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益令
(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山西太原030012)
山西是新方志编修的发祥地之一,虽然工作起步较早,但无前例可循,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行。李修仁同志上任后,立足山西实际,着眼方志事业长远发展,开始谋划事关全局的政策和制度。
针对山西地方志工作存在的重视程度不够、机构不健全、人员少素质差、进展不平衡等问题,李修仁同志安排省地方志办公室进行周密的调研分析,以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名义向省人民政府呈送《关于加强全省地方志编纂工作领导的报告》。1985年10月25日,省政府办公厅向全省转发了这一报告。报告着重围绕三个问题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一是各级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修志工作领导,“把这一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确定一名领导同志兼管,定期检查进展情况,帮助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二是健全机构、充实队伍,“要尽快建立精干的修志班子,作为各级政府的局一级事业机构。人员编制可在事业编制中调剂解决,县(包括县级市、区)一般应配备五至七人,省辖市配备十五人左右。”“省直单位可在现有编制内,抽调三至五人组成专门的修志班子。”三是提供坚实保障,“修志所需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所需办公用房及必要的设备,请各地、各部门统筹解决。”这一报告的出台为之后30多年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在领导全省地方志工作的过程,李修仁同志深刻感受到,修志工作由政府主持,体制更顺畅,责权更明确,更有利于事业发展。于是,他向省委省政府建议,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由省长担任,自己从大局出发,改任编委会副主任。1989年8月30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调整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时任省长王森浩为主任,李修仁、霍泛、胡晓琴、卫逢祺、李志敏、王定南、李振华、樊宝珠为副主任,委员由省党政军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与此同时,修仁同志慧眼识才,将德才兼备、敢闯敢干的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樊宝珠调入省地方志办公室担任党组书记、主任。这些举措,极大地加强了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领导力量,为全省地方志事业发展夯实组织基础。
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成立之初,长期借居于省政协的一座危楼之中,办公条件非常艰苦。后来,省政府从省机械厅办公楼中调剂一部分办公室用以解决地方志办公室的困难,但仍不能完全满足正常工作所需条件。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下决心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1990年初,由李修仁同志牵头,霍泛、胡晓琴、卫逢祺等资深老领导、编委副主任联名向省政府递交筹建省地方志办公楼的请示报告。省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王森浩对此高度重视,很快做出批复。当时,山西省财政实力十分有限,各方建设投资都十分紧缺,省政府千方百计,从总盘子当中挤出资金用于筹建地方志办公楼。从1991年奠基开工,经过艰苦努力,一座高六层总面积3600多平方米的办公楼在平阳路西二巷拔地而起。与此同时,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共36套的干部职工住宅楼也建成竣工。这些举措彻底改变了地方志办公室的办公条件,解决了全体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为全省地方志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李修仁同志深知做好修志工作关键在于推动和落实。1986年4月17日至19日,他亲自主持召开山西省第三次地方志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安排部署五年规划制订。会议之后,省志承修单位、各地(市)、县都积极行动起来,省市县三级志书编纂取得明显成效。此后几年,多措并举,持续发力,扎实推进修志工作稳步发展。1987年5月28日,旨在推进省志编修工作的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工会会议在梅山会议厅召开。李修仁同志主持会议,6个省直厅局介绍修志经验,他在对会议总结时,就加快省志编纂提出一系列要求。省直各承修单位纷纷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编纂步伐。1988年12月26日,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在梅山会议厅召开省志部分专志编写单位座谈会,李修仁提出,各单位要把修志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切实解决机构、财力、物力问题;要配备专职编写班子;要加强资料工作。修志工作搞好搞不好,关键在领导。1990年9月17日至10月12日,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先后召开《山西通志》经贸口、农林口、文教口、政法口及综合类各分志主管厅局长座谈会,研究加强省志工作有问题。李修仁同志在经贸口座谈上强调,要把好五关、建设好修志队伍、提供必要物质保证、做好史料征集工作。1991年7月26日山西省第四次地方志工作会议在迎泽宾馆召开,李修仁作题为《再接再励,扎实苦干,力争“八五”期间基本完成本届修志任务》的工作报告,会议还就贯彻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总结11年修志工作经验,制定“八五”修志规划作安排部署。从此,全省地方志工作进入出成果的收获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做好省志编纂工作,李修仁同志主持制订《〈山西省志〉编纂方案》,1987年3月27日,由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之后,结合形势变化要求和工作发展实际,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对方案进行修订,并于1989年8月2日报省政府批准下发。修订后将省志名称确定为《山西通志》,并提出更为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编纂原则,确定更为具体的体裁、结构和记述内容,规定任务分工,为省志编纂工作做出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1989年10月25日至26日,李修仁同志主持召开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制订出台《山西地方志编写行文暂行规定》和《〈山西通志〉及地市县志版式规定》,为地方志编修提供赖以遵循的业务规范。全省县志编纂涉及100多个县(市、区),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1987年6月5日至7日,他部署召开全省地(市)地方志工作会议,通过总结交流经验,促进地(市)县修志工作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同年12月16日至22日,李修仁同志又主持召开县志编纂研讨会,张磐石、梁寒冰莅会指导,河南省志编辑部王迪、浙江《建德县志》主编周金奎到会传经送宝。会后,《山西地方志》编发专号,李修仁同志亲自审阅文稿。这次研讨会通过对《武乡县志》《建德县志》的分析研讨,极大地提升全省县志编纂人员的整体工作水平。1987年10月,李修仁同志又主持召开省志人物志座谈会,厘清人物志编纂原则、标准和基本立法。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李修仁同志深知做好修志工作,必须“不拘一格降人才”,真正把懂历史、知地情、通业务、擅写作、能吃苦、肯钻研的人才吸纳到修志队伍之中。他十分重视修志部门关键岗位干部的推荐选拔。1988年6月,在他建议下,将曾担任《太原日报》总编、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精通文字工作、熟悉山西历史的樊宝珠调省地方志办公室担任主任。李修仁同志得知《山西师大学报》曾因学术水平高办刊质量好,跻身全国高校学报(社科版)前列,化解重重阻隔,千方百计把时任该学报主编的尹世明调入省地方志办任副主任。他还提出:“特别要选好主编。主编要具有较高理论政策水平和较强写作能力与组织活动能力。”他非常注重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强调“修志队伍本身的素质,是确保志书质量的根本。”在任几年当中,多次安排省地方志办公室组织不同内容、形式各异的培训学习。他还把修志人员的疾苦冷暖放在心上,要求各级领导关心他们的疾苦,为他们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并提出:“对专职修志人员,在办公用房、生活住房、职称评定、福利待遇等问题上,应与专业技术干部一视同仁。”他十分重视发现和树立模范典型。1989年8月28日,李修仁同志得知《交城县志》主编燕居谦身患癌症,抱病尽职,宿庙修志的感人事迹后,在樊宝珠、尹世明陪同下,驱车数小时,前往交城看望燕居谦。李修仁同志称赞燕居谦是“修志人员的楷模,共产党人的典型,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他还代表省地方志编委会向燕居谦赠“志界楷模、吕梁英雄”纪念册。燕居谦即兴赋诗:“活到老、干到老,四化建设立功劳,生前勤奋争分秒,死后无愧志向高。”
1990年11月25日,在李修仁同志提议下,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发出《关于开展向燕居谦同志学习的决定》。1990年12月6日,省地方志办公室召开向燕居谦同志学习座谈会,李修仁出席并讲话,他指出:“要联系思想工作实际学、领导干部要带头学、要利用各种形式宣传燕居谦的模范事迹。”
1991年1月28日《山西日报》刊登《生命诚可贵,事业价更高——共产党员燕居谦自述》。2月24日《人民日报》全文转发。3月1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发出《关于在修志系统宣传燕居谦事迹,开展向燕居谦同志学习的通知》。《中国地方志》1991年第2期发表题为《向燕居谦同志学习》的评论员文章。1991年3月26日,中共山西省委发出《关于向燕居谦同志学习的决定》。从此,燕居谦同志不仅成为山西广大干部学习的榜样,也成为全国地方志系统的修志楷模。全省广大修志工作者在燕居谦精神激励鼓舞下,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修志事业之中。
耕耘的汗水终将化作收获的硕果。1991年7月28日,《山西通志·金融志》《山西通志·地震志》首发式在迎泽宾馆隆重举行。李修仁同志在讲话中说:“这两卷志书是《山西通志》编纂中的报春花,随之而来的必将是满园春色,姹紫嫣红,百花争艳的动人景象。”的确,从那时起,不仅《山西通志》进入陆续成书、正式出版阶段,地(市)县志也如雨后春笋一般竞相付梓。与此同时,《山西年鉴》更加成熟完善、旧志整理全面兴起、地情资料编纂成果迭出、方志理论研究方兴未艾,山西地方志事业迎来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
李修仁同志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他对山西地方志事业的巨大贡献,应该永远为山西方志人铭记、为历史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