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媒体医患纠纷议题的报道效应及思考

2018-04-02 14:32陈念文卢若艳李跃平
关键词:患方医方网络媒体

陈念文,卢若艳,李跃平

(1.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1;2.福建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 福建省医疗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122;)

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指出,医疗卫生事业是关乎人民幸福健康的重要问题[1]。由于卫生资源配置不均、医院体制频繁变更、群众需求日益提升等原因,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网络媒体报道暴力伤医事件层出不穷。据卫生部统计,2006年全国医患纠纷事件共10 248起,2010年上升至17 243起,较5年前增长68.3%;2014年全国共发生115 012起,较2010年前大幅增加[2]。

网络媒体在医患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揭露医疗卫生行业的不合理现象,监督促进行业发展,维护了患者利益;但有的报道内容片面、言辞过激、刻意制造噱头、追求轰动效应,严重误导了群众,造成不信任医方的后果。如何规范媒体的医患纠纷报道对于构建和谐的医疗卫生环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一、医患纠纷网络报道的调研方案设计

2009年“新医改”以来,医患纠纷成为社会关注热点。为此,2014年公安部出台《公安机关维护医疗机构治安秩序六条措施》[3],要求坚决依法打击暴力伤医违法犯罪;同年,国家五部门出台《关于依法惩处涉医违法犯罪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意见》[4],规定对伤医等6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予以严惩。

根据新闻报道和政策的时效性,以2011-2015年的国内新闻报道为调查对象,以医生、患者、医患、医院、医护、伤医、杀医、医患纠纷、医闹为关键词,通过百度搜索,在排除无关案例后,获得百度有关医患纠纷的新闻报道81篇为样本,其中2011年5篇、2012年9篇、2013年20篇、2014年33篇、2015年14篇。

传播学框架理论指出:对现实生活经验的全部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于一定的框架,它能使我们确定、理解、归纳、指称事件和信息[5]。此次调研基于该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对选定的81篇报道的议题、消息来源、作者立场进行统计分析,并按研究目的建立类目;使用质性分析工具Nvivo软件,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选择式编码,把选定的新闻报道予以概念化和范畴化,不同的新闻文本经过对比、整理,获得医患纠纷报道的深层次情感,再进一步探讨报道产生的社会影响。

(一)网络报道81篇的定量研究

定量分析主要包括立场、议题和消息来源分析。(1)报道立场不仅由报道者属性、职能决定,还受受众的喜好等方面影响。分析发现,报道者立场倾向分为4类:中立态度者37篇(45.7%)、不明确者24篇(29.6%)、偏医方15篇(18.5%)、偏患方仅5篇(6.2%)。(2)报道的主要议题分析发现,报道主要议题分7类:暴力伤医61篇(75.3%),医患纠纷6篇(7.4%),医闹、辱医、医方防卫各4篇(均占4.9%),医疗事故1篇(1.2%),医方抗议1篇(1.2%)。(3)报道的消息来源分析统计显示,81篇报道的消息来源分为:转发或直接报道46篇(56.8%)、政府等第3方26篇(32.1%)、医方提供7篇(8.6%)、患者方爆出2篇(2.5%)。

(二)网络报道81篇的质性研究

质性研究分为3个步骤:(1)进行质性编码分析,树立633个开放式编码的自由节点;(2)进行主轴编码(二次编码),根据报道的事实,划分为行为描述(具体动作、概括表述)、事件定位(具象、抽象)、情绪表达(初级、中级、高级)、解决措施(政府因素、医方因素、患方因素)和其他共5类;(3)进行选择式编码(三级编码),根据主轴编码不同节点的类别,将所有节点归纳为上述5类。

2011-2015年百度搜索引擎有关医患纠纷报道的质性分析结果显示,行为描述共360次,其中,具体动作248次、概括表述112次,具体动作主要为“调查”19次、“谩骂”“砸”“抢救”各16次、“沟通”13次、“砍”12次、“掴”“死亡”各11次、“威胁”“受伤”“报警”各8次、“暴打”“踹”7次、“哭泣”6次等;概括表述主要为“打伤”36次、“冲突”13次、“信任”10次、“拒绝”8次、“理解”“伤害”各4次等。事件定位共64次,其中,具象62次,出现频率最高的为“医疗纠纷”16次、“恶性伤医”15次、“暴力伤医”14次等;抽象2次,如“过分”1次等等。情绪表达共89次,其中,初级67次,主要为“不满”19次、“情绪激动”15次;中级19次,出现频率最高的为“震惊”10次、“人心惶惶”2次等;高级仅3次,即情绪激烈等级最高的词语不多,如“绝望”“恐怖”各1次。解决措施共73次,其中,“政府因素”40次,占报道的绝大多数,例如“看望慰问”“高度关注”“严惩肇事者”各8次等;“医方因素”9次,如“加强保卫”3次、“过渡医疗”1次等;患方因素24次,如“法律维权”17次、“影响秩序”5次等等。分析结果表明,超过半数的媒体认为政府在解决医患纠纷中应有所作为。

二、网络媒体报道医患纠纷新闻存在负面影响

当前,医患纠纷事件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一些网络媒体为吸引公众注意,扭曲真相,本能客观公正地报道医患纠纷事件,从而误导社会公众。

(一)报道夸大其词、言辞激烈

一些媒体在报道医患纠纷事件时,有的放大事件细节,详细描述血腥过程;有的配上极具视觉冲击的图片,激发受众负面情绪。例如,2014年11月18日《健康报》报道的安徽巢湖妇产医院发生暴力伤医案中,为了获得更多的阅读量,吸引读者的关注,详细描述了凶手的作案过程。还有一些媒体在新闻标题使用情感色彩极为强烈的词语,打伤、谩骂、抢救、砸等动作激烈的词语出现频率最高,且达40类之多,导致群众对医患关系误解、加剧医患关系紧张[6]。

(二)报道失实,较少关注医方和患方意见

在81篇网络媒体报道中,信息来自医方和患方仅占11%,而来自第三方渠道者却占32%,由于未经多方调查核实,媒体有可能成为信息失实的“二传手”,导致医患双方话语权不平衡。究其原因,虽然大多数医院都设有宣传部门,会与媒体保持主动的联系,但在医患纠纷发生时,医方通常采取先调查取证,并不急于“发声”。而患方在与医方产生冲突之后,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大多寻求媒体帮助。这种做法不仅导致了报道医患双方话语权的不平衡,同时也使报道遗漏了一部分内容而显得不够客观全面。

(三)媒体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社会责任

统计数据显示,暴力伤医、医患纠纷、医闹等负面事件占八成以上,且呈递增趋势;鲜有媒体报道医疗鉴定、医方无过错的事件。负面新闻报道是“撕裂医患关系”的幕后黑手,给受众造成错误的社会认知,一定程度加剧了百姓对医务人员的不满,从而使医患双方的矛盾对立更加明显。而一些网络媒体为追求利益,吸引“眼球”,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缺乏导向性和真实性,从长远上看,对社会发展百害而无一利。

三、 完善网络媒体医患纠纷报道的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7]。医患关系是医院管理的核心问题,医患之间,尤其讲求人和人之间的理解与和平共处,在多因素动态中寻求改善、平衡、和谐与稳定。因此,在医患纠纷中必须倡导网络媒体、社会公众认真参与、共同关心,进一步改善网络媒体报道,这样才能建立良性互信交流,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8]。

(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健康中国”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网络媒体作为当下最具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媒体,在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遵从新闻真实性原则,强调正面价值导向,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把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作为生命,传播客观、理性、公正的医患信息,以形成良好舆论效果,为“健康中国”战略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9]。

(二)提高新闻职业素养,加强医学知识修养

医患纠纷属于社会新闻,要求报道者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较强的专业性。医疗事故的鉴定涉及大量医学知识,且医疗行业具有高危和高度的不确定性,是一个须终身学习的行业。医患纠纷报道必须有更高的准入要求,报道者不仅要深入了解有关医学知识,加强医学知识修养,还要更新医学伦理、卫生政策等人文知识[6],通过培训考核上岗,才能准确传递医患纠纷事件的重要信息[10]。

(三)倡导社会监督,营造和谐的医疗卫生环境

良好的媒体传播环境是社会政治机构、媒介机构、公众以及决策制定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产物[11]。因此,要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监督网络媒体的报道行为,形成互相协作、互相信任的利益共同体;需要患者、医者以及全社会共同营造和谐的医疗卫生环境,通过换位思考、增进理解,化解医患纠纷。医疗专家、法律界人士、网络“大V”虽不是医调委等第三方,但他们有专业知识,对公众有影响力、公信力,应在引导正确舆论方向、纠正媒体错误观点、促使医患关系良性循环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猜你喜欢
患方医方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记者走进山西农谷
黑龙江医疗纠纷索赔超过一万元不得“私了”
患方私自录音录像能作为证据吗?
良医拒传方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互动传播探索
从几组医方谈西夏文医药文献的来源
良医拒传方
医疗纠纷不同阶段患方主要心理特征及应对策略
网络媒体在舆论管理中的作用及应用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网络媒体新闻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