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缬隋代起源说考略

2018-04-02 08:52卫艺林
纺织科技进展 2018年3期
关键词:隋书柳氏吐谷浑

梅 蓉,卫艺林

学术界关于夹缬工艺的起源时间,存在着隋代说和唐代说两种说法。但两种观点均存在一定问题:唐代说的优势在于唐代夹缬实物证据、史料证据极多,且可以相互验证;劣势在于其史料记载与古代工艺的发展规律相悖,且作者赵璘与所记载的夹缬发明者赵柳氏之间存在明确的血缘关系,其记载的客观性和真实性颇为可疑[1]。隋代说的优势在于更符合工艺发展的客观规律;劣势在于没有任何出土文物可以证实,而且史料记载是孤证,除了《中华古今注》,几乎没有其他史料记载。那么隋代夹缬为何会出现史料记载、实物证据均极为少见的情况?学界对这个问题少有涉及。本文通过史料分析的方法,对隋代没有出土夹缬实物的原因进行研究,力图给出合理的解释。

1 隋代说的主要依据及其缺陷

隋代起源说的主要依据是唐太宗时期宰相魏征所主编的《隋书.食货志》以及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书中明确记载:“隋大业中,炀帝制五色夹缬花罗裙,以赐宫人及百僚母妻。”[2]除此之外,夹缬隋代起源说并无其他任何史料及文物证据。在史料的可靠性上,《隋书》显然颇有说服力,表现在:(1)修史的正式性和严肃性极强。《隋书》作为唐王朝的官方史书,在二十五史中也被公认为水平较高的史籍之一。《隋书》由唐高祖下令编纂,从武德五年开始,历时35年修订而成,而隋代历史一共只有38年而已,可见其严谨;(2)作者学术水平极高。《隋书》主编为魏征,其他作者如长孙无忌、孔颖达、许敬宗等也都名列贞观时期著名的“十八学士”,在学术上的成就较高;(3)修史年代距离隋代极近,条件得天独厚。《隋书》开始编纂的武德五年(622年)距离隋亡(618年)仅有四年,隋代大量史料都保存完好,且隋代遗老很多仍健在。另外,唐高祖李渊、唐代大臣如裴矩、虞世南等人本身就是隋代贵族,亲历隋代很多重大历史事件。所以,《隋书》与其他史书相比,更为可靠;(4)《隋书》较少隐晦,秉笔直书。主编魏征是史上著名的谏臣,在编写过程中对历史曲解较少。如虞世南是唐太宗十分信任的大臣,但纪传中提及其兄长虞世基时,毫无避忌,尽书其恶,裴矩、何稠等人在隋唐均为重臣,但对他们在隋朝的所作所为,也秉笔直书。因此,与唐代起源说所依据的《因话录》等史籍相比,隋代起源说所依据的《隋书》更为可靠是毋庸置疑的。而且《隋书.食货志》记载食货,并不涉政治,立场更为中立客观,其记载是可信的。而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作为一本工具书,以考证名物制度为主,较为严肃,其可信度也颇高。

学术界之所以支持唐代说为主流观点,主要在于隋代说存在较大的缺陷:首先,隋代起源说只有史料记载,没有发现隋代夹缬实物。不过据一些学者所言,隋代夹缬实物是已经存在的,如苏州大学刘咏清教授2005年在《丝绸》杂志上曾发表论文表示,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出土一件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的夹缬:“天蓝色绢地上遍布白色小团花,犹如夜空群星闪烁。”但是文献没有配图,不知所指为哪件出土实物,尚需查找验证。文中所言这件织物的确切年代,具体是否是夹缬,可能还处于争议之中,不足为据[3]。其次,隋代起源说的史料依据较少。《隋书.食货志》对夹缬的记载历年来被颇多文章引用,但笔者并未从中找到这句记载。如果《隋书.食货志》没有记载,那么《中华古今注》的记载就是孤证,会更加凸显隋代起源说在史料依据上的单薄。

2 隋代缺乏夹缬实物出土的可能原因

纺织品较之其他文物,因其质地脆弱,较难保存,出土本就相对较少。我国较早的纺织品实物主要有墓葬出土及西北地区丝绸之路出土等几种途径,而这些来源条件在隋代都是极为不利的。

2.1 隋代时间跨度较短

从史料考证的角度,隋代仅有38年,是一个极短暂的历史时期。在考古发现中,某件重要文物的发现将某种工艺的历史提前数百上千年的情况极为普遍。如甲骨文的发现,把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提前了一千多年,而2017年在江西海昏侯墓的发掘中出土了完整的蒸馏酒器,也将我国蒸馏酒的历史提前了上千年。

相对于甲骨及蒸馏酒器,纺织品对保存条件要求更高,同种工艺的特定纺织品两次出土之间相隔30多年乃至上百年,其实是非常正常的状况。以纺织品印花工艺为例,迄今为止出土的最早的凸版印花实物应该是汉代的马王堆印花敷彩纱。从这些印花纱来看,汉代印花技术颇为高超,已能使用三套色版套色印花。但是这种技术在马王堆汉墓昙花一现之后,经历了两汉四百多年和漫长的三国魏晋南北朝,直到唐代才再次出现记载和实物证据,中间断层长达上千年,因为无实物出土和文献记载,此时期的织物凸版印花技术发展无法考证[4]。相对于凸版印花工艺及其他类型文物动辄长达千年的断层,夹缬文物在隋代出现38年的断层是不足为奇的。

2.2 隋代政治环境动荡

隋代仅持续了38年,期间政治动荡,战争极为频繁。仅灭国规模的战争就有隋灭陈、隋灭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征突厥、以及隋末规模巨大的叛乱战争等。连续不断的内外战争致使隋朝的政治环境极为动荡。这对夹缬这种当时织物装饰工艺中最尖端技术的发展和传播,影响是极为负面的。

2.3 隋代经济繁荣短暂

经济和政治密不可分,政治波动,带来商业凋敝,经济下降。文帝时期处于经济恢复期,经历了短暂的经济繁荣。隋炀帝穷奢极欲,大兴兵役徭役,“致民死于役而伤于财”,国势急转直下,农民起义斗争风起云涌,经济逐渐衰落,削弱的经济环境不利于夹缬工艺的传播。据《隋书.食货志》记载:“(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人饥,上辛洛阳,因令百姓就食。从官并见口赈给,不以官位为限。”《五行志》记载:“开皇十四年五月,京师地震。是岁关中饥,帝命百姓就食于关东。”[5]从这些史料中可以看出当时虽然大运河的修建以及其他经济改革给隋朝经济带来了一定的繁荣与发展,但也消耗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再加之频繁的战乱与政治斗争的剧烈波动,致使隋朝的经济颇为脆弱。一遇到天灾,百姓的生活就会无法得到保障,甚至需要靠国家赈给,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对于夹缬工艺的传播也是极为不利的。

经济环境的衰落和动荡对于夹缬的生产和传播影响极大。从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经济衰落时期政府对奢侈华丽的织物装饰工艺施行禁令的情况极为普遍,其原因在于华丽的织物装饰工艺,制作过程对社会财富的消耗往往是极为惊人的。如在盛唐时期高宗和武则天曾下令禁止织锦,宋代也曾下令禁止制作夹缬,类似的禁令层出不穷。这些禁令一方面是基于对封建礼制秩序的维护,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奢侈的织物装饰工艺大量耗费国家财力。盛唐和以富裕闻名的宋代尚且如此,动荡的隋代经济环境对夹缬的传播和生产而言是极为负面的。

2.4 隋代墓葬较为节俭

我国工艺复杂的纺织文物,其中一个重要来源是皇帝、贵族墓葬。如万历定陵出土的大红长安竹潞绸,出土于孝端皇后棺内东端北侧,既有腰封又有墨书题记,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最有代表性的潞绸实物[6]。另外如福建黄昇墓出土的印花纺织品,填补了马王堆印花敷彩纱之后模板印花技术发展的空白[7]。这两位墓主均为当时较高级别的贵族。限于财力以及严厉的封建等级制度,只有在古代贵族墓葬中才有可能出土夹缬、织锦等较为高端和复杂的织物装饰工艺品。而考虑到隋代的特殊情况,这个途径出土夹缬实物的可能性也是较低的。

隋代分为前后期两个阶段。前期隋文帝时期,为政提倡节俭,其墓葬以薄葬著名,上行而下效,普通贵族墓葬的情况也不乐观。后期隋炀帝以奢侈著名,但统治时间较短,且隋因政变和叛乱而亡,炀帝墓葬颇为潦草。隋炀帝墓于2013年在扬州邗江区西湖镇被发现,出土墓葬南北长4.98 m,东西长5.88 m,经过考古勘探与挖掘,没有发现神道、兆沟等陵园迹象,也没有发现相关的陪葬墓。随葬品也仅有180余件,包括陶器、铜器、漆器、玉器等,其中较有价值的陪葬品仅有十三环蹀躞金玉带等寥寥几件,除了几件金器外没有纺织品发现,可以说连一般古代有钱人的墓制规格都达不到,以皇帝的规格来看可称寒酸[8]。文帝、炀帝的墓葬尚且如此,可见期望通过从隋代贵族墓葬中出土夹缬织物的可能性较之其他朝代更低。

2.5 隋代对西域的影响力丧失

迄今为止,我国纺织品出土实物大多分布在古西域地区,因为西域独特的干旱气候条件有利于纺织品的保存,且丝绸之路的因素决定了西北地区高档丝织品流通量较大。而隋代在炀帝大业五年大破吐谷浑之前,因突厥和吐谷浑的阻隔,与西域交流困难,中原商品绝少出现在丝路。如文帝和炀帝时期的重臣裴矩曾明确指出:“突厥、吐谷浑分领羌胡之国,为其拥遏,故朝贡不通”[9]。而大业十年之后,对西域的交流虽然打通,但是国内四分五裂,天下大乱,大业十四年隋亡。因此,隋代与西域能够大规模交流的时间不过是大业五年到十年间的短短五年,而这五年恰好是隋炀帝以举国之力三征高句丽的时期,对西域的经营并非重点。因此隋代即使有夹缬,流通到西域的也必定非常少,保存到一千多年后出土的可能性就更是微乎其微。

3 关于夹缬隋代起源说的一些思考

在对夹缬起源的两种观点进行考证的过程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首先,夹缬在史料中最早的两次记载均与河东柳氏关系密切。唐《因话录》记载:“玄宗柳婕妤妹适赵氏,性巧,因使工镂板为杂花,打为夹缬。初,献王皇后一匹,上见而赏之,因敕宫中依样制造。当时甚秘,后渐出,遍天下。此似始为夹缬之制也。”该记载明确认为夹缬源于柳氏。而隋代夹缬的记载:“隋大业中,炀帝制五色夹缬花罗裙,以赐宫人及百僚母妻”。从表面看似乎没有提及柳氏,但考证柳氏家族史,隋炀帝大业年间柳氏子侄众多,从中央到地方,柳敏、柳机、柳楷、柳旦等二十多位柳氏子弟均位居显要,仕宦显赫[10],在当时肯定是得到了夹缬赏赐的。也就是说柳氏在隋炀帝时期肯定是接触到了夹缬的。柳氏在隋唐两代仅有的两次夹缬史料记载中均有出现,这并非偶然现象。隋唐官员俸禄极薄,官员经商极为普遍,屡禁不止。柳氏在这种环境下从商甚至直接从事丝绸业、印染业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以商业为经济来源的柳氏在接触到夹缬这种华丽的织物装饰新工艺之后,有极大的可能进行研究,并赖以取得丰厚利润。随后玄宗时期柳氏献上的夹缬,颇有可能与隋代柳氏得到的夹缬有关。

其次,夹缬在隋代的出现有可能与隋炀帝征伐吐谷浑的军事行动有关。夹缬在历史文献中一出现就是工艺复杂的五色夹缬,且直接出现在宫廷中,是否可以推论夹缬早已出现,只是在民间不为人知,或者有可能是来自西域的成熟工艺?如果是来自西域的话,隋炀帝大业五年动兵30万征伐吐谷浑,史载“获牛羊马匹工匠无数。”随后《中华古今注》记载“大业中”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夹缬织物。炀帝大业年号一共14年,所谓的“大业中”虽语焉不详,但应该在大业六、七年,与吐谷浑的被征服(大业五、六年)几乎是同时。那么是否有可能隋炀帝对吐谷浑的征伐与夹缬的出现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吐谷浑作为丝绸之路青海线的关键节点,与西方各国联系密切,是否有可能先于中国获得夹缬这种先进的丝绸印花工艺,从而间接传入隋朝?《隋书.西域传》记载,大业五年征服吐谷浑后,西域各国竞相贡献方物,一年之间就有康国、米国等二十余国来朝。这些“方物”,有没有可能就包含了夹缬这样华美绚丽的新工艺?隋炀帝以夹缬赏百僚母妻,史料未记载其赏赐原因,但是从赏赐的时间、规模上来看,是否有可能与平灭吐谷浑,获得大量西域贡物有关?这些问题均有待进一步的后续研究。

4 结语

综上所述,隋代起源说的主要缺陷首先在于只有史料记载而无实物证据;其次在于史料记载是孤证,只有一条,且未被其他古籍引用。但是相对于唐代起源说而言,其优势在于史料的严肃性和可靠性更强,且从工艺发展的角度而言更加合理,较为可信。通过对各方面史料进行分析,隋代没有夹缬实物出土的原因在于:

(1)隋代时间跨度较短,只有38年,从史料的角度而言38年是一个极短暂的历史片段。

(2)隋代政治环境动荡,38年间没有战争的年份只有6年,政治的动荡影响了夹缬的传播。

(3)隋代经济繁荣短暂,而夹缬这种高级织物装饰工艺需要耗费大量社会财富,凋敝的经济环境对其生产和传播极为不利。

(4)隋代贵族墓葬较为节俭,文帝提倡薄葬,炀帝时期社会动荡进而亡国,传统的从贵族墓葬中出土高档纺织品的可能性较之其他朝代更低。

(5)隋代大部分时间与西域隔绝,对西域影响力的丧失导致夹缬传播到西域的机会较少,从西域干旱地区墓葬及丝路出土夹缬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因此,历史仅有38年又动荡不安的隋代,因以上各种原因导致无夹缬实物出土实属正常,夹缬隋代起源说虽然存在没有实物验证的缺陷,但仍具备相当的可能性和合理性,是较有说服力的观点。

[1] 卫艺林,梅 蓉.夹缬工艺的起源新考[J].纺织科技进展,2017,(10):9-12.

[2] 马 缟.中华古今注·卷中·衬裙[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3] 刘咏清.略论染缬[J].丝绸,2005,(12):58-59.

[4] 赵承泽.中国科学技术史·纺织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5] 官德祥.隋文帝与开皇十四年旱灾[J].中国农史,2016,(1):69-84.

[6] 芦 苇.潞绸技术工艺与社会文化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2.

[7] 苏 佳.轻纨叠绮烂生光:记福州南宋黄昇墓出土丝织品[J].艺苑,2015,(6):89-91.

[8] 刘思哲.隋炀帝墓发现的十三环蹀躞金玉带及相关问题研究[J].考古与文物,2015,(5):69-73.

[9] 李宗俊.唐代河西通西域诸道及相关史事再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25(1):128-139.

[10]李 红.隋唐河东柳氏及其源流[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4):84-87.

猜你喜欢
隋书柳氏吐谷浑
鲜为人知的古代丝路 青藏高原丝绸之路
折一枝青柳,寄一场别离
英藏敦煌藏文IOL Tib J 897号吐谷浑纳粮文书研究
折一枝青柳,寄一场别离
柳氏家 因韩剧走红的铁板炒鸡
吐谷浑史研究综述
裴矩《西域图记》研究拾零
杨坚的儒学阅读及其对“大一统”思想的发展
跪出来的情趣
浅论吐谷浑时期的吐谷浑与羌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