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勇
DFQ灌区内共有22个乡(镇),人口总数63.85万人。灌区为跨流域引水,灌溉网络组成有中小型水库、泵站等,规划有效灌溉面积为116.21万亩。该渡槽是灌区总干渠的重要组成,始建于1970年,全长1005.3 m,槽身坡降1/491,设计流量范围在15~18 m3/s。渡槽断面形式为矩形,净宽4.1 m,净高1.70 m,结构形式为简支梁。支承结构有单肢排架、双肢排架和槽墩三种型式。渡槽部分分为槽、桥双层联合建筑形式。槽身每节长度16.72 m,全长共分61节槽身,矩形断面,槽身底宽4.1 m,槽身侧墙高1.7 m。
经现场勘察,渡槽槽身侧墙、底板混凝土大面积剥蚀,砼老化严重,呈灰白、灰黑色,局部蜂窝麻面、破损;槽身迎水面硅抹面和拉梁有露筋、胀裂现象;槽身底板横梁露筋锈蚀裂缝严重(裂缝宽度0.5~2 mm,裂缝长度0.5~2 m);槽身两侧有多条裂缝分布,槽身底板背水面横梁混凝土多处露筋,拼装接缝处渗水严重。经检测:槽身混凝土强度范围在9.5~19.4MPa,碳化平均深度25.2mm。
未经加固的排架混凝土碳化严重,帽梁底面有露筋裸石、麻面、混凝土剥落等病害,可见多条贯通裂缝,多处可见钢筋锈蚀胀裂缝。槽墩排架立柱混凝土强度范围在14.7~20.5 MPa。碳化平均深度为23.7 mm。
经检测得出以下结论:①槽身和排架混凝土钢筋锈蚀电位平均值均大于-220 mv,说明槽身混凝土中的钢筋已经处于全面锈蚀状态,部分区域有锈断危险[2];②渡槽在现状供水工况下处于不安全运行状况;③槽身底板横向、侧墙纵向配筋,斜截面抗剪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需拆除重建;④排架柱作为主要承压构件,砼强度最小值仅为14.7 MPa,其承载力和柱顶接触面(支座)砼抗压强度均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
经调研,原渡槽已经没有维修加固价值,设计渡槽重建方案为“20跨×40 m预应力槽身+进出口15 m简支结构”。
该方案设计渡槽平面布置上呈“L”型,进出口呈直线,设置转弯连接段。渡槽总长1003.42 m,其中进口明渠段58.11m,进口渐变段20 m,进口连接段30 m,渡槽段长800.0 m,出口转弯段长70.31 m,出口渐变段长15.0 m。
槽身为单孔空箱简支结构,顶部设通气孔,每40m一跨,采用钢筋混凝土整体浇筑,每节槽身设19束钢绞线,两端各预留0.6m待张拉完成后进行二期浇筑,可利用造槽机机械化施工。
结合地形特征和考虑施工方便,设计1-3#、23-24#槽墩排架高度小于15 m,采用单肢排;对4~22#墩槽墩高度小于35 m的采用双肢排架。其中35 m以上采用空心墩,空心墩最大高度控制为45 m,高度大于45 m的采用空心墩与实心墩相结合的结构形式。其中排架柱、基础、实心墩及墩帽采用C30混凝土,空心墩采用C40混凝土。
根据各槽墩处的地质条件和其本身高度,设计1-6#、12-13#、22-23# 槽墩采用明挖扩大基础,7-11#,14~21# 槽墩需开挖深10 m左右,也采用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桩径1200mm,间距4.3m,垂直水流方向布置三排,间距3.7 m,桩深入微风化层以下3 m。
该方案结构设计简单,技术成熟,风险系数和施工难度系数小,总工期为32个月,预计投资额为7354.3万元。
渡槽水力计算直接决定了其输水能力和建造成本[1],采用明渠均匀流公式,具体见式(1),计算结果见表1[2]。
表1 渡槽水力计算结果
式中:Q为设计流量,m3/s;A为槽身过水断面面积,m2;R为水力半径,m;i为槽身纵坡;n为糙率系数。
根据水力学计算和灌溉需求,设计槽底纵坡i=1/600,槽内净宽B=3.1 m,槽内净高H=2.6 m,槽身和底板厚度均设计30 cm,其断面尺寸如下图1所示[3]。
图1 槽身断面尺寸(单位:cm)
为分析槽身受力情况,沿槽身纵向取1.0 m长的脱离体,简化为平面问题横向计算[4]。假设脱离体侧墙与底板交结为固结,槽身与墩柱可视为铰接。槽身近似为均质的箱涵结构,底板受力最大为Mkx,按不利断面进行配筋,按式(2)进行计算。
经计算:底板最大弯弯距值为28.21 kN·m(跨中)和24.59 kN·m(端部)。设计浇筑混凝土型号为C50,fc=23.1MPa,钢筋标准为Ⅱ级 Φ16@100,fy=310N/mm2。
对于墩帽及墩柱,最不利工况为“满槽+横向风荷载”[5],沿横向槽身方向设置双肢排架(见图2),则垂直集中荷载Q=4698 kN(满槽),水平集中荷载P=115.5 kN。
图2 双肢排架受力结构
计算得最大弯矩发生在柱底处,为1249.06 kN·m;最大轴力位于背风侧柱,为6554.72 kN;剪力位于拉杆处,为266.66 kN;最大位移位于立柱顶部,为0.004 m。其配筋按Mmax=1249.06 kN·m考虑,其求受拉、受压钢筋为As=19712 mm2,满足最小配筋率0.6%要求[6]。
为检测新建渡槽的稳定性,在槽底选取20个点测量其相对于输水水位的竖向位移变化。表2是其中5个点的竖向位移水位关系表。有表中数据可知:测点中最大位移值为-4.391 mm,远小于相关规范规定限值L/500。因此新建渡槽的稳定性完全满足使用要求。
表2 测点竖向位移水位关系表
新建渡槽采用“20跨×40 m预应力槽身+进出口15 m简支结构”建造方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性和实用性,对槽身及支承结构的形式和最小配筋设计,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投资。
[1]夏富洲,王长德,曹为民,等.大流量预应力渡槽设计和施工技术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9,7(6):20-25.
[2]吴轶,莫海鸿,杨春.大型渡槽动力设计方法研究[J].计算力学学报,2006,23(06):778-782.
[3]李遇春,李锦华.关于大型渡槽结构设计的几个问题[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07):57-60.
[4]和秀芬,赵立敏,李书群.洺河渡槽大跨度三向预应力结构设计[J].水利水电技术,2006,37(05):45-47.
[5]石江琳.新疆玛纳斯河灌区跨河渡槽设计[J].陕西水利,2014(6):168-169.
[6]杨建红.山西禹门口灌区二级干渠渡槽工程修补加固技术[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7(09):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