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62)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全省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56%;丘陵占24%;平原湖区占20%,全省农业人口有3575万人,占总人口的56.8%,耕地面积4700万亩,其中水田占59%,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湖北省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湖北农户农业经营补贴政策满意度情况进行收集,问卷涉及了湖北省黄冈市、孝感市、随州市、潜江市、黄石市、荆州市六个地市下的22县(县级市),共有200户农户参与了问卷,剔除问题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82份,有效率达到91%。由于政策所包含的农业补贴项目较多,本文主要是对四大补贴项目即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用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整体情况进行分析,本文所用数据是调查问卷整理所得,具体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
(一)农户基本特征。这部分主要是针对农户基本情况,包括了农户的家庭住址、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和家庭总收入的相关情况。
调查样本中,男性占68.1%,女性占31.9%;在年龄段的分布上,18-30岁占19.2%,31-40岁占15.9%,41-50岁占19.2%,51-60岁占41.8%,60岁以上占3.9%;受教育程度中,小学及以下占40.7%,初中水平占29.1%,高中或中专水平占20.3%,大专及以上占9.9%;家庭人口有3人及以下的占30.2%,有4-5人的占54.9%,6人及以上占14.9%;家庭总收入在5万元及以下的占63.7%,总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占36.3%,其中农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在30%及以下的占比达到65.4%,而比重在30%-60%仅占14.8%,达60%及以上占19.8%。
(二)农户农业经营情况。这部分反映了农户农业经营的相关情况,主要包括了农机购置、拥有的耕地资源、耕地面积变化、农业作业机械化水平和粮食产量变化的相关情况。
在所收集到的182份问卷中,69.8%的被调查者家庭未购置农机,30.2%的家庭购置了一台或一台以上的农机。拥有的耕地资源在10亩以下的占45.6%;10亩以上20亩以下的占49.4%;拥有耕地20亩以上比重较小,占5%。在耕地面积变化情况方面,耕地面积不变的占37.9%;耕地面积减少的占56%,主要因为农资涨价,加上农业收入微薄,农民都选择到城市打工,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还有商业开发征地,使农民的耕地减少;耕地面积增加的占6.1%,主要是因为粮食涨价,想要从中获取更多的收入,也有部分因为农业补贴激励。相对应的,粮食产量与之前相比基本保持不变的占39.6%;粮食产量增加的占18.1%,农户选择的原因主要包括气候适宜、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变好、机械作业投入增加和农业补贴激励等;有42.3%的农户认为粮食产量比之前减少,究其原因,大部分选择自然灾害和耕地减少。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村农业机械化水平普遍不高,很少用到机械的占69.2%,半机械化作业的占30.8%,受访农户中没有农户是进行农业全机械化作业。
(三)农户对农业补贴政策的了解情况。这部分主要包括了农户对农业补贴政策的了解程度、了解渠道、获得的补贴种类、农业补贴资金的发放情况、农业补贴标准的高低、农业补贴对家庭收入的贡献、农业补贴是否提高了农户积极性等相关概况。
从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来看,农户对农业补贴政策了解都不全面,其中不了解的占到了24.2%,非常了解的仅占7.1%,被调查农户基本都只了解一点,占比68.7%。从了解渠道来分析,选择电视和村委会的居多,也有少部分通过广播、报纸和互联网来了解农业补贴政策。农户获得的补贴种类主要有种粮直接补贴、农用生产资料综合补贴,优良作物品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还有最低收购价补贴,除此之外,有部分还享受其他种类补贴。问卷结果显示,补贴资金发放到手情况不够理想,能够全部发放到手中的只占18.1%,资金大部分能发放到手中的占42.3%,部分到手的占28.1%,少部分到手的占11.5%。农户对现行政策标准的高低也有不同的看法,有6%的农户认为现行政策标准还是比较高的,有26.4%的农户认为补贴标准较为合适,而近64.3%的农户觉得补贴标准偏低,还有3.3%的农户认为农业补贴标准太低。182位农户中,部分农户认为农业补贴对家庭收入有贡献,其中,7.3%的农户认为贡献比较大,32.4%的农户认为有一定贡献,普遍都觉得农业补贴对家庭收入的贡献不大,占到56%,还有4.3%农户认为没有贡献。有45.6%的农户认为农业补贴额太少、发放补贴时扣留补贴款或挪用,加上农业生产耗费成本多,收入微薄,以及自然条件和自身因素限制等原因,导致农业补贴并不能提高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另外,还有54.4%的农户认为农业补贴提高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最后,整理了农户对农业补贴政策的满意度,笔者将满意程度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比较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其中比较满意占29.1%,一般占58.8%,比较不满意占比12.1%,由此可见,农户对农业补贴政策满意程度较低。
根据调查问卷了解发现,湖北省农户对农业补贴政策的整体满意度较低,然后总结出湖北省农业补贴政策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一)农业补贴力度不大,增收效果不明显。家庭人口数量和农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是影响农户满意度的两个因素,而两者都与农业补贴力度有关系。农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在60%及以上的仅占到19.8%,在30%及以下的占到65.4%,农业收入所占比重太低,加之家庭人口数量越多,人均收入也越低,为了寻求生活,很多都往弃农从工这个方向发展,目前的农业补贴力度根本不足以吸引农户从事农业。虽然近几年来对农业补贴力度不断加大,但是现阶段,湖北省财力依然有限,农业人口多,农户得到的补贴金额依然很低。农业生产耗费成本多,生产周期长,农资价格和粮食价格的波动抵消了部分补贴,众多调查结果显示,农户觉得这一政策的初衷是很好的,但是随着物价上涨,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农业补贴在促进农户增加收入方面的效果并不明显。
(二)农机购置补贴作用效果不理想,农业机械化水平偏低。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影响农户对政策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收集到的调查问卷中发现家庭购置了农机的农户数较少,很少用到机械进行农业作业的占到比重69.2%,因此可以看出,虽然全省的农机购置数量在逐渐增加,但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并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农业机械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农业补贴政策缺乏有效监管。现行的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机制虽然逐步得到完善,然而仍存在一些漏洞,由于补贴资金是由上而下一层一层下拨到农户手中,中间环节太多,难免会有些政府工作人员从中谋取利益,这样的话,最后能够真正到达农户手中的资金也会变少。
从调查问卷分析中可以知道,农业补贴资金全部发放到手的占18.1%,大部分到手的占42.3%,部分到手占28.1%,还有11.5%只收到少部分资金,补贴资金发放情况并不理想。通过问卷发现,上级政法或村委会发放补贴时违反政策,扣留补贴款或私自挪用,导致农户最后能够获得的补贴金额更少,农业生产成本的提高,使农户逐渐丧失了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转而到城市去打工谋生。
(四)政策宣传不到位,农民对政策了解少。农户是否对农业补贴政策有个全面的了解,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农户的满意度,从回归结果中也可以看出,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得出,在农户对政策的了解程度这一方面,不了解的占24.2%,了解一点的占到68.7%,很了解的仅占7.1%,由此可见,农户对政策了解程度较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策宣传不到位。各县(乡)政府把补贴金发放到农户手中,很少能够给农户讲解他们为何能得到补贴金,农户只知道发放过补贴,而不清楚自己享受哪些补贴种类。农户对政策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不能判断到手的补贴种类是否与自己应得的相符、金额是否发放到位、是否按照农户实际种植面积情况发放,相关部门对于核实农作物的相关种植情况也是鞭长莫及,各地少补、漏补、错补、骗补等违规行为时有发生。
针对农业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参考一些学者在相关方面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湖北省农业补贴政策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调动农户积极性。结合实际情况,湖北省总体上是农业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匮乏、农业生产技术较为落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键全以及农民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农业的健康发展。促进农业稳定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是湖北省目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适度加大对农业补贴的力度,给予农业支持与保护、给予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财政支持是克服农业自身弱质性和保障其稳定发展的要求;是实现农业稳定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这一目标的内在要求;是提高农户对政策满意度的基本要求;是调动农户农业生产积极性、促进湖北省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越高,农户满意度越高,说明政策的实施效果越好。要想增加农机具使用数量,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继续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让农民都能买得起、用得起。增加对农机购置补贴的资金投入,提高农户购买并使用农机进行农业生产,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能够得到长效发展;第二,根据地形特点,制定有差异的农业补贴政策。由于农作物生长条件受地形影响,如水稻适宜在平原地区生长,因此可以适当调整农业补贴结构;第三,完善丘陵和山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地形原因,农业机械难以进入丘陵和山地地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开辟道路等,让生活在这些地区的农户也能更加便利地使用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增加农户农业收入。
(三)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监管体系,确保农业补贴政策的落实。各县(乡)人民政府要明确相关机构、部门工作人员的职责,定期组织干部学习财经工作的相关法规,规范干部自身行为;健全对各种农业补贴资金申报、下拨、使用等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机制;加强相关执行部门的财务管理工作,加强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监督责任,重视政策实施过程以及事后的监管工作。
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业补贴资金发放的监管力度,坚决打击私吞农业补贴金等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财政部、农业部等部门要保证农业补贴资金发放到位,保证农业补贴政策的公开、透明,及时在政府网站上进行更新,方便农民上网查看并了解。除此之外,农民也要积极参与到民主监督中,村委会可以组织成立村民监督小组实行监督举报,以确保农业补贴政策的落实。
(四)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加强农户的技术指导。农业补贴政策要让农户满意,发挥政策的最大成效,前提是各项农业补贴政策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基层,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农业补贴政策,让农民了解。一是继续发挥村委会充当农业补贴政策信息传递“媒介”的作用,在各村核心地段设立农业补贴政策宣传栏,说明补贴的对象、补贴的标准和补贴金额的计算方法等;二是充分发挥网络、电视等新媒体的积极作用,推动网络、电视向农村扩展,让农户都能够及时了解农业农业补贴政策相关动态,开辟专门宣传政策的农业专栏,并加大专栏的播出频率;三是制作农业补贴政策宣传手册,涉及农业补贴政策种类、程序、补贴标准、补贴金额等内容,根据每年政策调整定期向农户发放。
在农业补贴政策的相关技术指导方面,各级政府应积极组织科技下乡小组,加强农技部门的技术指导。鼓励各级干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及时与农户沟通,拉近干部与群众的关系。积极向农户推广优良品种的作物,让农户自愿购买,优良品种的作物能提高农作物的质量与产量,继而增加农户农业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