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动力观的新尝试
——创新动力观

2018-04-02 13:50
福建质量管理 2018年4期
关键词:知识经济动力历史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创新动力观是对马克思理论的继承和发扬,它不仅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更是人性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同时,创新动力观对现在施行的观点起到了补充作用。因此,创新作为一种直接动力,对社会发展动力系统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理论上,创新作为主体对客体进行改造的创造性活动,其追求的目标和结果必然不同于新事物和新状态。因为人类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作为创新,它可以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就必须符合客观世界的本质,认识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然而,创新来自人们不断变化的需要和客观现实。只有使主客观符合新的、不断变化的发展的客观现实才能称之为创新。事物是不断变化的,但它们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以及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需要自己去发现和解决。”。因此,我们必须要通过解放思想才能获得创新的成果。“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点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邓小平同志曾说这句话是要求我们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创造。不敢创新,不发挥人的能动性,实际上就等于抛弃了辨证法。科学的创新观,实际上是高度重视人的能动作用的,是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上的一种辩证法。

创新动力观认为创新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它肯定了人在社会发展动力中的作用和价值。

第一,创新动力观对人的意识能动性做出肯定。人们不像动物那样消极地适应环境,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环境所提供的条件,通过创新活动来改变客观世界。坚持创新,在鼓励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创新动力观肯定了人类认识和实践的能力,认为人的认识是有至上性的。在一定时期内,人们不能完全了解客观世界,而人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则具有至上性的一面。世界上只有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能被认识的事物,人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创新动力观鼓励人们追逐新事物,积极创新。相信人的认识具有至上性,无疑是对人类作为认识和实践主体的肯定。

第三,创新动力观肯定了人们在历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活动是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历史发展有自己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历史活动中,人们需要遵循这一规律,但这一规律并没有否定人们在历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历史唯物主义是决定论与选择论的统一。一方面,我们必然会受到历史规律的制约,另一方面,历史规律也留下一定的空间供人们选择。例如,生产力的发展会导致生产关系的变化,但当这些关系发生变化,如何改变,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是合适的等等这些问题给主体有相当大的选择空间。如社会主义各国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主动改革选择不同的方式和力度就是一个历史主体选择论的例证,所以说历史唯物论并不排斥历史选择。

第四,创新动力观为人们实现自身价值指明了方向。创新作为一种积极的价值原则,值得我们去追求和赞扬,鼓励我们积极进取,不断创新。按照马克思的理想,共产主义既是要从根本上对人进行解放,从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向人性的劳动回归,从商品拜物教中解放出来,其要旨之一是解放人的创造力,展示人的创造性和个性。尽管,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但是马克思提出的这个价值目标依然是一个主导原则。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经论述到,劳动是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一项谋生方式,但也应尽可能的不让劳动成为单一的谋生手段,以给予劳动创造的意义,极大的去促使劳动者提高劳动的兴趣以及劳动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创造条件,一个是主观方面,另一个是客观方面。在客观条件下,我们的首要任务是需要不断地发展生产力,与此同时,还应尽可能的为劳动者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去提供相应的机会,并且给予一定的奖励。但在主观条件下,劳动者便需要把创新作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价值目标去追求,把创新作为人生的意义所在。

通过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在一定的前提下也要为劳动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提供机会,并且劳动者必须把创新作为一个正确的价值导向,它为我们今后的工作职业生活都有着指导意义。

以创新为生活意义,从商品拜物教中解放出来,而不是盲目追求金钱和享乐,一定要把创新放在重要位置。创新的积极影响对于克服现代化进程中的某些消极心理具有现实意义。现代化带来的一个新的现象是个体的觉醒和个人的权利意识的增长,这是一种自我价值的普遍追求。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对于获得大量的金钱和社会地位,满足人们的愿望,或确立创新作为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的直接动力,具有重要意义。创新动力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扬,它不仅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更是人性与辩证法的结合。同时,创新动力观对现在施行的观点起到了补充作用。

因此,创新概括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如何在一个进步和发展的社会中实现自我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创新对于促进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也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通过创新,我们可以追求自我价值同时追求社会价值。而在全社会提倡创新,并把创新作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价值加以鼓励,树立一个这样的评价标准,有利于推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助于对消费主义观念和享乐主义观念的蔓延进行有效的遏制,从而使得我们的社会充满充满生机,积极向上。创新动力观不仅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同时也肯定了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所特有的能动性和至上性,这一点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契合。

不管是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科技的进步还是观念的解放,在以往的哲学教科书中被称为是社会发展动力的这些要素均可以用创新去概括。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有过一场关于社会发展动力观的反思性讨论。以此是对“阶级斗争动力观”的一种反思。这其中不乏有部分学者认为,阶级斗争不仅仅构成社会发展直接动力的一个因素,即便是阶级社会中亦是这样。“大量史实证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直接动力”。事实上,这种观点当中就隐含对社会发展直接动力的再一次发展的要求。通过创新去总结概括社会发展直接动力,不与现行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一论断相矛盾,原因是阶级斗争是一种进行制度创新的手段,同时也可以包括像科技创新和观念创新这样的其它可以在社会发展中起推动力作用的因素。创新直接动力观不是对原有观点的推翻重来,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创新动力观弥补了之前无阶级社会中社会发展直接动力问题上的空隙。以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它没有回答原始社会、共产主义以及后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发展直接动力问题的。即使是用改革去补充它的空场,但这种补充仍然是不完美的。如果以创新去概括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便可以很好地去弥补,且在理论表述方面也更加统一。

创新动力观符合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具有时代特点。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初露锋芒,从知识的角度看,知识成了这个时代的核心资源,只有进行创新,才可以充分地发挥知识资源所起到作用;从知识经济内部看来,其核心是创新。只有进行创新,知识才能产生,知识的更新周期才能快,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总而言之,知识经济其实就是一种创新经济,以创新作为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与时代主题紧密相连。

创新动力观对人在历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做出了肯定,并且同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动力观更好兼容。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它是由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决定,且外部表现为社会根本动力的最终解决途径。因此,其肯定了创新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但又不能过度夸大该作用,由于无论是观念创新、技术创新还是制度创新,新到何种程度、何时才能创新、如何才算创新,归根结底就是要受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的制约以及实践的检验。当生产力并没有提出改变生产关系的要求时,便不会产生制度方面的创新要求。由于一种生产关系没有释放其全部的生产力时,是不会被新制度所推翻的;当原本的技术依旧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并推动经济的增长的时候,新的科技上的创新也不会产生和运用到生产中去;当实践并未提出创新的需求和前提时,人们从观念上也无法进行创新。例如,资本主义社会如果不是发展到已经暴露了其内部最深刻且不可解决的矛盾时,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不可能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因此,创新在时间、程度等方面都受到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制约。

从实践运用上看,创新动力观为努力赶超先进国家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社会发展水平出现了巨大差距,这不仅与历史基础有关,更是与国家的民族创新能力和科技发展程度有着重大关系。而今,很多人并不是凭借智慧与创新去争取成功的,这在现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必然会导致事倍功半的结果。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一个拥有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国家,是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与别国进行竞争的;一个国家要想在知识经济中抓住发展机遇,就必须进行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培养。就发达国家而言,知识经济是其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他们的工业化发展程度的快慢决定了他们的创新水平。假如发展中国家在知识经济发展中稍有怠慢,没有抓紧发展的步伐就很有可能被其他国家甩在身后,淹没于历史发展的浪潮之中,拉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几百年来,世界科技中心先后从中国转移到意大利、英国,然后又到法国、德国、美国,每一次的转移都是不断创新使自身兴旺发达,力图改变自己不创新所导致的逐渐落后的历史状态。因此,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浪潮中,我们只有凭借着积极的创新态度投身国家竞争中去,让知识经济成为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良好契机。产业革命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经济发展的最佳时机,使自身在经济发展中拔得头筹。一旦错过,便不能享受经济发展所带给我们的发展的成果和巨大利益。总之,对于正处在发展之中的国家来说是不容忽视的,这关乎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德国人布劳恩曾在其《创新战》中系统地分析和比较了当今跨国公司创新投入和创新速率的发展趋势,他认为当前,一场新的世界大战已经拉开了序幕,那就是“创新战”。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战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知识人才争取战,它决定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前途。发展中为了赶超发达国家就必须更加强调和重视发展创新,才会在今后的世界竞争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只有重视创新,鼓励创新,营造一种不甘人后只争朝夕的创新氛围,这样的国家和民族才是有希望的。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21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80,570

[3]张晓东,创新直接动力观:一种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观的尝试[D],2004

[4]徐伟新,新社会动力观[M],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1996

[5]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商务印书馆,北京,2000

[6]侯书森,创新管理[N],石油大学出版社,山东,1999

[7]李仁,创新时速与竞争之道[N],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北京,2000

[8]克雷顿·克里斯腾森,创新者的窘境,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2000

[9]宋士堂.试论历史前进的动力问题,关于历史发展动力问题.1982.74

[10]施培公.后发优势.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7

[11]赵家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8

[12]徐伟新.新社会动力观.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1996

猜你喜欢
知识经济动力历史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评价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
知识经济供给侧改革五大着力点论析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新历史
动力船
知识经济时代独立学院软实力建设研究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