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丰市利民中学 周培亮
在有了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导入后,许多教师着重于手段的使用和课件的展演,忽视了与学生的思维碰撞、情感的交流。对此,我们有必要加大对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重视力度,分析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在积极采取可行性改进策略的前提下,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
通过调研可以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时常常 “想起什么问什么”,随心所欲、没有目标,同时,提问题的逻辑性、针对性及推进性较差。在这种环境下,不仅学生学习起来十分吃力,同时过于随意的提问势必会严重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思路,进而大大降低教学效果。
为了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很多教师都相继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方式。然而有部分教师盲目地认为课堂提问越频繁则课堂气氛越浓,这种错误观念导致教师提出的问题更多,使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满堂灌”逐渐消失,而“满堂问” “满堂答”情况则不断涌现。除此之外,重提问而轻反馈的方式也会让学生无从下手,教学氛围表面看上去热闹无比,但却收效甚微。
很多教师有时为了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在提问时总会让主动举手的学生来回答问题,而其他学生则是被动的参与教学过程。而不善于表达的学生不得不中止思考问题。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对课堂提问的兴趣会逐渐被削弱,逐步养成对问题不再做出反应的习惯。这恰恰是随着年级的增加,课堂教学中愿意举手配合教师提问的学生越来越少的原因之一。
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并没有注意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有些学生甚至还没有理解题意,教师就开始讲解了。还有些教师没等学生开始思考就连续发问。这样的提问势必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在候答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耐心,再加上学生的思路有时并不与教师同步,教师没有仔细分析就随意打断学生的思路,提问的教学效果一定不理想。
许多老师在题目的问题设计上随意性太强,比如:对不对啊?是不是?能不能?这些简单的对话式问答,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为什么中高考在综合题上多设计了几道小题,就是梯度的设计,从一个问题推导出另一个问题的延伸,从而有了知识的连贯性。为人师者,特别是数学老师,更是需要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去设计问题,从而把学生一步步引入数学的殿堂。
1.提问须有思维容量
数学课堂上,不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提问是失败的。只有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才能够提升其探究能力。如:直角三角形求斜边上的高这样的典型题,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会请同学来回答,学生此时便会去思考,准备组织语言去回答,然后针对面积求出来之后,斜边AB上的高如何得出?如果有个别学生还对此问题没能搞明白,可以让其同桌或邻近的同学再次对此问题进行复述。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求直线y=2x+3、y=-x-1及y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这样就把问题由一条直线转化为两条直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
2.提问须有技巧
问题的提出也有优劣,掌握提问方式,提高问题的质量,抓住学生的兴趣,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做好第一步的调查工作,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个别差异,做到心中有数,以设计出不同梯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
3.提问须唤起学生的主动性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训练要充分唤起学生的主动性。讲例题,让学生自主审题,题目给了学生就可以,然后读题、审题、解题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让学生自己完成;学生有了问题,反复推敲,不行则同桌同小组互助,再不行,就是教师解难,一样不要急于递给答案,教师应对学生逐步启发:问题里涉及什么概念?用什么公式才能表达这一规律?问题解决了,还有没有别的解题方法?学生养成思维训练的习惯,随着综合能力的提高,课堂上随时就会有智慧熠熠生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