表共27个题,均为李克特6点量表,并在北京大学选取149名学生做了测试。最终的量表留下其中19道题,测试结果表示,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和重测信度都较高。高自我效能表示相信自己有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低自我效能则不太相信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施俊琦、王垒(2005)又于2005年对此量表进行了检验,全国7个城市共3094个人参与了测试。量表共22道题,其中7道反向题,3道测谎题,使用李克特6点量表计分。“0”表示被试者“完全不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累加得分为被试者在一般自我效能上的得分。测试结果表示,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分半信度都超过了0.8,虽然低于王垒(1999)的测试结果,但尚可接受,足以保证该量表用于个人的测试。且王垒1999年的测试被试者仅限为北京大学的大学生,而施俊琦、王垒于2005年的这次研究被试者分布广泛,涉及全国7个城市。年龄、职业分布也更为宽广,从12岁到77岁从事各种不同职业的人参与了这次测试。他从职业以及职业层级的角度也对自我效能的得分进行了区分。不同职业的得分各不相同,高层管理人员得分最高。该量表的单维结构可解释总变异的24.37%,虽然低于国外量表的39%,但明显高于中文版GSES的不具有单维性。该量表在经过全国大范围大样本的测试后证明,其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项目总分相关以及区分效度等各项指标均基本达到心理测量学标准,可作为测量一般自我效能的有效工具。
各个版本的一般自我效能量表都为我国心理学以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工具,虽然结果显示王垒的自制量表经过时间和大样本的考验下表现更好,但是在近五年却没有使用该量表进行一般自我效能的研究,大多数依然在使用中文版GSES量表,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思考。王垒自制的一般自我效能量表在今后的表现如何,依然值得进一步的测试和研究。
[1]Bandura A.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Psychological Review,1977,84,191-215
[2]Bandura A.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American Psychologist,1982,37,122~147
[3]Maddux J,Sherer M,Rogers R.Self-efficacy Expectancy and Outcome Expectancy.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1982,6,207-211
[4]Sherer M.,Maddux JE,Mercandante B,et al.The Self-efficacy Scale: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Psychological Report,1982;51:663-671
[5]胡象岭,田春凤,孙方尽.(2014).中文版一般自我效能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心理学探新,34(1),53-56.
[6]申继亮,唐丹.(2004).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在老年人中的使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2(4),342-344.
[7]王才康.(2002).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特点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1(2),214-215.
[8]王才康,胡中锋,刘勇.(2001).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应用心理学,7(1),37-40.
[9]王垒.自我效能的结构和测量.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5:414-420
[10]Schwarzer,R.,& Aristi,B.(1997).Optimistic self-beliefs:Assessment of general 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thirteen cultures.Word Psychology,3(1-2),177-190.
[11]Zhang,J.X.,Schwarzer,R.,& Jerusalem,M.(1995).Measuring optimistic self-beliefs:A Chinese adaptation of 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Psychological,38(3),174-181.
[12]Zimmerman B J.Self-efficacy:an essential motive to learn.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0,25:8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