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潮州市实验学校 李 栒
潮州花灯是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们紧密结合美术课程内容,开展探究创作活动,形成 “取之于花灯,用之于花灯”的创新局面,使潮州花灯的传承更为鲜活。
在首次创作活动中,花灯造型简单,装饰简易,学生热情参与但缺乏艺术专业的支撑。教研组研讨后决定利用美术教学拓展,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养成举一反三的思维习惯。
如第五册 《漂亮的 “高楼”》,要求掌握剪、切、划线、折、镂空、粘贴、组合、堆砌等技能,运用平面的纸质材料进行 “形与色”的立体设计。我们引导学生由方体切割的原理探究八面体、圆体的切割方法;尝试技能重组。有学生运用拓展技法创作立体手工 《家》,区域功能齐全,家居用品应有尽有;有学生给玩具换新装。
又如第八册 “有趣的地球村”单元,要求掌握剪纸技巧,学习单独纹样设计,懂得两方、四方连续的运用。在 “我们的版画乐园”中融入印染技巧学习多种拓印方法。综合剪纸、拓印、印染三种技艺,学生探索的兴趣更为浓厚,并将应用拓展到服饰、家居的设计中。
第二次创作的花灯作品兼备工艺性和实用性,其中 《中国馆》获得 “最具地标奖”。作品以上海中华艺术宫为原型,立体构成做框架,剪纸技艺作装饰,既凸显民族特色又具时代意义。 “瓜果灯”种类丰富,装饰手法多样,学生有用剪纸拓印法将造型和颜色拓印在瓜果上,有用雕刻手法加以美化。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虽有提高,但要达到传承的高度,需开展深入探究。因此教研组组织各种活动探索潮州花灯文化,引领师生学习传统制作工艺,为花灯创作奠定专业基础。
师生开展资料调研并走访行家,了解到潮州花灯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距今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清嘉庆开始的赛花灯活动使其闻名海内外。1961年电影 《荔镜记》第一次把它搬上银幕。后来,沈金炎老师领衔制作了融合声、光、电于一体的灯屏,促使制作工艺日臻完善。潮州花灯按地域归类当属南派花灯;按种类分为活灯和纱灯;按内容分有 “素灯”和 “热灯”。其中,纱灯分灯饰和灯屏两大类:灯饰即是挂饰花灯,造型丰富,悬挂形式多样;灯屏是潮汕所特有的,以戏曲的经典场景或神话传说为素材整屏展出的花灯。
学校外聘刘耀生老师讲解示范潮州花灯传统制作工艺。刘老师以杨桃灯为例,在宽约1厘米的纸条首尾粘浆糊,靠在铁丝上转,纸条瞬间均匀地包覆在细细的铁丝上,搓好胚线。然后借助五金工具,扎制一个牢固的杨桃构架。接着,剪刀和浆糊化身为刘老师的得力助手, “团结协作”将平面的麻布和立体的灯胚紧密结合成一体。最后添加枝叶,上色,配灯加手柄,完成制作。
我们还进行探究创作:大家手忙脚乱搓胚线,纸条有时被我们绕成一团,有时却脱线;看到五金工具非常兴奋,可拿在手中却不听使唤。通过反复练习,终于搓出匀称的胚线,学会用铁锤捋直胚线,用螺丝做造型……师生分工合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扎出水果框架,可有的胚线扭曲,有的结构松垮,幸亏在刘老师巧手的 “医治”下有了些模样。装裱时,虽小心翼翼但仍在灯体上留下很多 “笨拙”的褶皱和接缝。最后请老师来助阵,讲解电源组装方法,为灯罩装上灯泡和手柄。
第三次花灯活动迎来创作新高潮。不仅增添灯屏类作品,灯饰更是琳琅满目,造型丰富,材料多元,装饰精致,悬挂形式多样。《瓦窑吊灯》获 “最具地方特色奖”,创意出自中秋节烧瓦窑的传统习俗,用超轻黏土堆砌而成,既美观又轻便。 《五金座灯》获 “最具流行奖”,水管、螺丝等材料组成框架,柔和的光影和刚硬的灯座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凸显现代重金属元素。
在课程教学中,潮州花灯的文化内涵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综合设计与花灯制作相辅相成,互相汲取创作元素和工艺。工具使用得心应手,手工作品结构稳固,装饰精美。扎胚训练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透视原理一点就通。搓胚线锻炼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教学效果成倍增长。
“潮州花灯”主题教研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 “取之于花灯,用之于花灯”的创新局面,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新活力。我们将一如既往持续探究,进一步形成更成熟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