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玉萍
(福建商学院 外语系,福建 福州, 350005)
戏剧与文化紧密相连,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表现形式。它具有双重性,即文学性和舞台性。一般而言,戏剧是以舞台演出为目的,必然要注重受众效果。在舞台上,戏剧主要依靠对白和独白,用简单、口语化、生动且富有动作性的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表现戏剧主题。而舞台演出具有视听性、瞬时性,台下受众看演出、听对白,对白无法重复、稍纵即逝[1]。当前戏剧翻译相关研究相对滞后,现有戏剧翻译研究大都从文学、美学、文化、功能对等等角度来分析,极少从修辞学受众效果的角度来研究戏剧翻译如何通过保持恰当的文化距离来创造良好的受众效果。
戏剧重视受众效果,修辞学也同样重视受众效果。在前期对古今西方修辞学大家亚里士多德、坎贝尔、惠特利、布莱尔、理查兹和伯克经典的受众和受众效果理论的研究中,得出了戏剧翻译的受众效果的含义:一是译文是否站在受众的角度,翻译时结合受众的知识水平、鉴赏能力等情况,选择当代的、普通的或流行的语言;二是译文风格是否能表现情感和性格,利用语境,让受众更好地理解剧情、人物性格、戏剧要表达的主题等原文作者要表达的信息;三是译文是否有足够的引力和清晰度以愉悦受众的想象、触动他们的情感;四是译文是否能产生原文作者、原文、译文、演员和受众之间的“同一、认同”[2]。因此,尝试从修辞学的受众效果角度出发,结合戏剧的特点,研究英若诚已搬上舞台的备受欢迎的剧本采用的技巧与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为戏剧翻译研究打开一个新的窗口。
纽马克[3]从狭义上将文化定义为某一群体所特有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以某种特有的语言作为表达工具。他对文化进行了分类,包括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肢体语言和习惯文化、机构习俗行为程序观念文化。古德诺夫[4]则认为文化由人们为了使自己的活动方式为社会的其他成员所接受,所必须了解和相信的一切所组成,是人们必须学习但却有别于生物遗传的东西。通过这一定义,我们可以明确,文化并不是物质现象,不包括物质、人、行为或情感,而是它们的组合。文化以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事物为存在形式,是人们洞察、联系以及解释这些事物的方式。关于文化的定义还有很多,但在文化的主要特点上有大致相同的看法。如阿加尔[5]指出,文化关注的是不同,每一个任务、每一个群体的不同。
戏剧大都源于现实生活,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戏剧也往往通过语言来表达,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的。没有文化的土壤,语言无法形成;没有语言的存在,文化也无法生存。语言与文化的某些方面是可以习得的,但其他方面,从通过言语行为表现的词汇到关于世界的基本看法存在极大的复杂性,难以理解,也无法习得[5]168,这就决定了准确翻译戏剧中的文化因素的困难性。另外,戏剧具有双重性,要取得极佳的受众效果就需要译者了解源语和译入语的文化,细致思考,做出最佳的选择。
到底该如何翻译戏剧?译者是尽量不惊扰原作者,让译入语读者靠近原作者?还是尽量不打扰译入语读者,让原作者接近读者[6]?应该保持多大的文化距离以取得良好的受众效果呢?一些翻译学家的观点极具启发性。纽马克[3]96认为译者应该尊重源语国家的文化,传递出它的特色,但当两种文化交汇时,冲突常常出现。如何处理这些文化冲突并跨越文化障碍就成为决定受众效果的重要因素[7]。奈达[8]认为译文不应引起误解,如果译文能易于阅读,而且文化处理得当,就是成功的翻译,这适用于指导具有双重性的戏剧翻译。英若诚先生则为戏剧剧本翻译者提供了更多的借鉴,他翻译的众多剧本接受了实践检验且受众效果上佳。因此,下文将用修辞学受众效果理论分析英若诚对文化因素的处理和对不同文化距离的把握,探寻其戏剧译本的翻译技巧与方法。
对于直译,不同的翻译学家有不同的理解。一些翻译学家称之为逐字翻译。纽马克[9]认为直译是脱离上下文,把原文的主要词汇意义翻译出来,但遵循目标语的句法。当原文意思明确、语义清晰、语言使用规范时,就可采用直译。韦伯[10]指出直译就是把重点放在语言直接要表达的信息,或是对原文的特殊的感受用新鲜奇异的方式表达出来。所以,翻译涉及文化信息时,译者应时刻考虑受众,否则可能导致译文枯燥无味,无法吸引受众。直译不是生搬字典释义,不是死译,不是机械地逐字翻译[11]。直译需要相对遥远却又平衡的文化距离,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引力,受众效果也会更好。在这方面,英若诚先生的译文就是极佳的印证。
(1)觉慧:你们老老少少在一旁,……,看戏打哈哈!你们没看见大哥,急得要流泪!大哥,你可真听话,你是一条牛啊!
Juehui: All of you, …, are just gloating over it, enjoying a huge spectacle! Can’t you see he is suffering? My Big Brother, you are so docile, you are an ox!①
上例中,“大哥”和“牛”都采用了直译。前者在英语中有对等的表达,译后的意思与原文一致,所以可以采用直译。而“ox”在西方文化中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呆头呆脑的笨人;二是包含有宗教含义,指温顺听话的人[12],这与中国文化中的含义相似。同时,译文前一句已有“docile(温顺、听话)”一词,根据语境受众就可快速悟出是第二种含义,所以直译是能达到良好受众效果的上佳选择。
(2)觉新:(又打了一个寒噤,缓缓闭上一扇窗,回转身,珏立刻低下头。他冷冷地端详着她,又独白)
怎么她还在那儿不动,
像一尊泥塑的菩萨。
这是什么孽!
要我一生陪着一块石头!
Juexin: [Shivering in the cold, closes the window and turns around, Jade immediately bows her head. Juexin appraises her coldly. ] [Soliloquy.]
Still there, not moving a single muscle,
A figure of clay, a statue of Buddha.
What haveI done to deserve this?
MustI spend my life?
With a slab of stone?②
上例中,英若诚直译出原文的隐喻文化词“泥塑的菩萨”。虽然该词含有特殊的中国文化意象,指一个无法保全自己,又何谈顾上别人的人,目的语受众不了解该文化意象,但上文的“一动不动”和下文的“石头”两个词语让目的语受众不难推断出“A figure of clay, a statue of Buddha”是指一动不动、安静的人。如此直译符合修辞学的效果理论,能触动受众的想象和情感,达到作者、译者和受众的认知的同一。
(3)Lucio: Some report a sea maid spawned him; some, that he was begot between two stockfish. But it is certain … that I know to be true. And he is a motion generative; that’s infallible.
路奇欧:有人说,他是美人鱼下的;另外有人说他是两条风干了的大鳕鱼生的...还有,他不是活人,是木头做的傀儡,这一条没错儿。③
(4)Duke: … scarce confesses
That his blood flows, or that his appetite
Is more to bread than stone. Hence shall wesee?
If power changes purpose, what ourseemers be.
公爵:…他几乎不承认
他身上流的也是血液,或是
面包比石头更适合他的胃口。如果权势能使人动摇
我们就将看到,外表掩盖下的真实面貌。④
例3中,许多受众并不了解“sea maid”(美人鱼)可以指残暴的会吞噬人类的灵魂的海上女妖,对于“stockfish”也很陌生。但下文的描述已经可以让受众明白安哲罗的冷漠和残暴,所以译文仍采用直译。例4也是如此,“stone”是用来描述安哲罗的残暴,从上下文可以看出他的残暴,所以直译成“石头”。利用语境保持较大文化距离的直译能给受众带来新鲜感和异国情调,能吸引受众的注意,让受众更好地了解人物个性,这是符合修辞学受众效果理论的处理方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上下文足以清楚显示文化负载词的词义,受众能快速听懂直译词的意思时,直译就是很好的选择,这样能把新鲜的文化意象和包含文化含义的新鲜词汇带入目的语,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正如纽马克[3]68-69所说,译者应该尽可能采用直译,只有直译才能表达出不同语言的文化词汇的特殊之处,才能创造出魅力无限的文化距离和良好的受众效果。
大多数语言在泛指词上都有对等词,但在具体词上却常常没有对等词,特别是与文化相关的词汇。在戏剧翻译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词汇在目的语中没有对等词,源语词汇语义复杂,目的语词汇缺少下一级词等情况。同时,在语境不足以支持直译时采用直译,译文必然拗口甚至无效。此时,在某些情况下译文可增加注释,但受众这时正在观赏台上的演出,同时阅读剧本是不可能的。所以,注释不能复杂,要自然地融入译文,才能保证演出效果不受影响,英若诚先生的译文就是很好的范例。
(5)陈大虎:…现在,你们有功夫,就听他说。我想, 听一回也就够了。风吹票子满地滚的时候,咱各打各的主意。
ChengDahu: …Now, if you have nothing else to do, go and listen to him. For me, once is enough. With banknotes rolling all over the place like fallen autumn leaves, I have better things to do!⑤
(6)狗爷儿:…孩儿他妈呀,你要是福大命大活着回来,我的小乖乖,你就喝香油吧!(砍着,念着)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Uncle Doggie: But then if they got lucky and came back alive, what a lot of fine oil they’d have![Hacking and muttering] Nothing ventured nothing gained. If you lock up the kid, you can’t trap the wolf …⑥
(7)Barbara: …with you reading in the reviews in one corner, and I in the other at the piano, playing Schumann: both very superior persons, and neither of us a bit of use.
芭巴拉:…你在一个角落里看报纸评论,我在另一个角落里在钢琴上弹奏舒曼浪漫主义的乐曲,两个人都档次很高,但毫无用处。⑦
(8)Saliri:…My quarrel now wasn’t with Mozart—it was through him! Through him to God, who loved him so. (Scornfully) Amadeus!…Amadeus!…
萨列瑞:…我现在不是跟莫扎特较量,是通过他!通过他和上帝较量,那个宠爱他的上帝。(蔑视地)阿玛代乌斯,上帝的宠儿!…⑧
例5中,英若诚把“风吹票子满地滚”直译为“banknotes rolling all over the place”,同时增加了“like fallen autumn leaves”这一比喻,把原文形象化,从而更好地引发受众的想象,使受众能更深刻地理解原文的文化形象。例6直译了原文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俗语“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但目标语受众会对这一俗语感到陌生,因此,英若诚增加了受众熟悉的、与之相近的注释“Nothing ventured nothing gained”,并将它放在俗语之前,这样既可让受众毫不费力地理解译文,又可以增加译文的异国情调,从而创造良好的受众效果。例7对受众不熟悉的舒曼的乐曲类型作了注释,为受众更好地理解译文扫清了障碍。例8对阿玛代乌斯的身份做了注释,同时也把这一人物与前文以及戏剧剧名联系起来,使受众更容易理解。
概括来说,在直译无法发挥作用时,“直译+注释”的翻译方法可以作为一个选择,这种翻译方法既能为受众点明台词包含的文化含义,又能保持原文的风格,从而更好地实现作者、译者和观赏表演的受众的认知同一。通过文化距离的保持,创造距离美,达到更好的受众效果。
语言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包含了大量的文化语言特征和文化背景,带有浓烈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清晰地反映一个民族从古至今在各个方面的人文状况。无论是地理、气候、农业、历史、政治、经济,还是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都在语言中体现[13]。所以总会存在直译或“直译+注释”难以处理的情况,此时用转换来缩短文化间的距离、增强受众效果也是一种选择。
1.转换文化意象。当前两种译法无法奏效时,为了让受众能理解译文,可以转换文化意象。虽然会失去原文的风格,但受众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会原文的意思和情感。这方面英若诚的译作就是很好的范例,如:
(9)苏连玉:怕啥?这年头,有你这十五石五斗芝麻戳着,黄花闺女都能娶,小寡妇算啥!咱哪,事不宜迟,说去就去,有把儿烧饼攥到手,不能临了而放了秃尾巴鹰,给它来个先下手为强——抢!
SuLianyu: So what? With your forty bushels of sesame seeds, you could marry a virgin, let alone a young widow. Listen. Let’s not waste time. We’ve got to be going. 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 And the early bird gets the worm. We must—snatch her!⑨
原文中出现了中国特有的两个文化意象,需要较长篇幅的注释,这对于舞台演出是不适合的。译文直接舍去原文的意象,转化为西方读者熟悉的意象,同时也套用英文的谚语,既保持了原文的风格,又便于受众的快速理解,使译文的受众效果与原文相当。例如:
(10)冯金花:兄弟,你高高手,我就过去啦!
Feng Jinghua: Come on, brother, turn a blind eye, and I’ll get by.⑩
(11)祁永年:死榆木头!
Qi Yongnian: Stubborn mule!
(12)Shirley: …You’ll come to it sooner than a teetotaler like me, filling yourself with gin at this hour o the mornin.
舍里:…还得来得比我早,因为我滴酒不沾,不像你一大清早就灌了一肚子烧酒。
(13)大兵:揍他个小舅子!
A soldier: Beat the shit out of him!
以上例子中的文化意象对于目的语受众来说过于陌生,不适合采用直译。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应该舍去原来的意象,用目的语相应的恰当意象来代替。转换意象后受众仍能感受到原文的情感或人物的个性,这种缩短文化距离的处理方法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受众效果。
2.一般与个别、具体和抽象的转换。
(14)冯乐山:你纵然不知家法,你也应该知道国法呀!
Feng: At least you should have respect for the law!
(15)Challee: Did Maryke cite any authority at all when he relieved you?
查理:玛瑞克在解除你的职务的时候有没有引用任何军令,法规?
(16)王利发:…您坐下,我给您沏碗小叶茶去!
WangLifa: Please take a seat, sir. I’ll make you a cup of our best tea.
例14中,“家法”“国法”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无法用一两句话解释,所以英若诚将它们译为概括性的词语“the law”,但仍保留原文冯乐山的语气和情绪。例15恰好相反,译文把“authority”这一抽象概括性的词,具体化为“军令,法规”,符合原文的情境。例16中,“小叶茶”译为概括性的词“tea”,同时增加了“best”一词,传达出原文的暗示,即小叶子茶是一种上好的茶叶,王利发泡这种茶是为了表示对客人的尊重。
总之,这种处理方法若恰当使用,仍能传递原文的情感、风格,缩短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距离,可以帮助受众跨越文化障碍,更好地理解译文,取得更好的受众效果。
约翰·德莱顿[14]提出了翻译的三种方法,即:直译、意译和模仿(拟作)。他认为直译和模仿是比较极端的做法,应该尽力避免。意译是一种有宽容度的翻译,采用这种方法,译者以原作者的观点为中心,以免偏离,但又不会生搬硬套,而是抓住原意。这种翻译方法可以避免直译和模仿的缺陷,又具有直译的忠实原文和模仿的行文流畅的优点,因此当原文特有的文化因素无法翻译或不译也不会对受众效果造成太大的影响时,译者可以采用意译或改写的方法,把原文作者要传递的思想更好地展现给受众。以下英若诚对此类译文的处理就是很好的范例。
(17)宋恩子:……民国都好几年了,怎么还在请安?你们不会鞠躬吗?
SongEnz: …We’ve been a republic for several years now. No need to bend the knee. Don’t you know how to bow in the new style?
上文中“请安”是清朝人们问候达官贵人的一种方式,在英语中没有对应词,无法翻译。英若诚用意译的方式,把请安的动作翻译出来,缩短了文化距离,但保留了原文的语意,可以启发受众的想象,在受众脑中描绘出清晰的画面。
(18)高老太爷:是的,高见,高见。
Old Master:A profound Observation.Most profound.
(19)喜娘:别哭,人家忌讳!
Bridesmaid Liu: Don’t cry. It’s unlucky to cry in the bridal chamber.
(20)觉新:这种香灰不能乱吃的呀。
Juexin: It’s nothing but ashes from joss stick, we can’t have the patient swallowing that.
以上各例中“高见”“忌讳”“香灰”都包含特殊的中国文化内涵,用直译或直译加注释都难以翻译,英若诚只能用自己的语言和思维来解释其含义,其意译和改写拉近了两种文化的距离。只有如此,台下的受众才能一看即懂,感受到原文的语意、语境,达到作者、译者和受众认识的同一。
综上所述,要译出受众效果良好的剧本,其关键在于掌握好恰当的文化距离。遇到包含文化因素的词句,译者应仔细斟酌两种文化的不同程度,进而选择恰当的翻译技巧和方法。选择方法时,应以受众能快速理解、不引起受众的误解为前提,选择直译、直译加文内注解、转换、意译或其他恰当的翻译方法,从而更好地引起受众的兴趣,让受众更快地听懂台词,看懂表演,了解戏剧情节,引发情感的共鸣,达到作者、译者、演员、受众认识的同一。换句话说,译者可以选择与原文文化保持不同的距离,使译文在受众面前呈现不同的距离美,以达到最佳的受众效果。
注释:
③④例句引自中国对外翻译公司出版的《请君入瓮》。
⑦例句引自中国对外翻译公司出版的《芭巴拉少校》。
⑧例句引自中国对外翻译公司出版的《上帝的宠儿》。
参考文献:
[1]孟根伟.戏剧翻译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出版社, 2012.
[2]游玉萍.修辞受众与受众效果理论对戏剧翻译的启示—以英若诚的译本为例[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 (2):97.
[3]NEWMARK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GOODENOUGH W H. Language in culture and society: a reader in linguistics and anthropology[M]. New York: Harper&Row, 1964.
[5]AGAR M. Language in society[M].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ers Ltd, 1991.
[6]LEFEVERE A. Translating literature: the German translation from Luther to Rosenzweig[M]. Assen: Van Gorcum, 1977.
[7]MARY S.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M]. Amsterdam: Benjaming, 1998.
[8]NIDA E A.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9]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10]BASSNETT S. Translation studie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11]陈小慰.新编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12]潘红.英汉国俗词语例话[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13]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篇[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 2004.
[14]STEINER T R. English translation theory, 1650-1800[M].Amsterdam and Assen: Van Gorcum, 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