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宜宾老城区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地处长江、岷江、金沙江三江汇合处,西靠翠屏、真武山。自然环境为地名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和基础,地名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和特征。宜宾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地貌类型丰富,地名因河流水体、山体、地形结构等自然环境得名普遍,如采用江、涌、泉、池、溪、湾、树等字词,这些地名直观地记录了宜宾老城区的形成过程。
由于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成为地区命名的重要依据之一。宜宾作为茶马古道上一个重要的交通要塞,其地区地名体现了该地经济的方方面面。如:据《宜宾市志》记载,线子市在清代中期,该街道成为全城最大的纺织手工作坊和丝线交易市场,交易异常活跃,故名。匡时街建于明代,清代成为全城旧家具、旧古玩瓷器、旧衣服等旧货交易市场,故名“荒山上”,后因街名不雅改名。清代衣服街与匡时街一道成为宜宾旧货一条街,本街主要是旧衣服交易为主,也兼有新的成衣出售,故名“衣服街”。还有清华街、珠玉街、玻璃院子、打金里、栈房街、走马街、麻线街、银殊街、柴市街、锅铺街、打金街、工业街等等。这些地名概括了原料加工、手工制作、交易市场等经济活动各个方面。
例外现今宜宾拥有三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23处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建有石城墙,寺庙25座以上,故宜宾诸多地名是以地面设施和古迹命名体现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
宜宾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宜宾城地域自“燕山运动”以后脱离水域环境有7000余万年历史,在金沙江、岷江、长江的自然作用下,在三江交会处形成城区坝(今三江口城区)天然构成了历史、人文、现实和未来的宜宾城域自然基础。宜宾市中区地西倚翠屏、真武二山,东、南、北三面环水,形同半岛,面积3.55平方千米(含翠屏、真武二山),自长江源头至入海,宜宾史有“万里长江第一城”的称谓。
僰道城建于西汉高后六年(前182),唐德宗时已经形成“州城临江枕山”的态势,宋政和四年,戎州更名叙府,三江口迁至江北旧州坝。元至元三十年,叙州府和宜宾县政权机构迁驻再次迁回三江口宜宾城内,明代宜宾三江口城区的范围基本奠定,全城街道呈“井”字形结构。明末清初,由于政治动荡、战争和自然灾害频繁,宜宾城遭到严重破坏成为一片废墟,至清代顺治十六年,叙州府才基本安定,清朝政府才实际控制叙州府并行使管理权。
中华民国元年,宜宾将水洞天街改名为谢将军街,后又把大南门外牵腾街改名光复街,后又有多条街道改名。民国中后期,宜宾城中区又进行了二次大拆大建,街道渐多,市区街道也较顺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宜宾城市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人民政府在百废待举和财力困难的情况下,打通和拓宽了人民路,新建了宜宾人民广场,工人文化宫等。
宜宾城区内海拔最高处305.5米,最低处255米,平均海拔295.5米。就周围地形而言,城区西面靠翠屏山和真武山,北、东、南面分别临岷江、长江、金沙江,形成天然的护城河。其周围地形也符合风水学上的“靠山面水”绝佳选址宝地,城内地形平坦、海拔较低为城镇建设和交通提供了基础。
宜宾境内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比较丰富,山脉南北走向,地形险阻,为三江汇合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三面临江为宜宾城区建设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提供重要条件。所谓“先有河流,再有码头”,宜宾坐拥三江六岸,码头难以计数,在渡船摆渡为交通主体的年代,它们记载着繁盛的过往。
气候对城市区位具有一定的影响,宜宾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靠山临江的地理位置给宜宾城区产生气候温和、热量丰足、四季分明的特点。近几年宜宾气温有所上升,降水量逐渐降低,这与宜宾近几年的夏季干旱天数逐渐增有关。因此,现今的宜宾城区规划注重考虑开发滨水绿带,通过影响城区周边小气候来打造舒适的人居环境。
国家政治是地名演变的突变因素,明末清初由于国家政治动荡,康熙年间,政府为了控制和行驶管理权实施“湖广填四川”政策,给宜宾城带来丰富的人力和物资,修建了诸多会馆。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宜宾出现了一些富有社会主义政治特征的地名,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国家政治的主流色彩。
经济发展是地名演变发展的驱使动力,地名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经济发展推动了地名演变。民国时期宜宾的工商业达到鼎盛时期,商铺集市、手工作坊等大量涌现,对宜宾街巷地名产生深刻的影响,不少街道以农业、工商业的种类命名。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得地名文化由农业地名文化向工业地名文化、商业地名文化演变发展。
城市化的推进是地名演变的主要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面貌从自然景观向人文景观演变,地名也随之改变。这可分为两种,一是在城市的改建、拆建的过程中,在标志的地理实体消亡之后,相对应的老地名消失,如走马街、楞严阁等,尤其在民国时期,这种现象更加明显。另外,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原有地理实体消失后,新生的实体继承了原有的地名。
地名的变化与城市的演变是一脉相承的,地名及其演变规律印记了城市发展过程的方方面面,反映了历史时期街道演变的状态,表明了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根据当地人们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承的保留。
多雨湿润、河网丰富、地势平坦的自然环境是宜宾地名文化形成的基础,深厚的人文地理环境是形成宜宾独特的川南地名文化的基础,宜宾地名的形成是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地名演变展现了宜宾历史发展脉络,尤其是具有一定历史文化意义的老地名,是宜宾独特的川南特色文化的体现。保护老地名就是延续城市文脉,展现地域文化特色。
由于城市不断扩展和改建,部分原有城市地名必将因所在区域的改变而消失,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宜宾正面临着旧城改造规划,许多街道要进行拆迁和改建,这也就意味着部分老地名的消失和新地名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