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畴精神蕴含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2018-04-02 02:03本刊主编
社会主义论坛 2018年11期
关键词:西畴群众精神

本刊主编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一个奋发图强的民族,必定高扬伟大思想的旗帜;一个放飞梦想的群体,离不开强大精神的支撑。西畴精神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伴随改革开放浩荡东风、奋进鼓点、铿锵步履,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始至终激励鼓舞西畴人民的“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四句话,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土得如泥,实得接地。仔细琢磨和研究,它蕴含“向往美好、追求梦想,问题导向、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统筹发展,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干部担当、群众首创”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西畴精神蕴含向往美好、追求梦想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同时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充满矛盾的物质运动过程。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一直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发展,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论断。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种追求美好的精神,将人民群众的幸福憧憬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熔铸在一起,将改革开放的价值取向和人民的主体地位凝聚在一起,不仅追求生产生活生态的美、共建共享共富的美,而且追求理想理论理念的美、制度体制机制的美。弘扬这种为美好逐梦的精神,我们就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西畴精神的产生、丰富和发展,是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追求和为之努力奋斗的历程。20多年以来,西畴人民改天换地的足迹,闪烁着向往美好、追求梦想的星光。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现象被称为“地球癌症”,澳大利亚一位专家在西畴考察,得出的结论是西畴基本失去了人类生存条件。这位专家说的话给西畴人民敲响了警钟,如果西畴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就会完全失去生存条件。1990年,西畴的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87.4%,农民人均有粮224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91元,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总面积1506平方公里,99%是山区,其中裸露和半裸露的喀斯特地貌面积占75.4%,人均耕地只有0.78亩。当时的西畴,农村群众缺粮、缺水、缺衣、缺房的情况较为普遍。面对生态脆弱、土地贫瘠、“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恶劣环境,西畴人民没有悲观、埋怨、放弃,没有丧失信心,而是不等不靠,激发内生动力,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实际行动改变贫穷落后的生产生活环境。县(乡、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调动群众积极性,激发群众创造性,引导群众主动性,动员群众“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把群众追求梦想的激情点燃,从心中迸发出“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热情。在这种精神鼓舞下,西畴人民胸怀梦想、眼盯目标、肩挑重担、手拿钢钎、脚踩乱石,克服种种困难,走上了改变生态、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摆脱贫困的良性发展道路。

西畴精神蕴含问题导向、实事求是的思想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具体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而实事求是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一般原则的具体化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毛泽东同志曾对实事求是作过非常全面的具体阐释。邓小平同志说:“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创新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中国共产党人彻底的革命性突出表现为敢于和善于实事求是地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西畴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斗精神的缩影,产生于西畴人民为苦求温饱,解决吃饭难题所进行的改造恶劣生存环境的劳动实践。曾经先后担任西畴县长、县委书记的郑清宽回忆说:如何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首先就要看这片天、这片地到底是什么样,思想才能解放、行动才有方向。在当代理县长的时候,遇到董马乡几户群众来反映问题,说外面有好在的地方,要搬出去,随后他们便把家里的猪牛卖了,装着点钱就搬出去。搬出去的人没有承包地,又不能开荒,没有多久又被迫搬回来。人搬出去以后家就是一个空壳,回来后要吃饭没有粮、要耕地没有牛,怎么办?作为代理县长,怎么也要想办法帮他们把生活安定下来。经与民政局研究,调剂了一些物资和救助金暂时解决他们的吃饭和耕牛问题。通过这件事情,郑清宽就更加睡不好觉了。考虑村民出去打工吧,没有去处,沿海地区虽然办了很多企业,但是没有信息,哪里要招聘工人也不知道。当时文山整个州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很少,贫困群众打工无门,搬家无路。

“苦熬不如苦干,干才有希望!”面对石漠化吞噬和生存环境恶化,西畴的干部群众只有自身想办法解决问题。全县人民以如磐的意志,奋起向石山挑战、向贫困宣战,挺起脊梁托起精神高地,点燃希望之光,直面问题汇聚人民心声,聚焦发展所需和民生所向,定向发力和靶向治疗。一是炸石造地。乡村干部深入农村,倾心尽力抓好试点,县委、县政府加强指导尽全力做好服务工作,人民群众苦干实干巧干,动员亲戚朋友参与干,历时105天,建成360多亩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台地。之后,逐步向全县推开。二是逢山开路。西畴群众多半居住在大山深处,饱受交通出行难困扰。为解决出行难题,村村寨寨主动集资投工投劳开挖道路,掀起大建农村公路的热潮。三是封山造林。20世纪90年代初,西畴县森林覆盖率仅为25%左右,生活在这里的群众“看山愁、想水愁”。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村寨都把保护植被、植树造林写进了村规民约,组织群众上山栽树、修建沼气池解决生活燃料问题。四是发展产业。各乡镇因地制宜建立烤烟、木本油料、生态畜禽、特色水产等六大农业产业基地。全县种植烤烟13.85万亩、核桃15万亩、八角8万亩、水果2.5万亩,一年出栏生猪50余万头,家禽存栏量达160多万只。

西畴精神蕴含尊重规律、统筹发展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还表现为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实践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客观、全面、系统认识把握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领导全党、全国人民战胜重重困难,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系统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

我们党最大的优势是不断深化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统筹协调集中力量办大事,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主导、引导、指导好当地建设具体工作。20多年来,西畴人民坚持在实践基础上大胆探索,寻找县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建和谐的力量和资源。2013年以来,重点实施了“生态建设、水利设施、土地整治、道路建设、村庄建设、产业发展、扶贫开发、机制建设”八大工程,走出一条适合边疆民族、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统筹发展路子。西畴人民在奋进中喜报频传,荣获全国绿化先进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县、全省农村等外公路建设先进县等称号。

在探索发现规律,统筹推进各项建设的过程中,西畴县把解决眼前困难、问题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一是从炸石造地转向综合整治。推广“六子登科”(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石漠化综合治理方法。二是从小水窖建设转向“ 五 小 水利 ”工 程 建设 。 探 索“ 引 ”“ 蓄 ”“ 管”“ 活 ”“ 用”“ 五法治水”。三是从修路保通转向路面提档升级,群众主动、精神鼓动、干部带动、党政推动“四轮驱动”硬化乡村公路,硬化乡村公路2100多公里,通村小组路面硬化率达97%。四是从单一温饱村、小康村转向美丽乡村。实施宜居、宜游、宜业乡村建设。开展950个村的村容村貌整治,建成美丽乡村682个。五是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农业转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积极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加快兴街工业园区建设,推动香坪山、岔河溶洞群、汤谷等乡村旅游开发。六是基层党建从夯实基础转向创新规范科学化。进行“十有十能”村(社区)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探索“119”党风廉政派单履责制。七是社会治理从部门转向共建共创联动参与。形成了社会综合治理的“西畴现象”,村小组发案率仅为1.5%。八是文化、社会民生事业齐头并进。“太阳故乡”“西畴人”文化、“狮子山”崖画、“童谣之乡”等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保护。教育园区投入使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拿出县城最好的地块639亩,投入7亿多元,建成可容纳8000名学生并预留发展空间的县一中校区。县乡医疗卫生设施彻底改变改善,群众看病就医不再难不再贵。九是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最大的亮点。西畴人民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有着深刻的感悟和共鸣,提前实现了“30年绿化西畴大地”的目标,人居环境彻底改变为宜居家园。

西畴精神蕴含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人们处事,也应像天一样,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奋发向上;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人们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西畴是古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当地人具有太阳和鸟崇拜传统,有“找太阳”“百鸟衣”等神话传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扛起前人难以肩负的历史重任,探索开辟前人从未走过的崭新道路,一路披荆斩棘、风雨兼程、破障前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伟大的事业,往往越是充满艰难险阻,越是需要开拓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发表的新年贺词中,号召全党、全国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在2018年新年贺词和春节团拜会讲话中强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西畴精神植根于历史与文化的丰厚沃土,是传承与创新相统一的结晶,是西畴人民为实现美好梦想的精神支撑,是凝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精神纽带。在这片精神高地上,西畴人民用行动展现了自强不息、不甘落后、建好家园的豪情壮志。面对客观存在的恶劣自然地理条件,西畴人民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坐等观望,而是变苦熬为苦干,变被动干为主动干,勇于向石漠化抗争,向贫困宣战,决不向“地球癌症”低头,决不被贫困落后压倒。这样的志气和韧劲,传承着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张扬着红土高原的宽厚情怀,诠释着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西畴人民在思想认识上从被动“苦熬”到主动“苦干”转变,迸发出“把命豁出去”的一股豪气、正气、勇气,实现了从安贫守命到穷则思变的深刻觉醒。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这道理那道理,干才是硬道理。”西畴精神实质是一个“干”字。兴街镇三光片区人用铁锤钢钎啃下了最严重石漠化的“硬骨头”;刘家塘人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勇气,在石山深处凿出一条4公里的人工隧道;肖家塘人以“踏石开路”的闯劲,演绎了现代“愚公”的动人故事;蚌谷乡幺石谷垒砌的石埂像“长城”;江龙村率先探索出“六子登科”生态治理模式;海子坝村共产党员谢成芬带着癌症病魔带领村民改造晴通雨阻的进村道路。20多年来,全县治理石漠化140.2平方公里;开挖进村道路3000多公里,乡村公路在省平均公路密度的3倍以上;建成“三保”台地10多万亩,人均增加耕地0.4亩以上;建成“五小水利”工程4.3万余件,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0.9万亩;解决了13.4万人和3.8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建成沼气池4.36万口,森林覆盖率达53.3%。最让人震撼的数字,莫过于搬石造地垒造的石埂,加起来长达5万多公里,连起来可绕地球一周以上。

西畴精神蕴含干部担当、群众首创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毛泽东同志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1955年6月30日,中共西畴县委以“一个混乱的合作社整顿好了”为题的简报上报到中共云南省委,登载在云南《农村工作通讯》第111期。此后,毛泽东同志在百忙之中看到这份材料,并作出308字的长篇批示,中心内容是:之所以混乱,就是缺乏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一加上去,任何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同时,他始终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干部的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把对党的领导干部的要求凝练为“忠诚干净担当”六个字。西畴精神正是源于“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历届西畴县委、县政府和乡村干部一届接着一届干,换人不换思路,在巩固成果的同时不断拓展、丰富和创新。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与基层群众想在一起、苦在一起、干在一起,身体力行“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激发了各族群众源源不竭的内生动力和创造精神。

20多年来,全县人民持之以恒、艰苦奋斗、历尽艰辛。在西畴精神的延续中,群众不断创新创造,党组织和干部不断总结引导,成功探索和实践了“六子登科”治理石漠化模式。同时,以“五龙治水”破解饮水难题,以“四轮驱动”破解出行难题,以“三宜”乡村建设破解居住难题。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制定了“五统一分”机制,即: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物资管理、统一施工管理,分步建造。由于加强管理,全县炸石造地和修路使用了上千吨炸药,没有出现重大伤亡事故。

20多年的奋斗拼搏,对于西畴人民来说没有什么“不可能”“干不了”的事。西畴人民在艰难困苦中奋起,用比岩石坚硬的意志和力量,创造了“敢叫石漠变绿洲”的奇迹,即将向沉重的贫困历史告别。在艰难的奋斗历程中,涌现出以原县长刘华荣,原县委书记王发龙、郑清宽,原县政协副主席王廷位,基层干部群众刘登荣、赵文和、陆会芳、李华明、谢成芬、刘超仁、刘丕荣、牟秀才、李光祥、张仁贵、侯寿高、程敦儒、张童林、郑安礼、姚仕斌、邓招财、姚光金、姚成云、张行武、伍光发等为代表的先进模范群体。

筚路蓝缕,玉汝于成。西畴精神,是镌刻在石漠上的一部壮美史诗。鲜红的太阳每天升起,辉映着这片生机勃勃的喀斯特绿洲;西畴人民苦干实干巧干开辟出来的希望之路,向着新时代更加幸福美好的梦想延伸……

猜你喜欢
西畴群众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西畴,在时代的大浪中扬帆起航
披荆斩棘斗顽石
西畴之秋(外一首)
多让群众咧嘴笑
“西畴精神”——写在石漠上的壮美史诗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