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宣传部供稿
提起谭纯慧的名字在锦州市可谓家喻户晓。他的身高只有96厘米,为全国首例“瓷娃娃”病患者。他不能行走,也没上过学,但在52载春秋里却靠自立自强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生奇迹——活下来、自学文化、拿到大专学历;写作,成为世界级网站的总监,还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2001年9月,谭纯慧的自强事迹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2002年,被授予“锦州市残疾人自强标兵”,200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50多次被央视及国内各大电视台和门户网站宣传报道。先后荣获:2008年全国首届互联网“感动中国”人物、2014年度“锦州好人”、2017年度“辽宁好人”、第二届“辽宁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楷模,锦州市“最佳志愿者”“自强模范”等光荣称号。
2011年9月27日,谭纯慧发起成立东北第一家旨在关注罕见病患者、民间公益草根组织——锦州市瓷娃娃爱心协会,2013年获得国家正式注册,成为公益性民间社团。
谭纯慧患有先天性成骨发育不全症。15岁前他的每一天都是在无尽的痛苦中度过的,身上的石膏与绷带总是不断,有时连咳嗽一声骨骼都有被震断的危险。
由于身体的缘故,谭纯慧显然无法走进校门像其他孩子那样读书,于是他就利用自己那过耳不忘的惊人记忆力将广播中易记的内容印在脑子里,等拿到报纸后再“对号入座”。同时父亲还教会他用汉语拼音查字典的方法。天长日久,到了10岁以后谭纯慧竟然能读懂长篇小说。
9岁以后谭纯慧开始潜心于练习写作,同时攻读日文。19岁时承担了为一所高校的科研项目翻译日文资料的任务,他经过三个多月的苦战完成了十几万字的翻译任务,后来该项目获得了省级科技成果奖,他也受到了项目组专家的高度评价。
1984年,他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函授班破格录取,1986年,在近300名学员中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外国文学函授毕业证书。在各类媒体上发表散文、杂文等上万篇,数百万字,其中得到省市级奖励的作品就有近百篇。
谭纯慧时刻以自己的言行积极参予社区楼院的文明建设,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职责。他充分利用自身经常接触电台、报刊和互联网的条件,建起了为小区居民服务的QQ群宣传国内外的时事新闻;另一方面则把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及时发布出去,提醒居民做好准备。
谭纯慧长期关注城市的软硬环境建设问题,早在2001年时他撰写的《关于如何强化政府管理职能提高市民素质之初探》《夯实“文化强市”基础 多形式繁荣社区文化》两篇论文就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与肯定。
多年来,谭纯慧克服身体不便和生活上的巨大压力长期坚持做公益,并发起成立了瓷娃娃爱心协会。协会成立以来,实施的壹基金“罕见病家庭职业技能培训”项目使得40个贫困家庭学会了手工编织的技能,“罕见病儿童家庭助学项目”获得东北三省项目金奖,“金翅膀”项目不仅帮助许多罕见病残疾人走进生活走向社会,还将多名佼佼者推上了央视等国家级媒体,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学习他们的坚强精神,让残疾人获得存在感,共帮助各类贫困家庭和个人达100多个。
在四川雅安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后,他为灾区募集到救灾款和药品价值2万元,并在公益团队的协助下分发到灾民手中。六年多来,谭纯慧共募集款物近70多万元以“点对点”的方式救助了20多名危重病残人,将4人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使7名重残人具备了一定的生活和学习能力,服务的足迹也从市内到边远贫困山区,从南至云南北至黑龙江。
2017年“七一”前夕,瓷娃娃协会成立了独立的党支部,谭纯慧作为一名党员自觉发挥先锋带头作用,协会党支部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精准扶贫”的号召,与市委组织部扶贫工作队驻村书记取得联系,先后对义县的两户身患残疾的“建档立卡”户实施救助,其中为脑瘫患者蔡莹莹家庭捐赠的4只种羊当年就产下了6只羊羔,达到脱贫标准。2018年3月,在雷锋纪念日之际瓷娃娃协会积极响应省市组织的“跟着郭明义学雷锋”的号召,为义县的一位“精准扶贫户”捐赠了价值6000元的种牛。
2018年春天,当地有一位“辽宁好人”称号的获得者因为早产导致双胞胎女儿生命受到威胁,需要不断地进行抢救,但是家里已经拿不出钱来治疗,孩子危在旦夕。谭纯慧获悉这一情况后立即发出了“好人帮好人”的倡议书,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一笔笔爱心款终于使孩子脱离了危险。此事发生后引起了地方党委的高度重视,并迅速出台了相应文件对先进人物遇到重大困难时给予特殊保障的政策。
从得到帮助,收获爱心,到帮助病友,传递爱心,从帮助罕见病病友到帮助先心病患者、资助贫困学生,家喻户晓的谭纯慧和锦州瓷娃娃爱心协会,用爱心、善举,温暖着这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