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儿童观视域下看儿童“游戏”的问题

2018-04-02 13:49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山西教育·幼教 2018年3期
关键词:天性智力成人

■文/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董 晶

“如果真想让孩子未来在大学里如鱼得水,就应该让他们在小时候玩得痛快。”美国儿童早期教育家Erika和哈佛大学医学与社会学教授Nicholas在对哈佛学生进行深入观察后如是说。蒙台梭利认为我们应将对儿童的关注重心从身体转移到智力上来,然而当我们早已进入了关注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时,智力开发却走向了误区,身体与智力同步发展的“双轨列车”滑向了“重智力抑身体”的单行道。

成人把发展儿童智力当作自己责无旁贷的义务,又将智力的发展简化为知识的掌握,更糟糕的是,他们将知识看作是一种静态的存在。于是,身体与智力同步发展变成了智力的单向发展,对儿童智力发展的训练变成了静态的知识传授。成人既为儿童不能快速接受他们所传授的知识而焦灼忧虑,又为儿童不能活学活用所掌握的知识而懊恼不安。在这里,我将从一个与儿童身体和智力发展密切相关的词汇——“游戏”入手,对以上教育现象进行阐释与分析。

一、关于“儿童”与“游戏”关系的争论与认识误区

从某种意义上,我们的“游戏观”就等同于我们的“儿童观”,对游戏的理解以及对游戏所持有的态度都来源于对儿童的认识。现代儿童观承认儿童的独特地位,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肯定儿童的未成熟状态,关注儿童的当下生活,重视儿童的能动活动。然而,“游戏”一词的涵义有模糊性,也正是因为无法对“游戏”的概念做出清晰的界定,才导致人们对游戏的不同态度,这也正是传统儿童观和现代儿童观之间的论战点之一。

1.从“游戏儿童”与“儿童游戏”的论战中看“游戏”

人们按照蒙台梭利希望的那样把对儿童的关注重心转移到智力上来,又将儿童教学活动置于各类的游戏活动中,一时间“游戏教学”风靡全国。幼儿园为教师和儿童提供了一应俱全的游戏设施,游戏的形式也是各式各样,尽可能地将教学以游戏的形式进行。然而,此时的游戏多以获取知识技能为目的,这样的游戏更像是在“游戏儿童”。

持有“游戏儿童”观念的一方认为,纯粹的游戏不具有教育价值,应该秉承着“在玩中学”的信念,将一些计划好的固定的知识和技能用游戏的“糖衣”包裹好,将知识寓于游戏之中,在不知不觉中促进儿童智力提升,这种“知识性游戏”将为儿童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以儿童为中心的现代儿童观的指引下,当教师和儿童越来越疲于应对“游戏儿童”的教学手段时,另一种与“游戏儿童”截然相反的声音悄然响起——“儿童游戏”。支持“儿童游戏”的一方认为,游戏是属于儿童的,是儿童重要的生活方式,蕴藏着儿童发展的无限潜能与力量。真正意义上的游戏应当源自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是自由的,不受成人干预的,只有这样的游戏才能使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合作交往等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也有助于儿童良好性格和丰富情感的形成和养成。

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我们应该是一个人在什么年龄就过什么年龄的快乐生活。”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就处在游戏的年龄,就应该过游戏的生活。这里的游戏不是成人牵引下的被动游戏,不是游戏外衣下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游戏就是游戏。

2.人们对“儿童游戏”的认识误区

日常生活中主要存在两种对“儿童游戏”的认识误区。一是太过于注重对儿童身体的保护,把儿童游戏想象成各种诸如爬墙上树等危险的身体活动;二是受“业精于勤荒于嬉”“玩物丧志”的古训影响,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把“儿童游戏”当作是不务正业地浪费时间。

正是基于对儿童游戏的这种认识误区,导致成人对儿童的过分约束,不允许他们参与游戏,约束他们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无法自主游戏。

实际上,随着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的变迁发展,“游戏”一词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起初的儿童游戏由于成人的疏于管理而使得儿童的天性得到充分的舒展,那时儿童就是游戏的主人,游戏就是纯粹的游戏;现在的儿童游戏却往往因为成人的精心安排而变得面目全非,游戏成为了披着娱乐皮囊的课程活动,儿童不再是游戏的主人而是被动的参与者。“儿童游戏”从进入成人的视野到现在,由过去的顺其自然、放任不管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精心设计、过度干预,成人自以为他们的加入使得儿童游戏更为精彩,赋予了儿童游戏除了娱乐价值之外的学习价值,殊不知这样的儿童游戏是对儿童天性的扼杀。成人将儿童“未成熟”的特征当作过分约束、过度保护的理由;另外,成人总是用“活在当下”来劝解自己,却恰恰忽视了儿童的“当下”。

乔装过度的“游戏”不再是儿童天性的舒展,反而增添了浓重的管控色彩,成为成人干预儿童成长的一种手段。

二、走进儿童,拥抱游戏

在生活实践和教育活动中应该如何看待“儿童游戏”?成人对儿童游戏应该持有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答案是:“走进儿童,拥抱游戏”。

1.“走进儿童”就是要让儿童在什么样的年龄过什么样的生活

现代儿童观坚持以儿童为中心,承认并维护儿童的独特地位,在肯定儿童未成熟状态的基础上尊重并保护儿童的自然天性,关注儿童的当下生活,并将所有焦点都集中在“让儿童过自己该过的生活”上。

首先,“走进儿童”就是让我们认识儿童,明白儿童就是儿童,他有着自己独特的生长和发展方式。成人要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儿童的天性得到发展,使儿童自由快乐地成长。虽然儿童处在未成熟的状态,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是无知的、无能的,他们有自己的成长规律。我们成人要做的更多的是引导辅助而不是强制干预。

其次,“走进儿童”就是要我们理解儿童,要知道儿童不仅仅是儿童,也是完整的人。儿童成长的目的是从现实生活中获得、体验生活的意义,而不只是为了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儿童的能动活动是儿童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应该是儿童本能的而不是成人强制的。儿童就应该有儿童的样子,只有从真正意义上做到认识和理解儿童,才能给予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指导和引领。

2.“拥抱游戏”就是鼓励儿童获得“真经验”,注重儿童的主观感受

儿童发展是“体智”双轨列车,万万不可滑向“唯智”的单行道。成人绝不能以促进“智力发展”为由剥夺儿童体验世界的权利。爱伦·凯在《儿童的世纪》一书中写道:“在各种方面,小儿必须允许其遇到人生之真经验,在他的蔷薇上,不可把其刺拔取。”这句话是对那些对儿童游戏持有过分紧张态度的成人最有力的劝诫。儿童游戏并不一定意味着危险和伤害,成人给予的过度保护反而会使儿童错过许多有利的成长机会。也许很多时候儿童的一些行为在成人看来是毫无意义的,但也不要过分热心地去帮助儿童去跳过这些“无用功”。儿童其实是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与外界进行接触,他在用自己的能力与外部环境发生作用从而求得自己的发展。另外,“儿童游戏”并不等同于玩物丧志,于儿童而言,游戏才是其最应当的生存方式与发展手段。鼓励儿童走进生活,提高儿童对生活的参与度,用自己的身体去触碰、去感受,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儿童对亲自参与获得的知识要比从成人那里获得的知识更加印象深刻,同时“儿童游戏”也是梅洛·庞蒂的身体哲学在儿童教育领域最完美的体现。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这一天性里蕴藏着儿童发展的无限潜能与力量;游戏是儿童重要的生活方式,儿童在游戏里自由成长,完成梦想;游戏是儿童学习的方式,儿童在游戏中手脑并用,获得真知。游戏并不是学习的对立面,游戏对儿童成长与发展的意义非凡。我们应该给予儿童足够的信任,相信他们能通过自己的方式与外界接触进而获得成长与发展。请恰当认识儿童并正确运用“游戏”,请勇敢地“放手”,把游戏主动权交还给儿童,请相信,在游戏的土壤里,每一个儿童都会长成最好的模样!

猜你喜欢
天性智力成人
尊重天性 顺势而为——读《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有感
成人不自在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鼓励孩子爱玩天性的家具设计
Un rite de passage
欢乐智力谷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
需求、天性与产业发展——来自亚当·斯密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