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展理念时代维度下推进新型城镇化探析

2018-04-02 11:15施荣新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城镇城镇化理念

□施荣新

(西南科技大学,四川 绵阳 621010)

1 五大发展理念的时代意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根据新时代的变化,提出新的发展战略部署,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新的发展实践为先导,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从发展目标,发展态势,发展保障等方面,形成新一轮思想战略部署。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五大理念相互贯通、相互影响,是内在关系的理念连接,共同构成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发展理念。习总书记强调: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的指南,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1]如何通过新的发展理念来实现优化治理,是治国理政的首要任务。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前进动力。任何治理活动都可以归功于追求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归因于生产关系的改善和上层建筑的优化升级。发展理念是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的核心。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理念在创新,五大发展理念是与时俱进的时代产物。党高度重视理论指导与理论创新,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结合新时代的发展,深化理论,让稳定发展的道路更得民心。

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国在发展全局的深刻变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创新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促进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的本质是党的发展创新,特别是理论,制度和体系方面的创新。协调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重点是解决发展不平衡,提高发展的完整性。协调是加强党的有效领导和充分发挥民主的关系,加强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注重发挥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绿色是进一步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人们追求更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的必要途径,也是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在经济全球化的开放时代,中国发展应与世界经济相互联系,寻找新机遇,更好地融入世界发展的新形势。[2]绿色的本质是处理党的经济工作领导与自由市场经济作用的关系。开放是在继承与发展历史经验理论的基础上,实现实践发展上的包容开放。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重点,坚持科学、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既要总体布局,又要兼顾局部发展,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实现新时代渐进式的发展体系。发展思路与发展方向相一致,才能更好地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3]共享是发展的目标,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共享的本质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共同作用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正确解决后,人民切身体会物质和精神成果的社会有序发展。这五大发展理念统一发展,各有其重点,形成了指导新一轮发展的战略思想部署。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这五大发展理念将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层面发展上产生新的动力,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其中,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解决的是社会公平与正义。我国在各个阶段进行了改革发展,人民群众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和社会矛盾日益加剧,更突显了人们实现中国梦的共同愿景。人们渴望改善生活,拥有美好的生活,是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坚持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拥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敏锐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议。这是对人民关切的积极回应,让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实践。共享发展理念突显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体现出深厚的民本关怀。[4]完成各方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指标和任务,是补充生态环境,反映民生,促进全面协调发展的建设目标。要落实共享发展的理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高民生的有效保障。“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强调,应实现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要求目标,坚持准则要求,完善管理体系,注重公共产品均等化,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应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民生保障得到巩固。应继续依靠人民群众的基础发展,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同拥有,使全体人民有更多共享的机会。要落实共享发展的理念,在各个方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生态环境的培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要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节约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低碳经济的循环发展,加强环境治理,全面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加强生态保护和维持,建设生态安全壁垒,健全生态文明体系,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公共产品,是民生最普遍的福祉,与人民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是社会和谐稳定的保障。为了完成全方面建设小康社会,要逐渐修复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让人们在宜居环境中享受生活。

习近平强调: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社会。要落实共享发展的理念,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加大精准扶贫的力度。只有农业相对稳定,农村和谐稳定,政府帮扶,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力改进基层公共服务,加强对特定困难人群的扶持,在就业、医疗、教育等领域做好民生工程。为了解决“谁来帮扶”的问题,应加快扶贫开发工作机制的完善,落实好扶贫工作的具体实施。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按照现行标准实现农村整体脱贫,全面实行精准扶贫的政策。大力实施有针对性的扶贫工程,完善扶贫项目,整个过程要求精准,具体要落实到各个环节。共享发展的实践理念,是全面建设小康的工作基础。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应全方位考量,步步为营,加强小康社会的理想信念教育,共建共享,促进城镇化进程。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已是时代所需。在五大发展理念时代维度下,新发展理念明确了城镇化建设的具体脉络。在逻辑结构上来看,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框架整体。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实践发展的动力。[5]在国情发展态势下,必须进行创新性的发展,促进创新的整合驱动。协调是健康发展的要求,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化建设。在协调中推进城镇发展的新形势,平衡经济与生态的关系。共享是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保障人人享有的惠民政策,注重公平原则,保障以人为本的民生建设,对落实好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有重要的意义。

2 新型城镇化的研究态势

20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意识到城镇化建设与信息化关联的重要性。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取决于同信息化的协调发展程度,城镇化和信息化的协同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与应用,促进了新型城镇化的实现。新型城镇化是工业、农业和信息等要素向城镇流动与整合,资源与要素的集中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在网络信息发展的当代趋势,新型城镇化更多地表现为城镇信息化。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关系密切,将信息化放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进行研究,是城镇信息化建设的新发展。[6]城镇信息化是城市社会经济结构以信息和知识为组织架构,深入开发和利用城市信息资源的一种信息服务功能的过程。在实践中,城镇信息化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其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能源、人口、基础设施建设和整治监管等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城镇发展已是大势所趋。现代计算机技术在不断更新,新型城镇将向信息化、网络化、协调化的方向发展。城镇信息化系统不仅包含社区信息系统,而且包括文化建设信息系统。城镇信息化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雏形,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

随着新型城镇化实践的不断深入,与信息化相关的法规建设有一定的成果。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三网融合推广方案》等文件规定下,信息化领域内的法制进程在不断推进。结合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目标,各级政府将实施三网融合政策,推进互联网基站的建设,对新型城镇化实践提供基础设施前提。新型城镇化注重城镇整合效应与质量内涵的提升,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城乡融合与社会和谐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区域间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信息化应用较广泛,表现在电子政务、三网融合等方方面面。重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逻辑性和规范性是促进城镇建设优化升级的基本要求。一方面应培育正确理论指导下的科学建设环境,用科学理论指导城镇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应提供多层次、高品质的信息服务。[7]通过信息服务对策,对有效解决公共服务资源紧缺问题,促进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协同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党中央把推进社会信息化规定为覆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举措,城镇信息化是区域信息化的试点工程。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推进城镇信息化被列为我国新型城镇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我国在加快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市信息化建设将成为中国新型城市发展的方向。在党和政府的统筹领导下,城镇信息化工作在全国各个城市相继展开。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城镇信息化建设将日益水乳交融,相互促进城镇的发展。

3 新型城镇化的问题导向

从历史发展脉络看,农民决定着政权兴衰。如何对待农民,是朝代兴衰成败的首要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治国理念上还是按照先城市后农村、先市民后农民的思维定式。在建设过程中要有民生思想,避免治国理念陷入“固步自封”的状态,关切农民利益和需求。治国理政理念需要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站在历史的高度,做出与时俱进的决策。“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8]习近平的讲话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期盼,是民心所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新实践着力于服务民心,反映人民的当前的生活问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为解决新发展难题指明了方向,也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开了良方。以民心诉求为出发点的发展理念,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起到促进作用。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应形成新的治国理念,尊重农民的成果,对农村建设也必须加以投入。从国际形势看,许多国家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都出现过农村经济落后,农民生活贫困的现象。对大多数农民来说,如果在建设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受到利益损失,那么在政治参与上必然不得民心。新型城镇化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重视民众的权利保障。因此,应通过新型城镇化给农民生活上的期待,让他们重拾信心,继续前行。新型城镇化是一个战略思维,必须进行缜密的统筹规划。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法律适用性缺失。城镇实际建设和城镇规划之间经常会存在偏差,原本在总体规划文本中描述得美好的效果图,在城镇建成后的效果却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并不是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图求便捷。随着政府换届的政策,原有规划方案在新一届领导班子里就发生巨大的变化,最初的规划设计已面目全非。规划蓝图还是领导个人意志的体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法律意志应得到更好地贯彻。在城镇化信息管理中,大量数据资源没有实现数据共享的目标,应通过一个具体的授权系统来完善这种困境。多个应用系统是相互独立的,造成用户使用不便,增加管理的难度。在整体架构中,没有一个合理集中的信息资源的组织机构,造成城镇化建设中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象。

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突出,城镇的发展挤占了乡村的发展空间。工业朝着第三产业急速前进,但却没有反哺农业的发展。城市发展圈地现象严重,许多等待收割农作物的土地被强行征用,作为商业和住宅开发区域,剥夺了农民在农村应有的生存空间。于是,许多青壮年农民选择进城务工,农村剩下老人和小孩,结果导致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城镇化的建设不仅需要专门配置公交线路,还需要设置站点和候车位,实际上是迷你版的地铁。但许多城镇在自身道路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就开始规划快速公交系统,结果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一条大公路上只有几辆公交车经过,而旁边的道路上车水马龙。山水城镇化建设原本是因势利导,利用城镇有利的地形,规划设计出契合城市的景观。但在过度开采后,变成了人工造山,人工挖河,既浪费了钱财人力,又破坏了城镇中的生态系统。城镇特色被埋没,历史建筑的修复意识缺乏。全球化的进程埋没了许多城镇自身的地域风俗和民族特色。许多老建筑在城镇化的建设进程中正面临着被毁灭的危险。一些新建住宅小区割裂文化脉络和社会关系,城镇重建滞后,严重影响民众社会文化和心理需要。

4 新型城镇化的路径构建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教育提升了人的素质,核心是促进人的城镇化,推动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9]市民素质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软实力”,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提升。营造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新型城镇化格局,保障人民的利益需求。在中央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指出,要进一步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体,人口素质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应加强与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市民素质提升的有效措施。强化全新的市民角色意识,重视城镇中市民的理想信念教育的自觉意识,对城镇发展形成自觉认同、自觉参与、自觉奋斗的主人翁意识。关注多样性城镇文化教育的特殊状况, 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并给予知识、信息与资源上的支持。[10]良好的角色意识可以缩短农村人口与城镇市民间的心理距离,提升自身道德素质。加强良好的职业适应能力,掌握适应岗位的劳动技能,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生活。建立健康的日常生活方式。对传统与现代、农村与城镇的生活方式进行有效整合,以满足正当、文明的生活需求为出发点。以人的权利为本的规范研究立场,以民众权利维护为主线统合城镇化与民众参与,以“五位一体”建设为最终目标。通过加强市民的思想教育,提升道德素质,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文明精神新风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巨大的影响,有力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我国互联网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发展,网络已经遍布千家万户。但是在自主创新方面相对落后,区域与城乡差异较明显,国内互联网发展瓶颈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习近平强调: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才合乎人民利益。应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促进城镇互联网建设,这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加强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其目的是为了应对当前存在的“信息孤岛”的建设问题, 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离散的信息资源通过逻辑连接方式组构为一个整体, 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更好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随着网站建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政府门户网站实现了网上办公环节,这对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政务信息化有很大促进作用。但是原有系统的不稳定性,制约着政府门户网站进一步发展。政府门户网站基本上是封闭的系统,网站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信息分享机制,导致“信息孤岛”现象。没有统一的数据输入标准,数据传输主要是基于手动或第三方系统。这不仅会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还会导致提交信息延迟,引起政府门户网站信息不准确和数据丢失。城市管理信息建设有利于协同城镇各项功能,促进城镇发展的管理效率。[11]应聚焦城镇的宽带网络建设,将信息应用普及到社会各阶层,照顾到社会弱势群体,缩小信息鸿沟。同时,在内部管理上,实现多站点的统一配送,统一的信息导航,统一的信息查询,可以消除信息孤岛,实现多种数据流的集成和统一管理,共享信息资源数据库。因此,应加强城镇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

新型城镇化重视产业发展和经济可持续、社会现代化和普遍性社会资本培育、民主政治和复合治理、文化传承与城市个性以及生态保护。在区域协调发展的进程中,应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资源合理进行利用,建设生态文明新城镇。在城镇化建设中培育人们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促进城镇文化建设的新文明。[12]要提高城镇化质量,完善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合理循环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领域的发展空间。加强土地流转和集约利用,强化市县各级政府融资和财政风险监管能力,促进公共产品均等化,以及注重文化发展和生态建设等。要加强城镇化进程中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加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摆脱粗放式增长模式,重视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既要求发挥政务工作的积极作用,又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机遇和支持。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既可维护民众利益,又可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政府应加强城镇建设中的实地调研,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和法律法规,以循环经济带动城镇化的经济调整,促进产业转型优化,更好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可以利用的调研数据,促进政府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发挥适当的作用,总结典型经验以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城镇的稳定与健康发展,为新型城镇化提质增效。

5 结语

五大发展理念反映了对新阶段基本特征的深刻洞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把握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发展的高度重视。“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的是人民主体的地位,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获得感,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全面小康在追求发展的同时,更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人们的实际生活出发,完善宏观调控的方式,推进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化改革目标,为城镇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体系,推进法治经济的建设,将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加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步伐,合理应对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推进互利共赢、和谐理念的共同发展。遵循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动全民奔小康,加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深层次发展。

猜你喜欢
城镇城镇化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家乡的城镇化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