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重庆 400045)
近年来,受全球化的影响,很多外国建筑师投身到中国建筑市场逐渐改变着中国的建筑面貌。一方面,我们需要国际建筑行业的成熟经验;另一方面,有艺术感、有文化的建筑,逐渐成为城市繁荣的象征。但是由于缺乏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其并不能很好展示中国当代建筑特点,这些易来的建筑文化作品,会让人们的认同感缺失,逐渐丢失文化的底蕴。
面对这种压力,中国本土建筑师也在逐步探索中华传统建筑的现代阐述。他们并没有追求宏伟、地标性的建筑作品,而是将视角转向了建筑市场中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特色的建筑项目。从建筑改造,到乡村重建,他们以先进的技术策略和纯熟的设计理念,逐步探索着本土建筑的现代化风格,结合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塑造本土化的场所特质,赋予传统建筑符合时代背景下的意义。
地域建筑意在吸收本地区民族的、民俗的、文化的风格,在建筑中体现地方特色的一种设计思想,抵抗全球的文化趋同。“地域”释义为“本乡本土的地方”。“在地”源于英文的In-situ,原意是指现场制造。《在地建筑学——从行走到根植》一文阐述了对“在地建筑学”的思考,文中分析了黄声远在宜兰的部分设计作品,探讨了我们不能与土地孤立开来,否则文化根脉就会断开,从土地上剥离文化的建筑意义。在地建筑意味着建筑应该根植于土壤,与环境共同成为空间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黄声远被视为宜兰的在地建筑师,沿袭了宜兰地区的“自然”情结,在建筑创作中用现代的方式阐述建筑与当地文化之间的联系,表现出其对建筑与传统文脉之间的理解。黄声远在进行建筑创作的同时,不断反思现代人的生活:我们在拥有便利生活的同时,却离大自然越来越远。黄声远的作品给快节奏的城市生活赋予更自然的气息,而自然便是一个地区传统文化最真实、最质朴的表现。
笔者通过对黄声远及田中央相关理论与实践成果的搜集和阅读。基于对黄声远的诸多建筑案例梳理与分析,归纳其创作理念及手法,总结出其在地性工程技术处理手法的三个方面:隐喻的建筑形式、简洁的构造主张以及材料的真实表现。
(一)隐喻的建筑形式。建筑既是具体的物,也是符号的抽象。建筑的意义是通过人与建筑的交往才能被理解,隐喻的建筑形式往往注重大众文化形式的运用,强调建筑语义的象征作用。在隐喻的建筑形式中,既有整个建筑的外观造型的象征意义;也有抽象空间的隐喻意义;还有文脉的关联和形式上暗示的内容。黄声远的建筑作品中,处处可见对于隐喻的建筑形式的运用,其主要表现在:尊重自然乡土、艺术化的雕塑感与建筑的动态感。
(二)简洁的构造主张。黄声远以简易、理性、节制的技术创造基于社会行动的建筑地域性,他认为技术对社会需求的回应是大于技术对建筑形式与空间的回应。在选择适宜的技术手段以达到建筑的要求,根据当地的经济基础、空间需求等选择最适宜最简洁的工艺与技术。此部分归纳黄声远的构造主张为简洁明了的建筑构架与“低技术”倾向。
1.简洁明了的建筑构架。对于黄声远来说,无论建筑作品的规模有多大,他仍旧坚持使用穿透、明亮、鸡犬相闻的架构,讲求空间中的对流感与流通性,流露出空间的气息与声音。清晰的空间界面组成方式是黄声远在构造上所强调的基本态度,并将这样的想法实践于其建筑作品的构架处理上。
2.“低技术”倾向。建筑技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进步,高新技术会随着材料、器械、施工工艺的进步而发生显著的变化。在建筑施工中,可根据高级工艺的使用程度区分为低技术和高技术。“低技术”是指在传统社会中被人们所广泛采用的,依靠密集型劳动力,手工作业完成的多种乡土技术和地方材料的运用。黄声远的作品中更倾向于低技术的表达。
(三)材料的真实表达。黄声远的建筑作品极富特色,他所采用的建筑材料却十分平常。在材料选取方面,由于其建筑“在地”性格的影响,他大量的采用富有宜兰特色的地域材料。在材料的应用方面,黄声远考虑到材料本身所具有的质地和色彩以及对所处空间、对体验者心理的影响都是他设计时考虑的重要因素。黄声远的设计中往往是多种建筑材料的融合与碰撞,并真实地表达建筑材料。
1.建筑材料中的物质表达。材料自身的暴露。黄声远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上保持其原真性,暴露材质本身的特征。保持材料选择的多元性。在樱花陵园入口,不同的组织方式展现着混凝土粗狂、光滑的质感。直接展示建筑材料的受力特征社福大楼透过材料区分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明确强调混凝土框架与空间的的关系,入口桥利用混凝土的塑性能力,塑造地景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
2.建筑材料中的情感表达。非精确材料选择与加工。黄声远在材料选择上表现出“随意”的性质,非精确地对材料进行加工。津梅栈道中,没有所谓本土材料、乡土材料的标榜使用,镀锌钢材、镀锌隔栅、木料、耐候钢板金属网,大都是当下最常用的材料。并且材料选择最简单的加工方式,这种看似“随意性”,无严格尺寸规格、无精准的节点的表达,不突出某一种或几种材质,恰恰是代入设计师情感的组合方式。
很多建筑师都说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但却并不是每一个建筑师都能很好地实现,需要花到足够的时间和思考才能真正做到因地制宜,以人为本。黄声远通过扎根宜兰二十余年告诉了我们,只有真正扎根在一个自己生活着的,热爱着的土地上,才能够真正发现当地人的需求,才能让建筑真正包容生命。
在十九大所指出的文化自信下的建筑自信,地域性建筑思潮也逐渐成被设计师们所重视,在设计根本的从场地、历史、文脉等出发的同时,其建筑工程技术手段也应该更多地尊重当地的实际情况。不论是设计前期的理念提取、施工工艺的因地制宜还是建筑材料的就地取材都应囊括思考之内。我们不应该一昧的迎合外来的建筑观念,这样不但会迷失自我,丢失自然所遗留下来的重要地域特色,同时也将逐渐遗忘祖辈留下的民族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