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雁中学, 云南 盐津 657501)
语言的学习是为实践服务的,所以,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朗读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贫困地区农村的孩子往往是从初中才开始认知学习英语。面对以前基本没有接触到的一门语言,一门新的学科,这些初中生很多时候往往关注到单词,又忽略了句子;关注了记忆,又忽略了理解……常常顾此失彼。其中,他们最常见的是忽略了朗读。认为朗读又不考试,并不重要。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英语学习中,朗读并非可有可无。相反,朗读是必须的,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的。
教育心理学中的记忆痕迹衰退理论告诉我们,记忆是一个外界刺激在大脑留下痕迹的过程,遗忘是记忆痕迹的衰退。输入信息强,在大脑留下的刺激痕迹深,就不容易遗忘,记忆的效果就好。记忆过程中,大声朗读其实是一个通过大的声音增加了记忆信息输入强度的过程。当进行英语学习的大声朗读时,由于记忆的刺激信息输入强度比默读大很多倍,记忆保持的时间和效果就强多了。
另一方面,英语的朗读过程是一个视觉信息输入大脑皮层,通过神经中枢,再下传到支配发音的中枢,指挥肌肉骨骼运动,朗读出声,再把朗读声音反馈到大脑,对朗读进行进一步调节。对于大脑皮层来说,这个过程除了有中枢的智慧活动外,结合了视觉和运动觉、听觉等多种感觉信息的参与,当然在大脑皮层留下的痕迹就更多了。记忆的效果自然就好得多。
朗读活动的心理过程是展开式的,其中的每个部分都必须熟悉和正确。朗读的过程要经过拼读字母,连成单词,再由单词连成句子,成篇。这就区别于默读中有个别不熟悉的内容可以跳过去的心理过程的简缩式活动。这样,朗读过程就可以完整地检测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保证对内容学习情况的完整反馈而没有任何遗漏。
因为课文是由词,短语,句子等组成,涉及到语音,语法,词汇等。要想成功地朗读好一篇短文,必须对它所涉及的各种单词、句型、短语、语法等语言知识都有所理解和掌握,如:John is not good at singing ,but he would like to have a try。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这个句子,熟能生巧,学生就不仅能够记忆单词,还能够记住和理解短语be good at doing something(擅长做某事)和would like to do something。(想要做某事)这两个结构的用法。心理学的记忆规律告诉我们,意义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英语朗读过程要求学生边读边理解其含义,并且能做到声情并茂。在这个过程中,朗读不仅帮助学生记忆了单词、句型,巩固新知识,还加深了已学知识的理解,功多业熟,学生学习英语就不是机械的死记了。
对于初学者,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孩子,进了初中,英语的学习才开始。口语学习过程中,大胆的模仿就是必须的。心理规律也告诉我们,模仿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是必须经历的奠基过程。这些刚刚开始学习英语口语的初中生们,通过朗读,获得了一种可以模仿的示范。在模仿过程中注意语音,语调,并及时纠正口型和舌位,由此,才能讲出标准的英语。有了大胆模仿,才有可能大胆的在不同场合用英语表达。比如,看拔河比赛,大声喊出come on,Class One;(一班,加油!)。路上遇见熟人I'm so happy to see you again(很高兴又看见你)和让同学一起做作业Let's start our homework,shall we?(我们开始做作业,好吗?)如此长期坚持,才能有效提高口语的表达能力。
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一些学生记背单词,短语和语法知识非常积极。但每次考试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这两种类型的题却做得不好,听力题也做得差。这类学生在语言运用时,理解力和表达力都较差。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呢? 分析其缘由,就是英语语感差。所谓语感,顾名思义,就是对语言的领悟感应能力,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是语言训练到熟能生巧的表现。它是在长时间的语言环境熏陶下形成的心理经验。作为英语老师的都知道,语感是英语教学的支点。语感好的学生理解力较强,听别人说话抓得住要领,语言表达流畅得体,反应速度也快得多,因此英语学习的效率就高。对于贫困地区的学生来说,获得英语语言的生活环境是基本不可能的。而心理规律告诉我们,朗读是提高语感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进行朗读训练就成为了培养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英语语感的主要途径。
朗读,作为一项重要的语言技能在英语学习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在英语教学中,朗读过程又常常让老师遇到一些头疼的问题。刘银峰(2018)认为初中生在语篇朗读中的错误主要集中在:所有句子都是一个语调,不注意意群与意群之间的停顿,不知道词与词之间的连续,不完全爆破和词的弱读现象。[1]
分析其原因主要表现在:
1、学习目标短浅[2],认识偏差导致学习动机匮乏
目前评价和选拔体系中,笔试占有大部分。受这种导向影响,学生对英语的口头表达远远没有笔试那么重视,即便关注一下,也更多急功近利地练习考试需要的口语句型。认为朗读不考就不重要。有的认为,反复朗读课文耗时太长,枯燥乏味,没有新意。有这样的主观认识,自然就缺乏充足的学习动力。朗读自然就变成可有可无的,甚至是多余的,经常让道于默读。
2、自我效能感低下导致不敢朗读,兴趣缺乏
自我效能感这个概念是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都拉提出来的。它指的是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面对很容易的任务也会因为主观认为自己不能完成而缺乏动力。
对于从小接触了英语、甚至系统学习了英语的学生来说,使用统编教材,难度并不算太大,甚至难度不够。但是,对于贫困地区农村的孩子来说,难度就太大了。由于以前接触英语很少,初学英语会有诸多困难。一时适应不了,就容易导致他们在学习英语时的自我效能感低下。而自我效能感低下会降低学生保持充足的学习动力,减弱其学习意志,影响其学习行为,最终学习效果越来越差,越差越怕,越怕越差……形成恶性循环。于是,对于需要大胆开口,反复训练的朗读就能躲就躲,能逃就逃,能混就混,甚至拒绝开口了。
自我效能感低下让这些学生更加胆小,害怕读错就不敢大声读,缺乏练习,学生必然对语音、停顿、语调的把握不到位,朗读起来听起很生硬别扭,达不到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的效果。这些学生就更加害怕和回避朗读了。
3、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效率低下
英语朗读需要仔细地观察模仿,反复揣摩。如果教师教学时,示范不准确或者速度太快,学生模仿前不注意观察老师的口型,不细致听老师的发音,就会对一些区别略小的因素发音不准确。久而久之,就积累了很多的问题,一个单词读出来与正确读音相差甚远。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效率低下是贫困地区农村初中学生常见现存的情况之一。
对于贫困地区农村初中生来说,朗读困难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
1、对文学背景和日常交际语言环境不熟悉
贫困地区的农村往往山高路远,交通不便,限制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也限制了该地区的信息流通和与外界的交流。学生对外来文化接触很少,同样,对英语课文内容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表达内容都感到陌生。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要获得学习的成功,必须的学习准备有两方面:其一是心理发展达到理解新知识的水平;其二是具备理解新知识必须的认知结构。缺乏背景知识就使得学生学习英语必须的知识经验匮乏,准备不足必然导致学习困难。对文学背景和日常交际语言环境不熟悉直接阻碍了对课文的理解,必然影响了朗读效果。
2、朗读的物质条件匮乏,缺乏指导
受物质条件的限制,他们没有私人电脑,少数有的条件好点,家里有电脑,也缺乏使用来学习的指导,只是把它当玩具,而不是当工具用。现在的智能手机更加神奇,它代替了电脑、电视、游戏机、银行卡等等。但条件好了,买得起手机的家庭的孩子,却没有家长有能力指导孩子用手机查找资料,学习朗读,跟着学习和练习。手机的功能利用最多在于打游戏,不会利用网络软件进行朗读训练,缺乏软件运用,朗读缺乏指导是他们朗读能力提高有限的另外一个原因。
3、在校学习的早读和晚课越来越少,缺乏训练的机会
学生在做朗读训练时,大多数仅限于在校期间早晚自习和阅读课,其他几乎没有时间去阅读。由于各种原因,学生的早晚自习被占用的越来越多,留给学生自己自主的时间越来越少;在这越来越少的自习时间里,学生愿意用来朗读的就更少了。缺乏训练的机会,朗读能力自然不可能提高!
教学之前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适当地了解课文的文化背景,梳理并掌握特定的语言交际用语,尽量减少因这些方面知识的欠缺而导致的阅读理解障碍。
提高朗读能力,首先要教学生模仿老师朗读的具体方法,提醒学生注意单词的发音、重音、句子的升降调、语言的感情色彩等[3],教学生练习发音,熟悉语调,强化理解,培养语感,提高英语的运用能力。初中学生不必刻意去钻研语法,只要反复进行大声的朗读实践,并注意模仿运用,到一定程度就会水到渠成地记住所读的内容。在训练中改善学生读音很小、口齿不清、语句破碎、断断续续的毛病,逐渐提高流畅性,读出节律感。
众所周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古人学习语文的方法。对于学习英语,大声的朗读背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听说能力的前提。如,有的初中英语都安排有每周早读二至三次,每次20至30分钟。在这个时间里,就可以尽量让学生大声朗读单词、同桌之间朗读表演每个话题中1a的对话、个人朗读背诵每个话题中SectionC中1a的阅读课文。同时,在课堂上对每个话题中SectionA中的2部分听力完成问题,都必须放听力,让学生听完后完成任务。这些都是为培养语感服务。
在英语课堂上,老师必须尽量用英语教学。在课堂上经常用,OK,boys and girs, are you ready to have class?(同学们,准备开始上课了?)在课中提问用:Who can answer the question?(谁能回答这个问题?)Would you like to try,Mary?(玛丽,你想试试吗?)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说Not bad,thank you.(不错,谢谢)或者Excllent!(太棒啦!)Well done!(干得不错)perfect(完美)等,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话。在课堂上开展各种听说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创设问题情景,表演对话,并且模仿编对话,再表演,还运用录音机,多媒体创设英语听说情景。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的他们听说欲望,把精力都投入到课堂上。
毕竟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学好一门语言,光靠课堂是不够的。开展英语课外活动,创设更多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学习语言的能力。例如,学校每天下午20分钟的双语播音。早晚双语问好,那优美的语言,犹如涓涓溪流,沁人心脾。在教室布置时,每个班都有Englilsh Corner(英语角),老师们会把作文通过指导修改后,让学生朗读,再贴在英语角,成为这一类型作文的范文。老师也会让学生把名言警句贴在英语角,让大家朗读背诵,用在作文中。周末在家时,让学生看英文电影,动画片,听英语歌曲,也是提高英语语言能力的好方法。
初中各年级由于英语学习的课文难度、理解能力、知识基础不一致,每个阶段的朗读训练重点和突破点也应该不一样。分阶段、有重点培养训练英语朗读能力,是提高英语朗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初一学完字母后,就要教会学生学习掌握音标,会按照国际音标拼读规则读出生单词。有的学生语音基础薄弱,不会认读音标,不能根据拼读规则读出简单的单词,久而久之必然就开不了口。初二是学习英语的一个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继续加强对生词的掌握,并扩大到背诵课文中的短语和名言警句,比如because of(因为)、hardly ever(几乎从不)、Time lost will no more return、(时间一去不复返),还要求学生朗读背诵每个话题中的对话。初三是初中阶段的关键时候。学生除了记背单词、短语、重点句型外,还要求背诵每个话题中SectionC和D中的课文,并理解这些课文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知识以提高朗读背诵的效果,如仁爱版九年级英语上册Unit1.Topic3SectionD(23)Project Hope(希望工程),课文里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World Health Organzation(世界卫生组织)、China Children and Teenagers’Fund(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等。此外,初三还要加强写作训练,通过每个话题的SectionD后都设计作文提高学生对单词、句子的理解和运用,与朗读相互促进提高。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作为基础,任何能力都是无本之末。因此,要想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就要有必备的英语基础知识。听力训练,朗读对话和课文就是学习英语并加深理解的过程。基础知识积累、理解课文与朗读能力提高及语感形成是相辅相成的。英语教学就是依据现行教材为典范,以语言训练为主线,课余生活为题材,以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为中心,不断重复这个反射系统,最终使学生形成良好语言能力的过程。重视和加强朗读有利于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初中生英语水平的整体提高;相反,按照水桶原理,如果朗读成为了短板,那么,学生的英语整体水平都会十分有限。
总之,朗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础。教师要在遵循朗读教学原则和认知规律,认真地分析学生英语朗读时存在的问题,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不断探索朗读教学策略。进一步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才能使学生对英语朗读感兴趣,才能有法可循,有样可学,从而达到提高初中英语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