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90;2.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81)
2008年11月,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斥巨资全力打造由襄樊、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神农架、荆州8个市州(区)组成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发挥鄂西地区丰富的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破解交通、体制、机制等瓶颈,使其成为国内外有名的旅游胜地,以推进鄂西地区经济的发展,平衡湖北东西部发展[1]。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是对现有文明的超越,它将引领人类放弃重功利、重物欲的消费模式与享乐主义行为,避免生态与人类两败俱伤的后果。
在新的形势下,基于生态文明的视角深度开发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对湖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旅游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迫使人类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多方面的研究。生态文明作为新的文明形式,从本质上为人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它使人类认识到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途径。如何将有限的自然资源和濒危的生态环境维持在良好状态,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运用生态文明理论或基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指导当今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理论从生态发展的原点出发,去思考人类社会发展的模式。在以往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过多的将自我需求停留在掠夺式的发展方式上,而生态文明站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视角与高度,立足于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相互协调,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前提,对人与自然的矛盾起到调和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因此,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旅游开发与建设,对于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理论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是对国内外思想的吸收和融合。在理论研究过程中,抓住了生态文明的本质和特征,即人类要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只有维持“自然—人—社会”三者的生态系统平衡,才能做到真正的发展。生态文明主张人类发展应遵循人与自然的客观规律,而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涉及的也就是人与自然的直接间接关系问题,这种问题的解决实际上也是生态文明所要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不仅有助于旅游地的生态环境保护,而且对于旅游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发挥有着重要价值。
通过对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在旅游业发展进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从社会文明发展的角度去认识旅游业发展的不足和面临的环境危机,以达到“建设生态文明社会”这一目标。在解决旅游发展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可以构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旅游业在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下发展的同时,也可以反过来促进生态文明理论的丰富和完善。
目前,旅游发展由于过分重视经济效益,造成资源与环境破坏的问题比较严重,迫切需要以科学的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引领旅游发展。2013年2月5日国家旅游局宣布“美丽中国之旅”正式确定为中国旅游整体形象,认为“美丽中国之旅”代表着中国旅游业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理念来引领和影响全球旅游业发展方向的努力,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之美是“美丽中国之旅”的重要内涵之一。因此,运用生态文明理论或基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指导旅游业的发展,无论是在旅游理论上还是在旅游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努力将鄂西圈建设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旅游胜地,通过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这一目标,推进鄂西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协调和平衡湖北东西部发展。近些年的旅游开发大大促进了鄂西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的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2005年湖北首条生态旅游公路动工,全长52.96公里,起于神农架林区木鱼坪,止于兴山县昭君桥。这条公路在边坡防护上,因地制宜,充分使用原有植被和土壤,使边坡和山体浑然一体,再现自然本色。公路坚持“最大限度地保护、最小程度地影响、最强力度地恢复”的生态环境保护原则,严格控制噪声和水、固体废弃物污染,保护区域生态平衡,交通道、景观道、生态道三道(路)合一,成为我国旅游公路的样板。然而,也有一些的生态环境问题给这一目标的实现设置了障碍。有媒体报道,在神农架林区内已建成百座小水电站导致多条河断流,严重影响和破坏了神农架的生态环境。据林区环保局资料显示,神农架所有已建在建的水电站中,环评通过率更不足30%。清江是湖北省境内最大的一条长江支流,发源于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流经利川、恩施、宣恩、建始、巴东、长阳、宜都等七个县市。清江全长423公里,流域山青水秀,号称“八百里清江画廊”。这条鄂西的母亲河目前已经受到严重污染,直接威胁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清江中下游库区(高坝洲等)大量的网箱养殖、上游部分企业污染源大量排放以及城镇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清江流经区域的人民现发起了一场保护“母亲河”的运动,表明了环境治理的决心。部分地方存在着旅游过度开发和破坏性建设现象,使生态旅游名不副实。国内外大量事实表明,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互利互惠只是一种理论设想。在现实中,将旅游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后,即便在发达国家和经济发达地区,旅游开发与生态环保之间的冲突也是较大的[2]。这就需要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进行旅游开发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旅游要向高层次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
鄂西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一江两山”(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清江画廊”等拳头产品。但目前对这些景区的资源发掘利用还不够充分,“硬开发”有余,“软开发”不足,没有真正形成强势品牌,与九寨沟、张家界、桂林山水、黄山等在知名度和美誉度上存在不小的差距。
鄂西具有良好的生态旅游市场,国内市场潜力巨大,而且国际旅游市场广阔。武当山是蜚声中外的道教名山,早已为海内外旅游者青睐,是东南亚和港、澳、台游客的重要旅游目的地。打造鄂西旅游整体形象,将三峡、神农架、武当山、清江画廊等生态文化旅游拳头产品整体促销,必将对国内外游客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同时深挖鄂西原生态、民族文化特色,打造具有较高生态文明水准的旅游拳头产品,树立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鲜明旅游形象。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资源特色、环境承载能力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科学规划和设置绝对保护区、自然风景区、户外娱乐区等功能区。跟一般景区相比较,更要呈现出高档次、高规格、高品位的特征。建设一批接待服务设施如低碳交通、绿色饭店、生态商店、环保厕所等,同时增设一些生态旅游项目,如徒步旅游、野外观鸟、野外宿营、野外攀岩、野外森林浴等[3]。利用鄂西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和高质量的自然环境资源,大力开发养生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在旅游开发中应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景观设计和建筑设施的体量、材料、色彩等要与自然环境协调,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旅游开发模式应从“软开发”向“硬开发”转变[4]。值得一提的是,在旅游区的环境容量未确定之前,必须控制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对一些重点保护的景区,必须限制游人进入,即使是一般旅游区,也应严格控制超容量吸引游人,做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追求,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构建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生态文明评价是一个综合系统,要遵循整体性、可操作性、独立性、引导性等原则。在确定了可持续发展为总体目标,再确定第二个层次,内容包括资源节约、社区文明、生态经济、社会和谐、生态保障、生态文化等,选取与之对应的第三层次要素指标,确定权重,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框架。通过构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旅游进行科学评价,不仅能反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目前生态文明发展的程度,也能反映生态文明建设努力的方向,对社会各界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引导作用。
对待生态环境的观念和态度,能直接影响人们的旅游行为以及旅游经营者的经营和管理行为。要建立完善的生态教育管理机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标语、广告宣传栏等方式向旅游经营者、旅游者宣传生态环境知识,使其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3]。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大部分是山区,各地政府对旅游的财政投入相当有限,许多景区的通讯、市政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也比较落后,吃、住、行、娱、购、游的配套水平很低。众多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更是落后,可进入性差。
政府适度提高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供给水平,会降低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和生存的风险,缓解社区居民的增支压力,避免社区局面因公共产品的私人支出增加而采取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为生态旅游的开发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应用于教育的公共支出能促使社区居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知识的进步,有利于其更有效地参与到旅游的经济活动的决策中去,避免了因为缺乏相关知识与信息带来的“短期行为”[5]。
对于鄂西地区居民的教育培训要注重如何将他们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民族工艺等生态文化融入到生态旅游产品价值链的生产和开发中,从而起到教育示范的作用。将当地社区居民的传统文化和教育形式的多样化相结合,使他们真正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对他们开发生态旅游获取持续的经济效益具有正相关的作用。同时,当传统生态文化成为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到市场中时,社区居民中重视传统生态文化的成员相对于其他成员将得到更丰厚的利益回报,从而形成一种正面的激励效应。这一生态教育模式将促进旅游地社区形成一种“旅游经济活动促进社区居民生态文明的提高,而居民生态文明的提高又反作用于旅游经济活动并推动其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过程”[5]。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生态旅游景区十分缺乏生态旅游方面的管理人才,这一现象不利于发展生态旅游。针对这一现象,要加强对景区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生态管理意识。同时应从高等院校引进一批旅游管理和生态旅游讲解的专业人才,从而推动鄂西生态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可持续发展应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体系。首先,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修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同时还可以推行奖励与补偿制度,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投入多的景区给予优惠政策,从而形成正面引导。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与环境、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其次,建立财政补贴制度。环境是重要的公共产品,公共财政支出理应向环保投入倾斜。应拨出专项资金来发展循环经济、资助生态产业和绿色产业、加强区域环境污染监控和事故预警项目建设,确保环保资金足额拨付到位。同时,对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企业和个人可以尝试进行各种形式的补贴,以带动他们投资环保产业的积极性[4]。此外构建良好的组织机构为当地居民提供技术性指导和相关信息,能够有效降低偏远鄂西地区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各种风险。
建设生态文明,是旅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美丽鄂西”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发展的重要目标。虽然目前旅游发展中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但正确处理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已经变得刻不容缓[2]。这一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合理的开发,依赖于健全的保障体系,依赖于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更依赖于有生态意识的旅游者和专业的管理人员队伍。这就需要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进行旅游开发与建设。目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旅游要向高层次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高度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用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旅游发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旅游业才能迈上新的台阶并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