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是很多人梦中的田园故乡,她让人们魂牵梦绕。
然而,我们面对的大多数村镇,与人们梦想中的田园诗画并不一致。例如:
村镇的环境状况堪忧。不少地方,废弃物品遍街巷,瓜皮果壳满池塘。空中飘着秸秆烟、树梢挂着塑膜袋、水里浮着泡沫板、地面拉着家禽便。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在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同时,给老百姓的身体健康也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村镇的能源利用严重依赖外部输入。商品能源消费比例增大、化石能源消耗加速,可再生能源利用形式单一、建筑用能效能低下等等,既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也给整个能源供应结构带来很大压力。
村镇的住宅千篇一律。不少农民将毕生的积累花在住房建设上,盲目“克隆”城市的住房,缺少因地制宜的设计、规划,大江南北农民都住上了同样的“砖瓦房”,少了地域特点、没了居住个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领“三农”工作,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生态宜居的是村镇建设的核心要求。
宜居村镇什么样?在每个人心目中不尽相同。但是,有一些共性的问题,亟需通过科技创新进行攻坚克难。例如:
在村镇的环境治理上,应总结、筛选、集成一批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加大成熟技术模式和成功经验的推广力度。在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因地制宜采用生态沟渠、人工湿地等生态化技术等。
在村镇能源利用上,应开发适合我国村镇特点的可再生能源利用集成模式、村镇生物质能综合利用方法和节能产品、低碳建筑围护结构体系、能量转换关键技术,整体提升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设计水平,提高建筑中的能源效率等。
在村镇住宅建设上,应按各地民俗文化的不同,设计一些民居方案供农民选择。做到了风格相对统一,又照顾个体需求,把传统和现代生活需求结合起来,也把乡愁和改善居住条件结合起来。
宜居村镇建设是一场村镇生产生活方式的革新,只有遵循村镇自身发展规律,通过不断创新,全面提升农村环境、产业、文化、管理、服务,才能将村镇打造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这是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