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浮玉幼儿园 金雨玖
我园多年以来通过探索研究和总结,构建了“幼儿园发展能力课程”,其中的语言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小班阶段经常采用摆图讲述的形式,在教师边画、边摆、边讲中调动幼儿的情感,帮助幼儿大胆想象,激活其思维和语言。在实践过程中,对于选择内容、整理素材、挖掘教育价值、师幼互动等方面有所感悟,现以《想吃苹果的鼠小弟》的教学为例,谈谈摆图讲述的设计理念及实施策略。
绘本《想吃苹果的鼠小弟》描述的是:在高高的树上长着许多红苹果,鼠小弟好想吃。它想,要是像鸟儿一样能飞,像猴子一样会爬树,像……多好啊,看到其他动物一个个使出自己的本领摘走苹果,鼠小弟很是羡慕。正在鼠小弟非常沮丧的时候,海狮来了,它使出了顶球的绝活把鼠小弟抛到树上,两人合作摘到了苹果。
“鼠小弟”是一个拟人化的幼儿形象,他从自己小个子的角度观察世界,通过不断学习、尝试以及合作,达成自己的愿望。作品构思精巧有趣,小男孩形象的“鼠小弟”的生活、心情、神态跃然纸上。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自主阅读绘本有一定难度,但故事情节的反复与动物角色的出现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基于这样的因素,我在实施过程中决定作出删减,只保留了除主角外的小鸟、小猴、大象、海狮四个角色,并以摆图讲述的形式来组织教学。
1.师:有一个可爱的小家伙,最喜欢捉迷藏。(教师将鼠小弟角色隐藏,变魔术般引出主角)你瞧,它来了!(幼儿流露出惊奇神色)
师:它是一只怎样的小老鼠?
幼1:笑眯眯的小老鼠。
幼2:吱吱叫的小老鼠。
师:它哪里长的小小的?
幼:眼睛小小的,爪子小小的……
师:所以大家都叫它“鼠小弟”。我们和鼠小弟打个招呼吧!(幼儿纷纷热情地和鼠小弟打招呼)
(分析:小班幼儿容易情绪化,常常自然地把自己融进情境当中,所以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对话,幼儿少了拘谨,能轻松自然,更能大胆地表达。)
2.师:今天天气好,鼠小弟出门去散步,它来到了哪里?(自由描述)
师:鼠小弟来到了草地上,看到了什么?(幼儿说看到了大树及树上的苹果)
师:看看苹果树长得怎么样?
幼:大大的,高高的。
师:还可以怎么说?
……
师:我们来做一棵高高大大的苹果树……(幼儿纷纷用身体、手臂表示树干和树枝,并踮起脚尖努力表现其高高大大)
(分析:在摆图讲述活动中,幼儿在原有的语言基础上,被眼前事物不断刺激而产生新的语言,对于他们来说这就是学习语言。而作为引导者、支持者的教师则多次利用追问不断推动幼儿向其“最近发展区”前进。教师的追问帮助幼儿进一步扩展了句子,在重复的基础上向幼儿提出新的学习语言的任务,并给予新的学习范围。)
3.师:苹果树上有什么呀?
幼:有大大的苹果,有红红的苹果,又红又圆的苹果。
师:哦,树上长满了又红又圆的苹果,有几个苹果呀?(幼儿集体点数)
(分析:虽然是语言活动,但教师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元素,自然结合数数,渗透数概念,为后面了解隐含的对应关系和数量递减关系的环节埋下伏笔。)
1.师:鼠小弟看到苹果树想干什么?
幼:想要摘苹果。
师:他可是一只爱动脑筋的小老鼠,它会想什么办法摘苹果呢?
幼1:找个梯子爬上去。(幼儿用动作表示如何一步一步爬上去)
幼2:找个钩子把苹果勾下来。
幼3:叫我爸爸来帮忙。
幼4:找长颈鹿来。
……
(幼儿纷纷表述自己的想法,教师随时把幼儿的讲述用简笔画的方式在黑板上记录下来。)
(分析:在我们课程的摆图讲述 中,教师备课是基于对幼儿的了解,在比较宽泛的范围内准备大致的学习内容和组织形式,有时往往会根据幼儿的反应生成新的内容,我们称之为“适度的开放”。正是在宽松的氛围下,教师循循善诱的提问给了幼儿合理想象与表达的空间,使幼儿之间、师幼之间的思维进行了碰撞,调动了幼儿的已有经验,从而达到鼓励每个幼儿积极表述的目的。)
2.师:这时候,看看谁出现了?它在干什么?(出示小鸟角色)
幼:一只小鸟。
幼:长着尖嘴巴的小鸟。
幼:小鸟拍拍翅膀飞过来。
师:小鸟飞的时候发出了什么声音?它做了什么?
幼:扑扑扑地飞。
幼:啄走了一个苹果。
师:我们一起来学一下小鸟吧。(幼儿边做“尖嘴巴”,边模仿“啄”走了一个苹果)现在有几个苹果呀?(幼儿集体点数)鼠小弟看见了会怎么想?
幼:要是我能有翅膀就好了,要是我能飞就摘得到苹果了。
师:原来鼠小弟想学小鸟飞一飞,我们来学学鼠小弟。(幼儿学做鼠小弟,练习身体动作和象声词)
3.师:唉!鼠小弟叹了口气(出示小猴角色),小猴来干嘛?小猴怎样摘苹果的?
幼:小猴“噌噌噌”地爬上树,摘走了一个苹果。
师:小猴摘到苹果怎么下来?
幼:像滑滑梯一样滑下来。叽里咕噜滑下来……
师:鼠小弟看到小猴摘苹果心里怎么想?
幼:要是我也能爬树就好了。
……
(分析: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扑扑”地飞、小猴“噌噌噌”地爬树中,体验了一把鼠小弟的心情。)
4.师:鼠小弟一次次摘苹果,可是都没有成功,眼看树上的苹果越来越少了,他越想越伤心。这时谁来了?
幼1:海豹。
幼2:小熊。
幼3:海狮。(幼儿争论不定)
师:我们来听听它的自我介绍。(教师以海狮的口吻自我介绍)
师:原来它是海狮,海狮看见鼠小弟,会说什么呀?
师:那现在我来做鼠小弟,你们来做海狮,我们来学学它们说话。(师幼模拟角色对话,“鼠小弟,你为什么哭呀?”“我太小了,摘不到苹果。”“我来帮助你吧!”鼠小弟看看海狮,问:“你会飞吗?你会爬树吗?你有长鼻子吗?”)
(分析:教师利用师幼对话让幼儿身临其境地体验鼠小弟的心情,渴望、沮丧、狐疑等,难道个头小就真的做不成事情吗?正是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后面海狮利用绝活帮助了鼠小弟,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
师:海狮有没有这些本领?(海狮说:“我不会飞,也不会爬树,也没有长鼻子,但是我有一个本领可以帮助你。”那么海狮有什么本领?)
幼1:拍皮球本领。
幼2:把球放在头上。
幼3:那是海狮顶球。
师:猜猜海狮怎么用自己的本领帮助鼠小弟?
5.师:鼠小弟最后怎样摘到了苹果?它俩会干什么?
幼1:它们一人一个苹果,高高兴兴地吃苹果。
幼2:海狮请鼠小弟一起玩顶球。
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以后可以请你来讲讲他们的故事。
(分析:在愉快的结局中故事即将落幕,或许平时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但教师有意识地留了一个绝妙的尾声,既让幼儿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也为今后完整欣赏绘本打下基础。)
1.裁——作品内容的有效取舍
《想吃苹果的鼠小弟》固然是一个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但它有八个动物形象,都放入短短的活动中,小班幼儿必会应接不暇,教师也会顾此失彼。所以我觉得必须事先进行“裁”,如同一位裁缝师用一块布料做衣服,必须要裁掉多余的部分,使之适合特定的身材。因此不管作品本身多么有趣,教师应该忍痛割爱,斟酌取舍,“裁剪”掉多余部分,选择适合幼儿认知特点和最能发挥作品优势的内容来实施,而其余的部分则在以后的延伸活动中逐步渗透学习。在实施过程中我进行了“二次创作”, 保留了原有作品的精髓,同时大胆地尝试重组了故事情节,选用了除主角外的小鸟、小猴、大象、海狮四个特点鲜明、又贴近幼儿生活的动物角色,以摆图讲述的形式让四个小动物陆续登场,幼儿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这样有选择地组织素材,充分发挥了摆图讲述的优势,使幼儿的注意力始终被动态的画面所吸引,较之看绘本更能有效激活幼儿的思维。
2. 理—— 各领域目标的有效整合
这个作品看似简单,但“内有乾坤”。活动的价值点除了让幼儿通过观察画面学习相应的语言这一基本的目标,还结合幼儿生活经验梳理了相关自然知识经验,同时画面中苹果数量的变化隐含着苹果数量与小动物数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和数量的递减,渗透了初步的数概念。此外,在鼠小弟摘苹果的过程中,幼儿也自然地体会了合作、分享、谦让等这些美好的品质,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在一个语言活动中,多领域、多元化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达到知识性、情感性、社会性目标的统一。
3.寻——教育价值的有效挖掘
所有的儿童文学作品,不管多么简单,都会含有某种程度不同的教育意义,绘本也不例外。可以说在这个愉快的故事中,出现了很多动物,每个动物都有特长,它们凭着与生俱来的能力一个个拿到了苹果。情节有趣耐人寻味,但是单单只是停留在此,总觉得有些可惜。事实上,一个好的作品内容带给幼儿的并不仅仅是一笑了之的快乐。我在反复感受、理解作品后,发现了其中蕴含着的另一个亮点:可爱的鼠小弟想吃树上的苹果,它观察到小鸟、猴子、大象等得到苹果的方法,然后一一模仿,结果都失败了。最后海狮来了,海狮不但帮鼠小弟吃到了苹果,还教会它一个对生活非常有益的视角。那是什么呢?那就是接受自己和自己的天性,比起竞争,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基础上发展自己,这是现代教育中最应该让幼儿明白的事情。活动一开始我着重引导幼儿发现鼠小弟的“小”,和后来一次次的努力、失败、再努力,幼儿在活动中自发地安慰鼠小弟不正是对它勇于尝试、永不放弃的认同吗?在摆图讲述活动后,我问幼儿喜不喜欢这个作品,有的幼儿说喜欢鼠小弟,“为什么呢?”“只要想办法,人小一点也没关系的。”“鼠小弟很努力地想办法,所以最后摘到了苹果。”看起来这些幼儿已经理解了作品中潜含着的意思。有时候含蓄的意义往往比生硬的灌输更能长久地存留在人们的心里。虽然没有一丝一毫的说教,但幼儿在活动中既获得审美体验,同时也知道了“各有各的长处”。
1.挑——幼儿学习的有效应答
通常在语言活动的师幼互动中,如何有效关注幼儿的回答,引导幼儿进一步深入,关键就在于教师恰当地提问。教师适时地“挑逗”幼儿,让其在特定、优化的教育环境中,激活思维,在原有经验上碰撞出新的火花。还是以这次活动为例,在描述鼠小弟看见其他小动物摘走苹果后的心理活动时,幼儿大多用简短的话“它也很想吃”来回答。教师马上调整策略,多次用“要是我也……”和“如果我能……”这样欲说又止的形式使得幼儿仿佛无法接受教师的“吞吞吐吐”,立即给予补充。在成功的“挑逗”下幼儿无意识地学说了完整的句式,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达成了目标。
2.顺——幼儿学习的有效顺应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保持对画面的有意注意,师幼双方在边问边答边摆图的变化过程中推进式互动。幼儿针对此情此景一一对应讲述,在已有的经验中反馈出更多形象的语言。再者画面的改变,给予了幼儿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当鼠小弟两次没摘到苹果时,有幼儿说:“快叫住小猴来帮忙呀!”我适时地留给幼儿发挥的空间,“怎么叫?”“小猴请别走,快来帮帮我!”“小猴请帮我摘个苹果行吗?”“小猴,我和你是好朋友,你能帮助我吗?”这么丰富的语言,虽然并不是绘本中原有的语言,但是却是在教师的肯定下,幼儿能大胆表述自己的“预期”和“假设”的结果,幼儿自己产生的语言比教师给予的语言也更有吸引力,比看绘本学习固定的句式更大程度上满足了幼儿的情感,尊重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在摆图讲述的实践过程中,也让我深深地感到形式各异的文学作品给我们教师留下了一片创新的天地,只要我们学会选择、学会提炼、学会重组,就能使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摆图讲述这种教学形式下发挥有效的作用,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