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友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大会通过了这一报告。大会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大会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重大论断;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做出了全面部署。大会选举产生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一批经验丰富、德才兼备、奋发有为的同志进入中央领导机构,为我们党的事业站上新起点、开启新征程、续写新辉煌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
十九大报告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刻回答了进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主题鲜明、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气势恢宏、催人奋进,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的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发展。在中国、中华民族、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写下光辉篇章,树起历史丰碑。
十九大报告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做了新时代的历史性回答,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清晰展现在世界面前。“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断,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的关系。十九大报告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集大成、新飞跃,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这要求人们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认识;又要把已有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指导实践。认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具有反复性,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这要求我们在做工作谋发展中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重要理论基础。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中始终坚持这一行之有效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十九大报告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判断、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做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部署,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理。
1.十九大报告坚持新时代党的思想路线,适时而鲜明地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准确标定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使中国共产党对时代的认识达到新境界。十九大报告做出这一判断基于以下几点认识:一是对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壮阔历程,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0年发展历程、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近70年发展历程、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近100年发展历程、对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历程乃至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深刻洞察和认识。这是一个由近及远、由远及近大跨度的认识过程,使认识建立在悠久而深厚的历史基础上。二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这极不平凡的五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变革,产生重大而深远历史影响以及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根本原因的深刻洞察与分析,使认识建立在坚实而最有说服力的现实基础上。三是对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重大历史任务的深刻洞察与明确,使认识体现在宏大、务实、科学的目标蓝图中。
2.十九大报告坚持新时代党的思想路线,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从而实现我们党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认识论上的重大飞跃。十九大报告在对所处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历史使命、内外环境深刻认识和把握研判的基础上,确立新时代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必然逻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是我们党对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知与行等认识上的最为凝练的思想结晶,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我们党的行动指南和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改革开放40年,党和国家取得的伟大成就反复证实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真理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没有远见卓识,不可能在纷繁复杂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准确标定自己所处的时代及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战略家的巨大政治勇气和深邃历史眼光,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历史演进规律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使中国共产党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航程提供了精准航标、正确航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又一次具体运用,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和丰富。
3.十九大报告坚持新时代党的思想路线,清醒认识和深刻把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并全面擘画了“五位一体”总体战略新部署,实现了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目标任务认识的新飞跃。十九大报告基于到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中国发展条件,规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对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两个“奋斗15年”的战略安排。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十九大报告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做出新的战略部署,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制定了新时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目标,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路线图,是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任务书。这一深刻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我们党自身建设理论的重要创新、重要发展。
马克思主义矛盾论指出: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矛盾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矛盾,但各个矛盾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起着领导、决定作用,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就是主要矛盾,而其他的矛盾则居于次要和服从地位,即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同一矛盾内部,居于支配地位并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与之对应的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主次矛盾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做工作要集中力量找出主要矛盾,从而找到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必须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样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主流和性质。毛泽东指出,在分析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才能准确分析矛盾并解决矛盾。坚持两点论,就是既要研究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也要研究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次要方面的关系。坚持重点论,就是要学会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毛泽东提倡“弹钢琴”工作方法,抓住重点,照顾一般,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十九大报告坚持问题导向,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做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发展,使我们对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进入新境界。十九大报告对当代中国社会矛盾性质和内涵做出新的判断。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又一次历史性深刻揭示,意义重大而深远。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判断是基于供给与需求方面已经悄然发生变化。从供给来看,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快速发展,中国已积累雄厚的物质文化基础,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诸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很多方面在世界上已经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基本摆脱了原来落后的社会生产状况,再继续讲“落后的社会生产”已不再是中国的现实。从需求来看,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要有不同的层次,在基本物质文化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马克思在需求方面也指出人有“生存、享受、发展”等方面的需求。中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当前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要生活富裕还要有更高质量,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有了更高要求。再提“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再符合实际。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主要矛盾中的矛盾主要方面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主要矛盾中的矛盾次要方面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对稳定和渐进。找到了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必须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判断,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矛盾论的具体运用,把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运用提到了新境界,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宝库。
质量互变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它揭示事物、现象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发展是通过量变和质变的互相转化实现的。质量互变规律指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从量变开始,没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事物质的飞跃和发展。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质变来实现,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在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注意事物细小的变化,不可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对于消极因素,要防微杜渐;同时又要根据事物的发展进程,不失时机地促使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十九大报告做出“变与不变”的重大判断正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质量互变规律的具体运用。“变”的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不变”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既要反对只强调“变”,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去追求不切实际的高目标,又要反对只强调“不变”,不思进取,因循守旧,不能按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去探索创新。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不变”是十九大报告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量变过程中存在部分质变的发展观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充分实现了量的积累,从而促使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巨大的质变。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必然还要经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不同时期会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必然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但这些变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发生了变化。目前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量变积累过程,仍属于初级阶段的量变阶段。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不断提升,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均指标差距仍然很大,仍然没有改变中国是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这种动态的发展过程,是由量变积累引起部分质变,在新的基础上再由新的量变积累引起新的部分质变的过程。做出这一重大判断正是体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对马克思主义质量互变规律的具体运用。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任何社会变革,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参加,都是不会成功的;任何社会制度,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都是不会长久的。这要求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在探索和解决“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历史难题。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都一一做了明确回答。
十九大报告继承和发展了“人民是实践的主体”的群众史观,深刻回答了“发展为了谁”这个新时代的重大课题。十九大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人民解放和幸福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融入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全部奋斗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些成就的取得,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头。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坚持与群众站在一起,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始终为人民谋幸福。
十九大报告继承和发展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群众史观,深刻回答了“发展依靠谁”这个新时代的重大课题。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党来自群众,始终以人民为靠山。回顾历史,每当党的事业面临重大挑战,每当中国的前途命运面临向何处去的紧要关头,总是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推动历史车轮前进。毛泽东多次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一切正确的理论、主张都来源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发挥的作用”。进入新时代,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谋取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都要求我们党始终坚持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才能凝聚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十九大报告继承和发展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史观,深刻回答了“发展成果由谁共享”这个新时代的重大课题。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伟大的发展成就由人民创造,更应该由人民共享。人民群众既是社会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成果的创造者,也是社会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成果的享有者。坚持共建共享,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我们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人民共有共享这一共产主义的核心理念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并把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九大对实现共享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强调既要坚持发展,做大“蛋糕”,又要让发展更有温度,努力分好“蛋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十九大报告是一篇逻辑严密、结构缜密、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贯穿通篇的三条红线十分引人注目。
十九大报告中,“人民”是贯穿通篇的一条红线,“人民”二字一共出现了203次,字里行间,始终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的历史性重大政治判断根源于人民需求的改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以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一系列新部署,处处体现着人民的需求,人民的意愿。
十九大报告开篇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再度宣示其初心与使命。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宣言里,为人民服务从来都是自己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基因里,始终传承着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上海弄堂到南湖游船,从延安窑洞到人民大会堂,中国共产党星星之火遍地燎原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诞生于人民,依靠的是“人民群众”,建立的是“人民政权”,拥有的是“人民军队”,致力的是“人民解放”,奋斗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处处以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彰显着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再次彰显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本宗旨、根本性质和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态度与本色。
在阐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新部署时,强调“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必须不断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推动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昭示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在阐述新时代党的建设新要求时,强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更是为了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倾听群众声音、反映群众诉求、接受群众监督,让人民评价党和政府的工作,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汇聚全民族的磅礴之力,需要全体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勠力同心。“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这两个定位精准概括了我们党的使命,也道出了我们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信念之源。
十九大报告最突出的亮点之一就是把加强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贯穿通篇,成为报告的“纲”和“魂”。
十九大报告在总结过去五年工作和历史性变革时强调,五年来的成就是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在总结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时指出,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在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时,指出“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在阐述“四个伟大”关系时强调,“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在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强调“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在阐述“五位一体”总体新部署时,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十九大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我们党的行动纲领。
在阐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时,强调“加强军队党的建设,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强边固防,是新中国边海防的独特优势,也是我们的制胜法宝”。
在阐述新时代党的建设新要求时,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将党的建设总布局“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创新发展为“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仅在原有的五大建设基础上纳入政治建设、纪律建设,而且明确政治建设在整个党的建设中居于统领地位,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建设全过程,把纪律建设作为基础性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布局,这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意义重大。
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中强调,“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并在党章修订中,将执政能力建设前面也增加了“长期”两个字。从“执政”到“长期执政”,这个变化意义重大。说明我们党不仅要执好政,而且要长期执好政,这一变化更加凸显党长期执政、全面领导要经受的重大考验,凸显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极端重要性。
十九大报告13次提到“中国梦”,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希冀。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做出了卓越贡献。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从此,在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中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97年来,我们党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但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都矢志不渝。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国梦在现时代的具象化。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就必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阶段性过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中国梦在现时代的具体目标。
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崇高理想和最高目标,但是实现这一目标不会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历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这是一个接力奋斗的历史进程。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准备。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战略安排,制定“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局面。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基本框架,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把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向深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次迈出坚实的步伐。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升到“中国梦”的高度。
十九大报告开篇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在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目标和始终追求,也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
在阐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时强调,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对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行了战略安排,规划了宏伟蓝图,明确了奋斗目标。
在阐述“五位一体”伟大事业新部署时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梦想”。
在阐述新时代党的建设新要求时,强调“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十九大报告的历史性贡献,集中体现在提出科学判断、凝炼创新理论、做出战略安排、统筹工作部署、推进伟大工程等方面,做出“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新部署、新要求”五大创新。
“复兴征途路漫漫,如今铿锵再启程”。党的十九大顺应时代前进潮流,准确把握发展大势,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这一重大政治判断,精辟概括了当代中国发展变革的阶段性特征,科学把握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准确标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前行的时代坐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大政治判断,不是凭空做出的,而是有着充分的历史、时代、理论和实践的依据。概括说来,这一判断基于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基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化,基于党的奋斗目标有了新要求,基于中国面临新的国际环境。可以说,这一判断符合实际、顺应潮流,是发展进步、矛盾运动、历史变革的必然结果,也是谋划未来发展、开拓光明前景的战略起点。
十九大报告用“三个意味着”,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中国和世界相结合的维度,深刻阐明了这一判断深远的历史意义、政治意义和世界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十九大报告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新时代”内涵丰富,报告用了“五个是”作了精辟概括: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新时代催生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时代。十九大一个突出亮点和重大历史贡献,就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高擎这一伟大思想火炬,就是要照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凝聚起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系统回答了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科学理论作为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十九大报告用“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详细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八个明确”,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明确新时代强军目标、明确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关系、明确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十四个坚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八个明确”点明了总任务、总布局和主要矛盾,囊括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外交国防等各个方面,支撑起了宏伟思想大厦的整体架构,是指导思想层面的表述,讲的是怎么看,回答的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十四个坚持”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思想化为行动的导航仪、路线图、方法论,是行动纲领层面的表述,讲的是怎么办,回答的是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二者融为一体,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战略与战术相结合的理论特色,为我们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脉搏、掌握规律,不断提高攻坚克难、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提供了行动指南。
从现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三年时间,从十九大到二十大还有五年时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三步走”战略目标前两步战略的“夯实期”,也是“三步走”战略目标第三步战略的“序幕期”,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我们党既要领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在这个关键时期和关键节点,十九大报告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做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一安排将邓小平为中国发展设定的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实现时间提前了15年,将本世纪中叶奋斗目标则充实提升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新征程是全面深化改革、持续释放发展活力的新征程,是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方式的新征程,是进一步走向世界、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新征程,是以人民为中心、迈向美好生活的新征程,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征程。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现实出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在踏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行新的全面部署。
1.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不断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2.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新征程中,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大放异彩,就在于它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练、艰难困苦的磨砺、辉煌实践的孕育,是最有韧性、最具内涵、最富力量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有理由、最有底气充满自信。党的十九大吹响了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响亮号角,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发展路径,为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新征途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
4.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和谐发展。十九大报告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对保障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党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以更大的力度、更有力的措施推进社会建设,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新的历史条件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以人民为中心,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坚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做到改革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5.推动绿色中国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设生态文明是千年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十九大报告将“美丽”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之一,并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规划了清晰的路线图,为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指明了努力方向。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这个伟大工程就是我们党正在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党,关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以“打铁必须自身硬”的要求把党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不断提高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1.深刻理解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提出了总要求,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做出了整体谋划和顶层设计,是指导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纲领和总遵循。
(1)新时代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两个坚持”来部署、来推进、来检验。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这是党的建设的一贯方针和要求,关系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国家民族的兴衰,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2)新时代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四个以”来进行,即“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这“四个以”涵盖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本内容,抓住了关键环节和重点部位。
(3)新时代党的建设必须创新总布局,即“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这是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其中一项重大创新,是将政治建设、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突出了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纪律建设这一治本之策,反映出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体现了新形势下对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的新要求。
(4)新时代党的建设必须明确总目标,即“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五句话”是一个全新的概括,既有各自丰富的内涵,更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和纲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取向、政治定力和使命担当,彰显了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立党初心。
2.深刻理解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在党建方面的最大创新是首次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凸显党的政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意义重大而深远。
(1)政治建设是政党建设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建设的丰富经验证明,只有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才能保证党的政治方向对头、政治原则坚定、政治路线正确,才能统一全党意志、凝聚全党力量,为实现党的纲领和目标而共同奋斗。
(2)政治建设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要求。什么时候全党讲政治、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健康,我们党就风清气正、团结统一,充满生机活力,党的事业就蓬勃发展;反之,就弊病丛生、人心涣散、丧失斗志,各种错误思想得不到及时纠正,给党的事业造成严重损失。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讲政治,关乎党的前途命运,关系事业兴衰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从政治上建设党,在强化党的领导、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内监督、加强党内教育、整顿作风和反腐败斗争等方面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进一步巩固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使党的面貌、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3)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党的政治建设是最重要的,是统领、是核心,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政治建设是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的根和魂,政治建设抓好了,对党的其他建设可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3.深刻理解把党的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布局的重大意义
十九大报告在阐述党的建设总布局时,特别增加纪律建设,把纪律建设作为基础性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布局,体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从实践到理论不断深化,对于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具有重大意义。
(1)把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是对我们党纪律严明的光荣传统的传承与弘扬。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97年来,我们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纪律严明是我们党从挫折中奋起、在战胜困难中不断成熟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以新时代的深邃历史视野深刻地指出:“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打败穷凶极恶的敌人、夺取中国革命胜利,靠的是铁的纪律保证。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同样要靠铁的纪律保证。”
(2)把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总结与赋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纪律建设。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他还多次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凭什么治?就要靠严明纪律。在中央纪委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问题,鲜明提出“把纪律挺在前面”“把加强纪律建设作为治本之策”,要求各级党组织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用纪律和规矩管党治党,使干部向高标准努力,不犯或少犯错误。5年的实践,党中央把纪律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全面融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并赋予其新的科学内涵。
(3)把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更好地适应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十九大报告把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适应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需要。纪律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伴随党的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无论是政治建设、思想建设,还是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都离不开纪律建设的保证。纪律建设更加突出党建特色,其固有的“惩戒淘汰机制”和“治病固本机制”,抓住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更好地体现了新时代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要求,有利于解决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突出问题。
(4)把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是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反腐败斗争的治本之策。标本兼治是我们党管党治党的一贯要求。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必须坚持标本兼治,把纪律建设作为治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离开“标”的“本”,也没有离开“本”的“标”。治标是为了治本,治本才能巩固治标的成效。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创造条件,治本为治标巩固成果、根除病源。纪律建设要求为党员干部划出了警戒线,发挥纪律的刚性约束、惩处震慑作用。纪律建设把防线设置在纪律上,体现了高标准严要求,彰显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各级党组织加强纪律建设,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以零容忍态度处置各类违纪行为,有利于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九大,必将在我们党的发展历史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历史上,留下永远的印记。作为浓墨重彩的辉煌篇章,十九大报告则以政治宣言、行动纲领的战略站位,以思想指南、实践遵循的真理力量,呈现重大价值,发挥重大作用,产生重大影响。十九大报告的历史性贡献,将留存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将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
[7]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8]贾立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论——十九大报告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大发展[J].人民论坛,2017(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