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京津冀核心旅游圈构建研究

2015-03-20 10:46徐程瑾钟章奇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5年2期
关键词:旅游圈半径京津冀

徐程瑾,钟章奇,王 铮,2

(1.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241;2.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80)

0 引言

目前,京津冀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没有突破行政区域的界线,仍然处于地区割据的状态,合作表面化的现象依然很严峻。为了加快发展京津冀地区的旅游业,必须加强区域旅游业的合作。近年来已经有众多学者对区域旅游合作问题展开了相关研究,如殷柏慧等基于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旅游合作条件的对比分析,提出了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应走次旅游合作向区域一体化合作过渡的道路[1];王晞等从竞争与整合的角度,对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和合作态势进行了分析[2];史春云等通过梳理国内外区域旅游空间竞争与合作的相关研究,认为建立稳定双赢、在空间上达到动态平衡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是将来区域旅游研究的重点[3];余凤龙等从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和客源市场等方面就贵池旅游区融入“两山一湖”旅游区开展区域旅游合作的问题进行了研究[4];吴国清对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进行了研究[5]。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后续的区域旅游合作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借鉴与参考,然而近年来旅游圈构建已经成为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的热潮[6],并逐渐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6-7],因此,要重点强调发展区域的旅游圈。李山等认为所谓旅游圈是以一个或多个集散地(或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多个旅游地或旅游景区为依托所组成的具有一定地理范围的空间协作组织,这个组织起来的区域能为游客一次有效用的出游活动提供足够的旅游产品供应[8]。旅游圈形成于旅游业区域溢出(regional spillovers),它是在溢出基础上由市场选择形成的旅游资源供应聚集组织[9]。另外,王铮等还从游客行走可能性的需求角度提出了旅游域概念,并认为旅游域是一个游客的选择范围,某一个中心城市的旅游域是游客愿意游览的空间范围。显然,如果一个旅游圈恰好等于旅游域,供应与需求就形成了一种平衡,当二者不匹配时,或者资源空置,或者游客不能满足需求[10]。因此,本研究认为适度规模的旅游圈是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也就是说,只有当旅游圈与旅游域的半径相等时,该地区的旅游圈才是合理且高效的。如果旅游圈的半径大于旅游域的半径,不仅会造成旅游域范围以外的旅游资源不能得以充分利用,而且对旅游圈内旅游资源的投资可能也难以回收。反之,则可能会使得旅游圈之外的旅游资源闲置,进一步限制了该旅游圈的可持续发展。

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通过旅游资源供需平衡来寻找适度规模的旅游圈,这是旅游圈得以良性发展的基本方法与模式,也是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有利于兼顾区域内各方利益的合理选择。因此,基于目前京津冀地区的旅游资源现状,试图在确定区域中心城市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不同层次的旅游圈,为区域旅游合作寻求有效的发展模式,从而为推动京津冀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理论模型

对京津冀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由于旅游资源存在溢出性,仅仅分析旅游资源的数量不能够充分反映旅游圈内旅游资源的差异性。以旅游资源的分类为基础,采用旅游圈理论和旅游域模型确定京津冀地区的旅游圈及旅游圈级别。

1.1 旅游资源的溢出性

对旅游资源的溢出性识别是确定城市旅游圈的前提和基础。仅仅分析旅游圈内旅游资源的数量是不够的,需要进一步分析旅游圈内旅游资源的差异性、互补性,即其资源的溢出性。只有当旅游圈内的旅游资源存在差异时才能对游客产生多样性的吸引力,也就是说虽然旅游圈内旅游资源的数量达到了要求,但是如果旅游资源不存在差异性,游客在游玩一个景点之后,就不会再去同类型的其他景区去游览,导致旅游圈也就不足以支撑游客的旅游需求,这就是说差异性产生资源正向溢出。因此,旅游资源数量充足并不代表旅游资源具备支持相应时间当量的旅游需求,只有当互补且具有正向溢出的旅游资源的数量可以支撑该旅游圈的需求时该旅游圈才算是真正形成。为了认识这种溢出性,采用基于面向对象思想的资源分类系统模型[11](简称WWTLM模型)(表1)。这个分类自上而下地表述了资源的互补性和溢出性,不同系的资源具有明显互补性,不同统内资源具有互补的溢出特性,游览一个景观,就可能因为好奇心、知识对比性而对有关联性或对比性的另外的景观产生兴趣。例如游览了湖泊,就可能对岛礁、河流乃至于荒漠产生兴趣。当然,溢出有一定的关键范围,特别是对旅游圈建设来说,互补的旅游资源可能在一次旅游活动中完成游览时才可能发生溢出。

表1 简化的WWTLM模型Tab.1 A simplified model of WWTLM

1.2 旅游圈与旅游域理论

关于旅游域概念,王铮等认为旅游域是人们以一个或多个旅游集散地为核心、在一次有效用的旅游活动中可能到达的最大范围,它是由旅游者自身的行为决定的,本质上旅游域是一个旅游资源的需求区[10]。而旅游圈在旅游资源结构上可能由几个类型与等级不同的景区构成,它们的资源具有资源溢出性,本质上它是旅游资源的供应域,与市场域相对[12]。李山研究了在溢出机制下旅游圈是如何形成[13]。张振国等采用了旅游域的理论研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圈的构建问题[14]。

需求是市场形成的动力,因此,以需求为基础的旅游域是旅游圈的基础。王铮等[10]以上海、昆明为例,根据经验推断出旅游时间,以全国旅游人口为上海、昆明的旅游客源量,得出旅游中心地与旅游点间相互作用模型为:F=PT exp(-0.004 46r)。式中:F为旅游域内旅游流动量;P为旅游域的游客数量;T为旅游时间;r为旅游域的半径。在此模型的基础上,王瑛等又以昆明为中心城市,计算了昆明旅游域的半径,并依此为标准,以各旅游域的游客数量、旅游域内旅游流动量相同为前提假设,即P、F相同,通过将不同的旅游当量时间代入,计算出不同的旅游时间对应的旅游域的半径[15]。表2给出了旅游当量时间所对应的旅游域范围[10]。

表2 旅游当量时间与对应的旅游域范围Tab.2 The equivalent tourism time and the radius of various tourism area

在确定了与旅游域所对应的适度旅游圈半径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研究旅游圈的级别,王铮等定义一个旅游经济系数 λ[10]:λ =G/t。式中:G为旅游圈内景点的数量;t是游客出游的时间。根据λ的大小划分旅游圈的等级:一级旅游圈,λ ≥4.00;二级旅游圈,2.50 < λ <4.00;三级旅游圈,1.00 ≤ λ ≤2.50。

2 京津冀核心旅游圈构建

京津冀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热点地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地理上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的石家庄、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京津冀拥有5A级景区13个,4A级景区83个,约占全国4A级以上景区总量的11%①京津冀地区的旅游景区数据是基于截止2012年底国家旅游局网站公布的876个4A级以上旅游景区。。

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首要基础[16],而各地区拥有的旅游景区(或景点)的数量与等级就能较好地体现区域旅游资源禀赋现状[17]。另外,考虑到4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发展现状不仅能反映目的地最高旅游业接待能力和最好服务水平[18],而且也能体现各个地区旅游资源乃至整个旅游业的发展水平[19]。因此,本研究对京津冀地区的83个4A级和13个5A级旅游景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首先对96个旅游景区进行分类,然后采用集成二次开发的方式,以Visual Basic 6.0为开发平台,利用专业GIS控件进行二次开发,找出京津冀地区的中心城市,并计算出相应的旅游圈和各旅游圈的级别。

2.1 旅游资源分类

按照互补性、溢出性原则,对京津冀地区4A级以上的旅游景区进行了分类(表3,表4,表5)。

表3 北京市旅游资源分类Tab.3 The category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Beijing City

表4 河北省旅游资源分类Tab.4 The category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Hebei Province

2.2 中心城市的确定

如果一个城市附近的旅游资源最多只能满足游客1天的旅游需求,那么该城市就不能发展出旅游时间为1天的城市旅游圈。进一步,一个城市发展为旅游中心城市的基本前提条件是以该城市为中心,15 km的半径范围内,其包含的旅游资源可以支撑游客2天的旅游需求。根据旅游域模型进行适当的简化,在考虑旅游资源的类型差异的情况下,认为旅游者一般愿意为1个著名风景名胜区(4A级以上旅游景区)支付1天的旅游时间。也就是说,一个中心城市必须在15 km范围内至少有2个4A级以上的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按照这个标准,并利用二次集成开发对京津冀地区的13个城市进行筛选,从而确定了本区域可以成为旅游中心城市的6个城市,分别是北京、天津、承德、廊坊、秦皇岛、石家庄。

表5 天津市旅游资源分类Tab.5 The category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Tianjin City

2.3 旅游圈的确定

根据旅游当量时间与旅游域半径的关系(表2),可确定旅游活动的时间所对应的旅游域半径值,同时,再根据旅游景区的类型进一步确定6个旅游中心地城市的旅游圈范围。

(1)选择一个中心城市,用T(T>1)表示游客持续游玩的时间,从T=2开始计算,统计在T天所对应的旅游域范围内旅游景点的数量,同时,统计旅游景点的类别。接着增加旅游活动的时间,分析T+1天的情况,观察扩大的旅游域范围内是否有增加了不同类别的旅游景点,如果没有不同类别的景点被包含,则T天的旅游域半径值就是该中心城市的旅游圈半径;如果有新类别的景点被包含,则旅游域的范围也要扩大,同时继续增加游玩的时间,直到T+n天时没有不同类别的旅游景点被包含,此时T+n-1天的旅游域半径值就是该中心城市的旅游圈半径。

(2)对于同属于多个旅游域的旅游景点,本研究将其归入到距离该景点最近的中心城市所属的旅游域内。这样处理的原因很简单,在旅游活动时,人们通常情况下会首先选择到风景名胜区路途时间最短的城市。

通过分析和计算,划分出京津冀地区6个旅游圈的级别(图1)。北京旅游圈的半径为220 km,共有45个景区,其中5A级景区有7个,承德旅游圈的半径也为220 km,包括15个景区,其中有1个5A级景区,这2个旅游圈都可以支持5天的旅游活动(表6);石家庄旅游圈的半径为170 km,共有14个景区,5A级景区有1个,可以支持至少4天的旅游活动(表7);天津旅游圈,秦皇岛旅游圈和廊坊旅游圈的旅游半径为110 km,可以支持3天的旅游活动(表8),包括的景区个数分别为7,10,4,其中5A级景区均各为1个。

图1 京津冀旅游圈示意图Fig.1 The sketch map of the tourism circle of Jingjinji Region

表6 京津冀5天旅游圈Tab.6 The five-day tourism circle of Jingjinji Region

表7 京津冀4天旅游圈Tab.7 The four-day tourism circle of Jingjinji Region

表8 京津冀3天旅游圈Tab.8 The three-day tourism circle of Jingjinji Region

2.4 旅游圈级别的确定

旅游圈的级别是指单位时间内游客能够游玩的旅游景点(或旅游景区)的数量。旅游圈的级别越大,旅游圈发展的程度就越完善。根据京津冀地区6个城市旅游圈的旅游经济系数λ来确定旅游圈等级(表9)。

表9 京津冀旅游圈等级Tab.9 The category of tourism circle of Jingjinji Region

从旅游圈的级别和空间位置上,京津冀地区分为以北京为中心的核心旅游圈和其他的3个重点旅游圈。北京旅游圈为京津冀地区的一级旅游圈。由于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与文化中心,再加上以北京为中心的旅游圈内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旅游需求量大,因此,北京旅游圈完全具备成为辐射整个京津冀地区并带动该地区旅游整体发展的核心旅游圈的基本要求。承德旅游圈和秦皇岛旅游圈为二级旅游圈,位于北京的北侧,承德旅游圈和秦皇岛旅游圈组合成了1个重点旅游圈。石家庄旅游圈也为二级旅游圈,位于北京的南侧,石家庄旅游圈可以作为1个重点旅游圈。位于北京东侧的廊坊和天津为三级旅游圈,组成第3个重点旅游圈。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京津冀地区可以成为旅游中心城市的有6个,分别为北京、天津、承德、廊坊、秦皇岛和石家庄。基于旅游域模型,分别确定了6个旅游中心城市的旅游圈及其所属4A及以上级别的旅游景区。其中,北京旅游圈的半径为220 km,共有45个景区,承德旅游圈的半径也为220 km,包括15个景区,这两个旅游圈都可以支持5天的旅游活动;石家庄旅游圈的半径为170 km,共有14个景区,可以支持至少4天的旅游活动;天津旅游圈,秦皇岛旅游圈以及廊坊旅游圈的旅游半径为110 km,可以支持3天的旅游活动,包括的景区个数分别为7,10,4。

从旅游圈的级别和空间位置上,京津冀地区分为以北京为中心的核心旅游圈,并向外辐射3个重点旅游圈。其中北京旅游圈是一级旅游圈,承德、秦皇岛和石家庄旅游圈均为二级旅游圈,是本区域的重点旅游圈,廊坊和天津旅游圈是三级旅游圈,也是本区域重点旅游圈之一。因此,构建以北京旅游圈为中心并辐射其他旅游圈的核心旅游圈对推动本地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对京津冀地区旅游圈的划分实际上已经突破了地区的行政区划范围,然而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还需要统筹规划圈内的旅游资源(资本),尊重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通过推进旅游圈的建设来加强旅游区域间的合作,打破行政区的界限,进而推动京津冀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平稳发展。

3.2 讨论

采用面向对象的资源分类系统模型,并以旅游圈理论和旅游域模型为基础,对构建京津冀核心旅游圈进行了分析研究。然而旅游圈形成与发展可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尚需深入探讨的问题。(1)没有考虑同等级旅游景区间的作用差异。比如北京的八达岭长城和石家庄的西柏坡纪念馆,虽然同属5A级旅游景区,但二者在影响力与知名度等上却并不在一个等级上,这可能会给研究带来一定的偏差。(2)不同等级的旅游景区甚至同等级的旅游景区的游览时间均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后续的研究还需要引入不同旅游景区客观的游览时间来进一步加以完善。

[1] 殷柏慧,吴必虎.长三角与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条件对比研究——兼论环渤海次区域旅游合作道路选择[J].旅游学刊,2004,19(6):33-37.

[2] 王晞,汪宇明.竞争与整合:中国区域旅游发展与合作态势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6(1):5-11.

[3] 史春云,张捷,沈正平,等.区域旅游竞合研究进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5):85-89.

[4] 余凤龙,陆林,杨效忠.安徽贵池区融入“两山一湖”旅游区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5):68-71.

[5] 吴国清.区域旅游城市化与城市旅游区域化研究——兼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旅游互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1):51-55.

[6] 旅游学刊编辑部.2004—2005:回顾与前瞻——中国旅游业发展走向的十大事项[J].旅游学刊,2005,20(1):7-13.

[7] 吴国清.都市旅游圈空间结构的生成与网络化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9(3):100-108.

[8] 李山,王铮.旅游业区域溢出的可计算模型及案例[J].旅游学刊,2009,24(7):18-26.

[9] 李山,王铮.适度旅游圈时空规模的可计算模型[J].地理学报,2009,64(10):1255-1266.

[10] 王铮,蒋轶红,王瑛,等.旅游域模型及其结合GIS的应用[J].旅游学刊,2002,17(2):57-62.

[11] 王铮,李山,刘扬.城市与区域管理分析的地计算研究——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2] Lösch A.The Economics of Location[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54.

[13] 李山.旅游圈形成的基本理论及其地理计算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14] 张振国,贾铁飞.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圈的构建[J].人文地理,2005,20(2):72-76.

[15] 王瑛,王铮.旅游业区位分析——以云南为例[J].地理学报,2000,55(3):346-353.

[16] Lew A.A Framework of Tourist Attractions Research[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7,14(4):553-575.

[17] Yang C,Lin H,Han C.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Tourist Arrivals in China:The Role of World Heritage Sites[J].Tourism Management,2010,31(6):827-837.

[18] 陈亮.中国4A级旅游景区(点)的区域差异及其标准化建设路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19] 杨新军,马晓龙,霍云霈.旅游目的地区域(TDD)及其空间结构研究——以西安为例[J].地理科学,2004,24(5):620-626.

猜你喜欢
旅游圈半径京津冀
贵州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圈构建的原则、目标与设想
大敦煌文化旅游圈建设背景下肃北旅游业发展之探讨
连续展成磨削小半径齿顶圆角的多刀逼近法
一些图的无符号拉普拉斯谱半径
自驾车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
热采水平井加热半径计算新模型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
京津冀将建八大交通枢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