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宜居村镇根本出路在于创新

2018-04-02 02:47王雯慧
中国农村科技 2018年3期
关键词:村镇宜居绿色

本刊记者|王雯慧

宜居村镇,从根本上来说,必定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地方。如何让三者协调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相当长时间内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乡村面广量大、系统复杂,再加上区县与区县、乡镇与乡镇、村与村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等,要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依然存在许多挑战。建设宜居村镇,不能生搬硬套其他地区的模式,要依照各地实际情况,循序渐进。但是,其中仍然有一些共性的问题可以进行攻坚克难。宜居村镇的建设,根本出路在于创新。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有一个叫做余村的地方。

说起这个地方,许多人都不会陌生。这里是12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调研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地方。12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安吉人走出了一条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之路。

曾经,余村人毁掉绿水青山,靠卖石头成为安吉县的“富村”,但是,那时,村民也吃尽了苦头,开采石头山,建设水泥厂导致村庄粉尘蔽日、果树无果、毛竹枯萎,很多人还因此落下了病。此后,余村人在新理念的指引下,关闭了矿山、水泥厂,禁止了乱砍乱伐。

好在,矿山关了,山慢慢又泛出翠绿色;水泥厂关了,溪水渐渐恢复了清澈。如今的余村,满目苍翠,山溪奔流。

余村人从靠矿山谋生到靠青山致富的思路渐渐清晰起来。

有的百姓们做起农家乐,开始“卖风景”;有的百姓精心种植特产白茶,供不应求;有的办起了竹制品工厂,将一根毛竹“吃干榨尽”,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余村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2016年,余村经济总收入2.52亿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895元。余村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正如习近平同志当年所预言的,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这里就更是一块宝地”。

余村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宜居的乡村建设的典型,值得学习和借鉴。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7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那么,宜居的村是什么样?它应该包括哪些内容?不同的地区,资源禀赋各异,更为合理应该如何建设?这些都是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

宜居村镇建设的探索一直在路上

农业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特别是绿色发展,在新时代越来越迫切。目前有关宜居村镇建设的内涵,学界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有关其研究和实践的案例,除去狭义范围上地表植被的景观规划之外,多是关注“绿色工程”推广建设。国内的绿色村镇研究主要是从绿色建筑低能耗、可持续的能源模式研究等方面体现“绿色”的特点,以及能源的非清洁利用使得空气环境恶化。

也有专家认为,宜居村镇不单是指绿色建筑低能耗、可持续的能源模式,更主要的是指农村农业的绿色发展方式。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晓山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必须着眼于“新田园时代”背景,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创造“现代田园”。

近年来,我国从没有停止过对宜居村镇建设的探索。2006年,“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第一次作为完整的领域被列入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村镇建设领域围绕村镇动态监测、规划建设、土地利用、节能环保、防灾减灾、乡村建材、信息服务等重点内容,分批启动实施了13个支撑计划项目。

“十二五”期间,科技部颁布实施了《村镇建设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科技部联合相关部门、地方等组织单位在干旱半干旱区节水农业、农业生物制品创制与产业化、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农林生态环境保护与控制、林业资源培育与高效开发、生物质能源、绿色宜居村镇建设等方面展开布局,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生态治理取得新突破,美丽宜居村镇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创制了一批新型肥料、绿色农药、安全兽药等农业生产投入品产品,集成了一批资源高效利用、农林生态环境保护成套技术,建成了一系列标志性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基地,突破了一批环境整治、村镇规划、建筑节能、防灾减灾等关键技术,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初步建立了村镇建设标准体系,在城镇空间布局、村镇区域规划、绿色住宅建造、建筑节能抗震等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整体提升我国村镇建设科技支撑能力。

2013年年初,农业部在全国启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产业美、环境美、人文美、生活美”的美丽乡村建设。此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展美丽宜居村镇推进工作。不管是“美丽乡村”还是“美丽宜居村镇”都极大的促进了村镇面貌的改善。

2015年,经国务院同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等10部门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到2020年,全国90%以上村庄实现有效治理,建立了逐省验收制度,要求所有省区市到2020年底完成90%的治理目标,通过中央部门验收。截止到目前,已有四川、山东、江苏等8省份通过验收,农村环境改善方取得明显成效。行政村的污水处理覆盖率达到20%,垃圾处理覆盖率超过60%以上。

此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等政策的出台也对农村建设提出了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的实施也为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一大批青年人才投入到乡村建设之中。

宜居村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农村道路,用水,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不发不断加快,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乡村越来越美,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乡村,建设乡村。但由于乡村面广量大、系统复杂,再加上区县与区县、乡镇与乡镇、村与村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等,要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依然存在许多挑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王征兵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的村镇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广大乡村建设尚未摆脱自然演进的模式,村镇规划技术理论发展远远落后于村镇建设发展的速度,没有形成自己完整系统的村镇规划理论与技术管理体系。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所含的各种内容、技术管理比较混乱。

住建部村镇建设司农村垃圾治理处处长鞠宇平表示,当前我国农村面临的基本问题是农村基础设施便捷性较差。在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常在“最后一公里”断链,设施进村如何水平还比较低,三分之一的村组内道路还未实施硬化,宽带入户率不到五成。居住环境舒适性差,农村建设忽视水电暖等配套设施,不少地区还存在人畜混居的情况。部分农村地区存在较多安全隐患,相当数量农房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饮水、自建房、交通、冬季取暖等方面也存在安全隐患。现代农村普遍缺乏特色,热衷于按照城市小区模式建新村,58%村庄无规划,有规划不执行的情形很普遍,建筑呆板、丑陋、杂乱无章,道路硬化,河道整治喜欢拉直取齐。

农村生态环境较差也是制约乡村发展的一大问题。近年来,农村生态环境虽然已经得到了些许改善,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在中国传统的养殖模式中,没有重视过畜禽粪便的处理,因为农村的养殖形式基本就是一家一户,并且农村对于生活环境的重视程度不够,不仅不会处理畜禽的粪便,甚至还会出现鸡鸭鹅满大街乱跑的现象。据《中国环境年鉴2015》数据,我国畜禽养殖业化学需氧量、氨氮的年排放量分别达1049.11万吨和58.0万吨,分别占全国化学需氧量、氨氮年总排放量的45.7%和24.3%,占农业源排放量的95.2%和76.8%。2011-2015年数据显示,畜禽养殖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比例在上升,已成为部分流域水环境的主要污染来源。此外,在一些村镇人们习惯用秸秆、煤等取暖和做饭,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污染,有数据显示,北方村镇地区采暖用煤呈现较大增长趋势,农村建筑冬季建筑取暖能耗约占生活耗能的80%。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落后也是制约乡村发展的一大问题。有专家认为,造成农村污染、生态环境差等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意识的落后,科学文化素养的落后。农村文化科技建设是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下,农村科技人员及其短缺,致使绝大部分适合于农村应用的科学技术成果在农村推广不了,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仍然属于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多年来的传统教育和传统思想,使现有的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高级专门人才,即使是农村出来的人才,也不原意回农村,没有把农村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目的地,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致使农村被人类文明遗忘,而这又成为各级人才拒绝农村的现实理由,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建设宜居村镇 根本出路在创新

我国幅员辽阔,广袤的国土、各异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各地不同的文化信仰、风俗习惯。建设宜居村镇,不能生搬硬套其他地区的模式,要依照各地实际情况,循序渐进。但是,其中仍然有一些共性的问题可以进行攻坚克难。

宜居村镇,从根本上来说,必定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地方。如何让三者协调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相当长时间内需要解决的问题。

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根本出路在科技创新。”

中国农业科学院赵芝俊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过去,我们把精力和关注度都放在了产品的生产上,而忽视了农业的多功能和多价值性,也忽视了农业与自然,环境和生态是邮寄的整体,造成一方面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另一方面,资源不合理利用又造成了浪费,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依靠科技来支撑,科技是贯穿整个农业发展的要素。”

坚持绿色发展,科学合理规划。王征兵认为,建设绿色宜居村镇首先要让农村有整体的规划。“现在一些村民们房子盖的不错,但是高低错位,参差不齐。包括农村绿化也是一样,虽然近年来农村绿化有所改善,但是也不够科学。”王征兵认为,绿色村镇的规划,不但要考虑到居住性、环保性等问题,还要与当地的产业特色相结合。产业的发展能带动当地的收入水平和就业渠道,重塑村落的生机活力,需要充足的就业空间作保障。在村镇规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到与产业相结合,这样才能利于村庄更好的可持续绿色发展。

提高公共设施,改善居住环境。王征兵认为,目前我国农村的公共设施,如农村厕所改造,生活用水,农村洗澡问题等,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鞠宇平表示,城乡差距最明显、最直观的体现之一就是城乡人居环境差距,农民对于城市干净整洁、农村脏乱差的巨大反差强烈不满”。而真正宜居除了村容整洁,生活设施齐备以后,农村的文化设施也需要加强,只有文化能让农村留住人。

提倡绿色生产,依靠科技支撑。过去农村砍伐树木、过度放牧、养殖、捕捞、种植等粗放发展方式对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绿色技术创新是绿色发展的核心,应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信息化,促进农业发展。这就要求大力研发和推广绿色农业发展技术,其中包括化肥、畜禽养殖技术等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此外,农村房屋村镇建设中用到的绿色环保材料,村镇新能源开发与节能关键技术,开发适合我国北方村镇特点的可再生能源利用集成模式、村镇生物质能综合利用方法和节能产品等技术也只管重要。2017年6月由科技部牵头印发的《“十三五”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中宜居村镇建设单独成章,其中包括宜居村镇规划与评价,宜居村镇住宅建设,宜居村镇环境治理与新能源利用等方面内容。

提高文化素质、做好科学普及。抓好农村科普工作,对于加快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而实现全面小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想普及好的农业技术以及绿色生产的理念,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至关重要,只有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将好的技术推广下去。技术的使用者是农民,一项技术再好,农民不会用也没太大意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征兵教授表示。让农村成为绿色宜居的家园,农村的硬件环境很重要,科学的生产方式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在于改变农村人文环境,让农村成为绿色宜居的,留得住乡愁的人人向往的家园。

猜你喜欢
村镇宜居绿色
绿色低碳
“六乱”整治绘就宜居底色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宜居的海底城市
山西8个村镇入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流翔高钙 致富路上与你同行——记曲沃史村镇东海乡村e站长陈永庆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已达2409个
色彩手法在村镇环境综合治理中的运用与思考——以平度市下辖村镇为例
宜居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