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容通
(福建医科大学 团委,福建 福州 350122)
高校班级团支部是高校共青团的重要组织,抓好班级团支部工作,对于夯实高校共青团的工作基础,提升高校共青团的影响力,突破高校共青团“高位徘徊”的局面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面对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网络技术革命、教育教学改革、青年学生特点变化,高校团支部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攻坚克难,着力改革创新,努力开创班级团支部工作新局面。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高校是团员青年最为集中、思想最为活跃的地方,加强和改进高校班级团支部工作既是落实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的体现,也是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团组织吸引力和凝聚力的要求。
2015年,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强调,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滞不前,要坚持眼睛向下、面向基层[1]。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形势下深化共青团改革工作吹响了总号角,指明了总方向,提供了总遵循,既深刻分析了当前党的群团工作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班级团支部是共青团组织在高校的战斗堡垒,是共青团组织系统中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基层团支部工作。
目前,共青团工作的主要问题是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够、有效覆盖面不足。破解这两个难题是新时代共青团面临的最直接最急迫的任务。习近平同志强调,要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紧跟时代步伐,把准青年脉搏,做好思想的引领工作,帮助广大青年树立远大理想,才能使共青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内在、强大和持久[2]。秦宜智同志在全国高校共青团工作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高校团的工作做好了,就能为全团提高影响力发挥更大作用[3]。班级团支部是高校共青团组织体系中最根本最基层的组成单位,它承载着团员青年组织归属感和角色存在感。加强和改进班级团支部工作,必须贴近青年学生,让他们能够感受组织的温暖,获得更多的存在感,从而增强大学生对团支部的粘度和信度,这是破解“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足”战略课题的有效举措。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强调,高校必须把坚持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要求共青团、学生会组织围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动作为[4]。当前,一些高校青年学生在国内外多元文化和各种思潮的冲击下,出现了信仰迷茫、道德滑坡、价值观紊乱等现象,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班级团支部是高校共青团与团员青年保持最直接、最广泛、最密切联系和接触的桥梁和纽带,是高校共青团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依托、主要窗口和重要阵地。离开了班级团支部,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失去了落脚点和支撑点。因此,加强和改进班级团支部工作,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识、能力和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当前,高校班级团支部的组织体系较为健全,团员青年素质普遍较高,整体工作活力相对较强,但团支部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
思想引领工作是学校共青团的根本任务。这是党对共青团的核心要求,是团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共青团组织政治性、先进性的直接体现,决定着高校团支部工作的“主业”必须聚焦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进入新时代,我国面临社会思想文化更加复杂、多元,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有增无减,青年团员思想活跃、易变等现实问题[5]。这些问题给团支部思想引领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高校共青团部门由于人员和财力的限制,针对共青团干部的常态化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不足,造成班级团支部抓思想引领工作的意识不强、信心不足、能力不够等问题,出现一些班级团支部误将团日活动娱乐化、随意化、模式化,导致团支部引领学生思想的“主业”功能弱化、淡化,文娱活动等相关“副业”功能“倒挂”的现象。
进入新时代,高校班级团支部的工作空间、工作对象、工作任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反映在工作空间复杂化、工作任务艰巨化、工作对象多样化。例如,工作任务呈思想政治教育、文体活动、志愿服务、科技创新、就业创业等多任务并存的局面。这种新变化必然要求班级团支部的组织结构设置做出适当的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新环境带来的挑战。然而,当前高校班级团支部组织设置仍普遍采用以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为主体的传统的支委设置模式,无论是在工作主体力量的分配,还是在对工作对象动员组织的方式上,都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班级团支部工作空间、工作对象、工作任务变化的需要,高校必须进一步优化班级团支部组织结构设置,提高团支部的活力。
班级团支部是高校共青团的前沿阵地、组织细胞和显示终端[3]。然而,高校给予班级团支部建设的保障力度仍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经费支持不足。目前,班级团支部的活动经费主要来自团员缴交的团费和上级立项资助的经费,事实上团费数额非常有限,仅能满足团刊订阅的需要。上级立项资助经费只能用于经过评选确定的优秀项目,立项资助项目十分有限,无法实现整体覆盖,班级团支部日常工作运行缺乏制度性的资金保障。二是活动场地有限。高校普遍建有学生活动中心等综合活动场所,但其主体功能是满足学校和学院大型活动的需要,适用于班级团支部召开会议、组织活动的“量体”场所普遍缺乏,班级团支部在校内开展活动呈现出“游击战”的特点,班级团支部活动场地需求缺乏有力保障。
“90后”大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喜欢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沟通交流、消遣娱乐,他们思想活动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等特点[6]。他们的利益诉求、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新时代学生的个性化特征要求班级团支部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式,更好地发挥团支部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班级团支部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然而,高校班级团支部在开展工作中仍习惯于至上而下的动员组织方式,活动内容不能很好地贴近青年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活动方法比较单一;利用互联网开展工作的能力有限,维护青年学生的利益诉求的意识不足;宣传团的形象不到位,一些活动现场看不到团旗、团徽。这些问题客观上影响了班级团支部作用的有效发挥,使得青年学生感受不到组织的温暖,削弱了青年学生的组织归属感,降低了班级团支部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班级团支部工作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把准时代脉搏,瞄准问题症结,实现精准发力。
思想引领是团支部工作的重要任务,“主业”工作抓得紧不紧、实不实,团支部干部队伍是关键。因此,必须注重发挥团干部队伍和先进人物的作用,加强团支部干部队伍的全员培训教育,既要从思想层面帮助团支部干部牢固树立抓“主业”的自觉意识,又要从业务层面提高团支部干部抓“主业”的能力和水平。“主业”工作的数量要求和质量督查要做出制度化安排,形成对团支部干部抓“主业”的约束性力量。另外,要把活跃校园文化活动的职能转移给班委会,通过“减负”的方式,为团支部干部聚焦“主业”、发力“主业”、攻关“主业”、夯实“主业”、强化“主业”提供条件。思想引领还要发挥好团支部中先进人物群体的作用,要改变团支部中各类先进人物重“评”不重“管”的现象,通过建立先进人物评后管理考核制度,赋予各类先进人物必要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努力实现先进人物评前是先进,评后更先进的目标,以榜样的示范作用影响、激励、带动其他团员青年学先进,创先进,争先进。
团支部建设及其积极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设计,而组织架构就是制度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优化高校班级团支部组织架构,必须紧紧围绕组织功能、组织任务和组织目标来谋篇布局,把实现组织功能、组织任务和组织目标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化组织架构模式可以从支委会和团小组两个层面进行探索。一要优化支委会的设置,实行团支部委员“固定席位+指定席位+机动席位”相结合的设置模式。其中,固定席位是指团支部必须设立的支书、组织委员和思想教育委员3个席位;指定席位是根据时代发展变化赋予班级团支部新的任务所必须设定的职位,如设立新媒体工作委员和公益(志愿服务)工作委员2个席位,以满足现阶段高校共青团工作需要;机动席位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制团员青年主体需求而灵活设置,如在高年级团支部中设立就业创业委员以切合高年级团员青年的普遍需求。二要创新团小组的设置。一方面,要以兴趣为导向,在团支部中普遍成立兴趣型团小组,提升团员青年参与团活动的积极性,深化团员青年对团组织的认识;另一方面,实行团小组长由普通团员青年轮流担任制度,确保每位团员青年在大学生涯中至少担任一次小组长,牵头组织一次小组活动,从而提升团员青年的集体意识,提高团员青年的组织能力。
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班级团支部工作,离不开领导重视、制度支持、架构优化、形象提升,也离不开对人力、物力、财力的各项投入。因此,一要以团支部工作内容为基础,以案例教学为手段,以全员覆盖为目标,全面深化团支部干部队伍培训工作,为班级团支部建设提供优秀的、专门人才;二要通过汇编团支部工作手册、制编团支部活动案例集、制作团支部工作备忘录,为规范团支部团务工作、提升团支部活动水平提供必要的工具支撑;三要设立团支部工作专项经费,为班级团支部提供必要的活动经费,而且要积极资助一些工作突出、活动出彩的团支部,为其提供支持保障。除此之外,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通过改造或新建的方式为团支部举办活动、组织会议提供必要的专用场所。
坚持“党建带团建”是共青团实现自身使命、推动工作发展的有力保障和优势所在。高校共青团组织应该加强与院系党组织的沟通,积极争取把班级团支部工作纳入院系党组织“党建带团建”工作范畴,在班级团支部工作方向、工作作风、履职尽责方面提供坚强领导。一要推进影响力提升工程。要制定共青团形象标识适用规范,对团歌、团旗、团徽等共青团形象标识的适用场景等进行制度规定。要求团支部专题会议会场悬挂团旗、团员佩戴团徽、奏唱团歌;参与慰问或扶贫助弱等关爱活动的团员必须佩戴团徽,让受助者感受团的温暖。二要革新工作方法。高校班级团支部建设要充分结合时代特点,尤其要重视互联网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产生的深刻影响,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有效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信息传播媒介,开展形式丰富、内容生动、寓意深刻的团日活动,增强学生对团支部的认同感[7];要善于站在团员青年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谋划工作,推动团员青年从团支部活动中被组织被动员的“配角”地位向现代型被服务被关爱的“主角”地位转变,让班级团支部更好地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更好地维护和促进校园的和谐稳定。
高校班级团支部建设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既要充分认识当前国内外环境变化、时代变化对团组织建设带来的新挑战,更要及时把握新时代青年学生群体的新特点、新变化,不断创新工作理念,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结合学校实际打造工作品牌,扩大团组织覆盖面和影响力,为党组织培养和输送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