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广州市白云区鹤边镇泰小学 邱金海
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的品德教学为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肩负着培养文明的中华民族的现代人的重要使命。
一方面,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提高自主、自觉学习的能力,带着强烈的目的性和主观性去学,明确是 “我要学”而非 “要我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的并非只是简单地授课,而应对班级进行关注、引导、组织和管理,既要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动态,组织和管理班级上课的氛围和纪律,又要极力启发和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思考。
另一方面,传统的教育总是把学生培养成 “学习的机器”,像教机器人一样让学生学习知识,希望学生教什么学什么,教师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强行灌输知识给学生,没有让学生自己先思考,发挥自主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没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我非常赞同 《道德教育心理学》提出的 “让学生发挥自主性应给予学生主体地位和让学生进行独立选择”,因此,作为授课的主体,教师应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由发挥和创造,给予学生独立的选择,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 “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可以而且应该有自己的想法,我不一定要人云亦云,即使有时候错了也没有关系。”一个人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做一件事情之前要大胆地尝试,人是自由的个体,应该允许有自由的想法。就像一道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只是供人参考的,你可以有不同的更好的答案。因此,不断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一个方面。
“参与社会”是学生核心素养中的一大板块,包括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两方面。小学品德一至二年级的内容是 “品德与生活”,而三至六年级的内容都是 “品德与社会”,因此关注社会是学生学习品德的重要内容。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个体,都无法离开社会而单独生活,学校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比如在讲解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生活中的你、我、他”,学生学习 “我们生活在一起” “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 “友爱残疾人”“我们都是同龄人”这几个主题时,应从整个单元把握,引导学生将感知和了解接触的范围由家庭、学校拓展到社会生活领域,包括邻里和不同群体的人,让学生通过观察社会生活现象去把握不同生活环境下的邻里之间的关系,掌握辨别邻里交往是否文明的能力。学生可以利用周末时间去搜集关于社会中人与人交往关系和不同职业的资料和信息,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说说自己的看法。学生既是信息的收集者,又是信息的分享和传播者,通过学生对生活、社会的关注、观察,课堂品德教学的效果将事半功倍。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是我们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和成长,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论是衣着还是言行谈吐,都应具备一个教师该有的风范,时刻注意自身的行为是否妥当,做到 “勤教力学,为人师表”,不断提升个人的修养。在工作时,坚定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有扎实学识”的教师标准,以热爱教育事业、坚定 “勤教力学”的目标为理想信念;坚定尊重、热爱和呵护每个学生,关心、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的仁爱之心,立德树人、洁身自好、谨守教师行为规范的道德情操;掌握牢固扎实的学识,课堂教学时,认真、细心关注每一个学生,耐心与学生沟通,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同时,在教学上不能停留于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应紧跟时代潮流,借助信息和科技的手段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如可通过网络平台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教学技能,也可通过举办教学研讨会、教学交流会等形式进行自我更新,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借鉴他人的理念或方法,这样教师自身的素养才会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先提高教师个人教学水平和个人修养,再致力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品德一科作为小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长路漫浩浩的过程,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们要着眼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培养新一代的世纪接班人和祖国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