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圳市宝安区福海街道福新小学 戴雪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不同之处在于其蕴含着浓郁的人文之美。新课标中把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作为 “教学建议”实施,其中 “健康的审美情趣”就是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 “美文”,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作品无不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资源。教学时可让学生反复品读其中的优美句段,感受琅琅上口的语言美。这种语言美是指读文字时所产生的音韵和谐美、抑扬顿挫的节奏美、情感饱满的力度美、诙谐轻松的情趣美。读课文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品读,在反复品读中体味语言的妙处,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如读 《观潮》中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就要抓住 “齐头迸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这些极有气势的词语反复品读,让学生在品读中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气势;有些文字诙谐幽默,就要用轻松俏皮的语气读,如 《白鹅》中 “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通过声情并茂地读来感受这位 “鹅老爷”的傲慢。还有些文字非常优美,更要美美地、反复地品读,才能品出其中的 “美味”。
中国古代诗歌讲究意境美,意境有的不可言只可意会,这种妙不可 “言”的意境有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审美效果。其实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些课文犹如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图画,这些图画要靠学生读文后进行想象再现,而每个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又是不同的,正如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想象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其实也是想象的魅力所在,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同,同一篇文章在学生的脑海中想象的画面是不一样的。如 《爬山虎的脚》一文中有句话是这样写的: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文中的插图是无法表现出爬山虎那种风吹叶动的动态美,只能靠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想象,尽管学生的想象也许五花八门,可也就是在学生的想象中体会到了作者的细心。还有如 《搭石》中描写人们走搭石的样子: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段文字多美!如果硬要用课件展示出来,反而失去了发挥学生想象力的一次绝好机会,不如让学生尽情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文字在学生的想象中一一鲜活起来,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美妙而又不同的乡村风情图,如果用课件展示,画面只有一个,学生的想象也就局限在课件上,虽然课件有形象直观的好处,但过多的展示反而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对美的感受也就单一化了。
一篇文章的价值取向会深深地影响学生,阅读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用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学生的心灵,用丰富的人文情感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所谓“交流”就是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深入探讨和平等对话,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和思想的火花。小学语文课文都有它独特的价值取向,几乎包含了人类所有美好的思想,诸如:爱国、仁孝、团结、助人、勤劳、感恩等。以人教版第七册课文为例,在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中让学生懂得从小立下读书报国之志;在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中让学生体会两岸同胞的骨肉之情;在 《去年的树》一文中教育学生要懂得珍重友情,信守诺言;在 《猫》一文中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小动物的雅趣。有的课文思想性不是很明显,需要老师关键处点拔。如教 《长城》时,学生光知道长城的结构特点和雄伟气势还不够,在讲完全文后不妨创设情境:假如你在长城上听到很多外国人对长城大加称赞时,你当时会有何感受?这样学生就会油然而生一股民族自豪感。总之,高尚的思想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对学进行德育的最好的课程资源,而良好品德的形成让学生对 “真善美”有了一定的鉴别能力。
阅读教学就是要从 “美”的角度有意无意地去熏陶,感染,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教学中对语言的玩味,对人物的赏识,对思想的升华,都像春风化雨,默默地给了学生 “美”的享受,教师不光是要当知识的传播者,更要当 “美”的使者,教会学生如何发现美,如何欣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