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畴精神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

2018-04-02 02:03中共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委政研室副主任
社会主义论坛 2018年11期
关键词:西畴干部群众广大党员

中共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委政研室副主任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承载着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20多年的奋斗实践中,西畴人民以惊天动地的气概和勇气,创造了令人感佩的“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为扶贫先扶志、激发内生动力、发挥主体作用和担当精神,提供了生动实践范式。

西畴精神的形成过程

云南省西畴县是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石漠化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山大石头多、人多耕地少、水土流失严重,曾被澳大利亚地质专家断言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闭塞的交通状况,使西畴人民祖祖辈辈过着“石旮旯里刨饭吃、半年饥荒半年粮”的贫困日子。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西畴县处在温饱线以下的贫困人口仍占总人口的80%以上,吃饭难、住房难、饮水难、用电难、出行难、增收难、就医难、上学难问题普遍存在。

为了改变贫穷落后面貌,20世纪90年代初期,西畴人民没有怨天尤人、悲观失望、埋怨气馁、坐等受穷,而是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坚毅勇气,以“石漠压顶不弯腰、贫困面前不低头”的顽强精神,以“誓把劣势变优势、誓把差距当潜力”的执着信念,众志成城向大山进发、与石漠抗争、向贫困宣战,搬开石旮旯要土地、凿开顽石修公路、掀开石窝窝建小水窖、因地制宜植树造林……创造了“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唤起了群众自力更生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奏响了一曲曲解决温饱问题的奋斗凯歌,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铸就了一条又一条经验,先后被《人民日报》、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和《农民日报》《云南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西畴精神迅速传播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成为脱贫攻坚的一种价值追求和特色标识,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感染力。

西畴精神的时代内涵

西畴精神有其历史性,更具有现实性;有其时代性,更具有创新性;有其地域性,更具有全域性。其中蕴含的精神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已经沉淀出长久深厚丰富的多维度内涵。

西畴精神的时代内涵是“穷则思变、难而不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自立、勤劳实干,乐观向上、开拓奋进”。“穷则思变”是其基石,展现出西畴人民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勇于突破思想贫困桎梏,敢于砸碎精神贫困枷锁,自力更生铸就伟业,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勇气。“难而不惧”是其根本,展现出西畴人民面对发展困难,并没有悲观失望、坐等受穷,而是以“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的坚韧毅力,创造了惊天动地的精神奇迹。“自力更生”是其本质,展现出西畴人民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等不靠,依靠自己力量战胜困难、摆脱贫困的奋斗精神。“艰苦奋斗”是其精髓,展现出西畴人民面对贫穷落后,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自强自立”是其灵魂,展现出西畴人民为追求幸福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品质。“勤劳苦干”是其核心,展示出西畴人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迎难而上、真抓实干,坚决摆脱贫困的精神毅力。“乐观向上”是其保证,展示出西畴人民面对困难不悲观失望,不安于现状,始终保持斗志昂扬、乐观开朗、奋斗进取的精神状态。“开拓奋进”是其动力,展现出西畴人民以不畏挫折、开拓进取精神,奋力在困境中求生存要发展、在困境中谋跨越奔小康,创造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壮举。

西畴精神的时代价值

精准扶贫既是一场改变一代人思想观念的攻坚战,也是一场产业体系再塑、生存发展条件再造的攻坚战,又是一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彻底拔掉“贫根”的攻坚战,更是一场深入推进农村变革的攻坚战。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畴精神,从最初的炸石造地要粮食解决温饱,延续到后来修公路、治石漠、兴水利、护生态、育产业、树新风、建新村等系列奋斗实践,铸就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丰碑,生动诠释了“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奋进哲理,在新时代仍然具有强烈的精神价值和现实意义。西畴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精神的生动缩影,是党中央倡导的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精神的生动体现,是贯彻云南省委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的生动写照,是“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生动诠释。

旗帜鲜明讲政治。爱党爱国爱乡、忠诚担当奉献是西畴精神的特质。西畴县之所以在最为困难的时期,艰苦卓绝创造出令人敬佩的西畴精神,靠的是党的坚强领导,靠的是政治引领带来的行动力量。西畴人民肯干、实干,更能创新干、瞄准一流干,“不干则已、干就干好”的优秀品质已经融入到西畴人民血脉中,面对困难不埋怨、不悲观、不懈怠、不等待,始终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基因植根于灵魂深处。20多年来,西畴人民用自身的模范行动,生动诠释了文山各族儿女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大局意识,守土有责、强边固边的忠诚奉献以及永远心向党、听党话、跟党走的崇高品质。

不忘初心敢担当。西畴精神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为民情怀,充分彰显了党员干部率先垂范的责任担当精神,充分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担当与情怀、风骨与操守,凝聚了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的强大向心力和感召力。比如亲自到田间帮农民犁地插秧的原县委书记郑清宽和王发龙、退休后仍奔忙在公路建设第一线的原县长刘华荣、带领群众炸石造地的原县政协副主席王廷位、身患乳腺癌仍带领村民修路致富的村小组长谢成芳等一批党员干部,他们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率先垂范苦干实干,营造了“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的实干氛围。各级干部以想在前、干在前、冲在前的实际行动诠释执政为民理念,汇集民智,凝聚民心,聚合民力,带领人民群众克服困难、走出困境,蓄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作为,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奋斗中,广大党员干部要破除“等靠要”思想,敢于担责担难担险,不负重任、不辱使命。

群众主体铸伟业。人民群众是决战脱贫攻坚的力量之源和主体。西畴精神的产生源自于西畴人民自强不息的生动实践和创新探索,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人民群众的创造和实践是西畴精神的动力源泉,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由群众实践的具体表现,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带领人民群众苦干实干的真实写照,是党员先锋模范与群众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智慧结晶。最为难能可贵的是,西畴人民从内心深处打破“等靠要”依赖思想,变上级“要我脱贫”转为“我要脱贫”,群众从扶贫的对象变成攻坚的主体,把“等”的时间用来苦干实干加油干,把“靠”的惰性变成向贫困宣战,把“要”的精力拿来攻克贫困堡垒。

自强不息务实干。西畴精神体现出“敢为天下先、勇于战贫困”的坚韧毅力。如何突破恶劣自然环境的制约,如何在石头缝里求生存、要发展,是西畴人民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为彻底解决温饱问题,西畴干部群众宁愿苦干不愿苦熬,风餐露宿日夜奋战,用热血和汗水铸就“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精神丰碑。对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来说,西畴精神给出了方法、给出了状态、给出答案,宣示响亮、行动感人。当前,面对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西畴精神更加显示出重要的示范意义。如期脱贫、稳定脱贫、高质量脱贫,必须激发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迫切需要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弘扬西畴精神。

开拓进取闯新路。西畴精神是一个探索求变、开拓进取、推动发展的动力,是推动西畴人民在脱贫攻坚战中闯关夺隘、战胜困难的不竭动力,是提高贫困人口的生存、生产、发展能力的宝贵财富,是用群众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伟大创举。面对生存空间十分有限的困境,西畴人民以比石头更坚硬的铮铮铁骨志气、比大山更强的坚定信念伟力,创造了从炸石造地转向石漠岩石综合整治,探索形成“六子登科”石漠化治理模式;从以小水窖建设为主转向“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探索形成石漠化地区“五法治水”模式;从修路保通转向路面提档升级,探索形成“四轮驱动”农村公路硬化建设模式;从单一温饱村小康村转向美丽乡村建设,探索形成“三宜”新村建设模式;从夯实基础党建转向创新规范党建,探索形成“十有十能”村(社区)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模式;从重点打击犯罪分子转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探索形成加强社会道德教化为重点的“民风纯、治安好、发案少、人心安”的社会治理实践模式;从整治环境脏乱差转向推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建设,探索形成“五分钱工程”撬动乡村环境治理模式……这些都凝聚着西畴人民“改才有出路、闯才有活路、干才有生路”的改革创新动因,展现山变绿、水变清、村变美、产业兴、社会稳,到处呈现出勃勃生机和美好前景。

西畴精神的激励作用

大力弘扬西畴精神,有利于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担当作为的精神根基;有利于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振艰苦奋斗、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的精气神;有利于坚定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必胜信心;有利于凝聚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为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激励斗志、鼓舞士气,以钉钉子精神激励苦干实干加油干;有利于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凝聚起决胜全面小康的磅礴精神伟力。

大力弘扬西畴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凝聚到打赢脱贫攻坚战上来。西畴精神鲜明的品格是信念坚定、自强不息、拼搏奋斗,“立下愚公移山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面对挫折和困难,毫不动摇、矢志不渝“誓把顽石重安排”的英雄气概,最终成就了在石缝中求生存、要发展、谋跨越的伟大壮举。当前,决战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必须把扶贫同扶志和扶智紧密结合起来,聚焦“精神贫困”这一难点痛点盲点,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增强对新时代西畴精神的思想认同、理性认同、情感认同,凝聚同心圆梦的共识、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增强拼搏进取的动力。

大力弘扬西畴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凝聚到推动绿色发展上来。西畴县委、县政府为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让全县各族人民从生态保护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积极巩固提升享誉全国的山顶戴帽子(恢复植被)、山腰系带子(退耕还林)、山脚搭台子(炸石造地)、平地铺毯子(建高产田)、入户建池子(筑蓄水池)、村庄移位子(整村搬迁)的“六子登科”石漠化治理模式。以“敢治石窝成桑田、敢劈天堑变坦途、敢叫穷乡换新颜、敢将差距当潜力、敢把精神作资源、敢让石漠变绿洲”的坚毅勇气,勇敢向“生态癌症”宣战。大力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修建沼气池等工程,到2017年末,森林覆盖率达到53.3%,比1990年增加30个百分点,使西畴从“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变成了生态绿洲、宜居家园。

大力弘扬西畴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凝聚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来。西畴精神的突出特征是“敢”字为先、“闯”字支撑、“干”字当头、“实”字托底,敢于走前人没有走的路,敢于干前人没有干的事,敢于与时俱进谋事创业。立足于新时代,党中央确定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线图、时间表和施工图,必须紧紧围绕这一发展目标和阶段任务聚焦聚力聚效,用西畴精神教育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力以赴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大力弘扬西畴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凝聚到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过硬上来。西畴精神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坚持把党的组织领导转化为组织优势和组织力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树起了可学可比可鉴的典型示范。西畴精神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鲜活教材,用西畴精神生动事例来阐释党的政治建设、党的组织建设、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极端重要性,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扛稳抓牢做实主体责任,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不折不扣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各项任务和要求,以高质量党建来保证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西畴干部群众广大党员
西畴,在时代的大浪中扬帆起航
披荆斩棘斗顽石
西畴之秋(外一首)
“西畴精神”——写在石漠上的壮美史诗
七〇五所广大党员积极为疫情防控捐款
坚持领导带头 强化监督检查 以优良的作风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坚持领导带头 强化监督检查 以优良的作风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解决基层理论武装“入心”的几个难题
向广大党员拓展 向经常性教育延伸 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我省干部群众坚决拥护全国两会各项决议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