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亚茹 陈怡昕
现在媒体上最常见的“慢综艺”当属明星旅行体验真人秀和文化类慢综艺。明星体验类真人秀虽归属于真人秀的范畴,但近年来内容由“快”向“慢”侧重。湖南卫视播出的《向往的生活》正是引领真人秀改革风潮的代表节目之一。《中餐厅》以及接档它的《亲爱的客栈》等也纷纷主打了“慢”方向。慢综艺的突出特点就是没有固定的剧本干涉,节目中的明星嘉宾没有特定的人设,在镜头剪辑和后期加工上没有过多的修饰,只是将合适的明星放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让其呈现出最真实、最自然的状态。①在这样的趋势下,不仅明星体验类真人秀有所突破,文化类慢综艺也同样获得了快速发展。文化类慢综艺完全脱离了真人秀形式,加上身后的文化背景,使之成为这股风潮中最大的赢家。
早在2013年底到2014年,文化类慢综艺《汉字英雄》《中国诗词大会》等一时间活跃起来,掀起收视热潮。而2014年《奔跑吧兄弟》的引入使竞技真人秀快速占领荧屏,开启了真人秀的狂热时代,几档文化类慢综艺受到市场的压力,慢慢走向衰败,大多数选择草草收场。
2017年初,央视推出了由董卿主持的《朗读者》,以收视与口碑齐飞的佳绩再次引领了“文化类慢综艺”的新风潮。这股风潮不仅出现在电视荧屏上,也同样席卷了近年大热的网络综艺,如《圆桌派》《十三邀2》等节目。从收视榜单来看,文化类慢综艺已经成功分到了不小的市场份额,且根据豆瓣评分来看,文化类慢综艺整体口碑不俗,相较于众多快综艺的过低评分,完全可以视“慢综艺”为一匹黑马。
从内部原因上讲,首先,文化类慢综艺和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很高的契合度,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充足的文化积淀,使其内容可以更加多样化。第二,在节目质量良莠不齐的当下荧屏上,高口碑、好制作、新鲜感强的慢综艺会让观众更愿意去尝试。第三,慢综艺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有真切感,更加容易引发受众的共鸣,观众需要的是感受生活本真的节目,并且可以将对于本真生活向往的感情寄托于节目中。②相对于依靠大量时下热门明星进行堆砌、炒作的快综艺,慢综艺制作成本相对较低,受到的局限性小,这使慢综艺得以在市场上立足。
从外部环境上看,“慢综艺”的慢生活符合“快节奏”下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快节奏的社会生活让无数人承受重压,思想文化水平的提升也让他们不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的温饱。快综艺市场达到过度饱和,据《2016腾讯娱乐白皮书》显示,综艺节目数量高达225档,整体数量比2015年增长了近20%,纷繁、雷同的节目争夺着稀缺的受众注意力,不免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③从领军性快综艺《奔跑吧兄弟》市场反响下跌中不难看出,快综艺的收视呈下降趋势已是必然。同质化导致的审美疲劳成了节目与观众之间很难调和的矛盾,快综艺不再是放松精神的良药,反而为受众带来了审美上的负担,在这种矛盾下大众对慢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文化提升的追求也就逐渐提升起来。慢综艺满足了大众的口味,填补了大众的精神需求。
近两年慢综艺发展势头强劲。在一片繁荣的表象下,这种新兴的综艺形态仍然面临着自己的尴尬处境,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慢综艺的节目类型过于单一。当下电视“慢综艺”多以阅读类和真人秀类为主,而网络慢综艺则多以访谈类节目为主,近期慢综艺数量并不算少,但都局限于这几种类型。节目类型的单一,易使观众产生厌倦心理。
(二)节目环节、形式重合度高,缺乏创新。在不同的慢综艺节目中,有不少重合的环节、形式,这种问题不仅会阻碍节目本身,也会对慢综艺整体发展产生影响。如《儿行千里》中的一封家书分享和《朗读者》中的朗读分享环节相似度就颇高,《中国故事大会》也同样主打分享环境。这种新瓶装旧酒的手段并非长久之计,长此以往必定会使观众陷入审美疲劳。
(三)缺乏真实性,“秀”的痕迹依然过重。节目的真实性是慢综艺的核心之一,但现在的节目时常出现“秀”的痕迹过重的情况,让观众不禁对故事和感情的真实性产生怀疑。慢综艺和“鸡汤味”相辅相成,“鸡汤”补心并非不可,但过度浓重的“鸡汤味”已经成为慢综艺的又一大弊病。如何把握慢综艺中的情感程度,让其“补而不腻”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四)观众结构偏单一化,受众面窄。对于慢综艺来说,另一个严峻的现状是此类节目受众的年龄层往往偏高,青少年以及幼年观众则少之又少。现实情况是大多数低龄人群更需要电视节目对其精神层面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部分观众也占据了较大的市场比例。如何通过制作方式的改变,抓住较低年龄层的受众群体、拓宽收视市场,也是慢综艺面临的又一难题。
(五)缺乏原创,同质化严重且抄袭成风,导致节目质量良莠不齐。其实,近年国产综艺跟风抄袭国外综艺的情况时有发生,而这股慢综艺风潮中也有不少综艺因与国外综艺相似度高而产生争议。《向往的生活》和《三时三餐》,《中餐厅》和《尹食堂》,节目间过高的雷同度也让国产综艺扣上了抄袭的帽子。如果说模式借鉴和版权引进是拉近我国与世界电视发展水平差距的必要手段,那么进入“慢综艺”时代的电视节目则需要尊重我国国情的客观规律,以本土化特色为抓手,打造符合国内受众欣赏水平及接受能力的节目形态。④若是一味地模仿而不寻求创造,随着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观众的厌倦感也会产生得越来越快,慢综艺的道路则越来越窄,这种行为无异于杀鸡取卵。
对于慢综艺的发展,传媒行业都期待其形成新兴的文化风潮,携中华文化形成文化出口的趋势,同时为文化软实力建设添砖加瓦。但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慢综艺的成长仍然有很大的空间,距离其稳定、长久、良性的发展更有很大一段距离。为此提出以下发展策略:
(一)打破节目类型壁垒,创造新的节目模式。首先我们需要更多新鲜的创意来打破固有的思考模式,进一步打破节目类型的壁垒,打破“阅读”“访谈”“真人秀”的限制,将“慢”文化浸入到其他类型的节目中。如《向往的生活》《亲爱的客栈》等节目融合美食、旅游、谈话等多种节目类型,让人耳目一新。央视推出的《经典咏流传》将今年大火的歌唱类节目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诗词相结合,以诗为背景进行二次创作后让经典再次回归流行。这种节目形式的创新突破完成了慢综艺的又一次升级。
(二)打破现在的环节设置,增加更多巧妙的设计。新的环节往往能带给观众更多的视觉刺激,给观众更多惊喜。新鲜的环节设置甚至可以引来观众的效仿,掀起新的风潮。在节目细节的设计上,也可以多加入一些趣味性强的小亮点来吸引观众。如因为慢综艺会出现大篇幅的无情节画面,那么在对无情节画面的补充上,后期可以多做文章。就像《亲爱的客栈》中人与动物的交流,节目的CG(Computer Graphics)效果搭配不能开口说话的动物,展现了人物交流外的互动接触,突出了节目的生动活泼。⑤
(三)增强节目真实性,控制“秀”的成分。慢综艺重在真实,可以通过设置一些环节来达到更好的现场控制,但一定要适度,适度产生美感,而过度则会引起受众强烈的不适。过多的作秀和可控制成分会降低慢综艺的真实度而动摇了该类节目立足的根基,而减少作秀的成分才能获得更多观众的信任。
(四)多种元素融合,扩大收视群体。当下活跃在荧幕上的元素并不止“慢”一种,想要步步精进,就要有选择地吸取其他流行元素的精华。如《国家宝藏》将历史文物、传统文化、演艺明星和舞台表演有机结合,不仅具有艺术效果和文化内涵,也带动了收视,使得节目影响力更为广泛。这种寓教于乐的节目形式更容易被吸收,收视群体也大大拓宽。真诚不做作、不硬煽情的综艺节目一定能改变收视人群结构,做到老少皆宜,老少皆爱。
(五)拓宽短视频市场,PGC和UGC相结合传播。当下观众的时间相对呈碎片化,比长时间电视节目更受欢迎的则是短视频,将短视频和慢综艺相结合,增加慢综艺的传播渠道,可能会产生更好的化学反应,提升慢综艺的推广度和渗透度。在短视频市场中,PGC和UGC共同存在着。PGC(Professional Generate Content)即专业产生内容,具体就是指文字编辑人员撰写的内容。而UGC(User Generate Content)即用户产生的内容,通过筛选,从用户那里得到优质的内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新浪博客的草根名博、新浪微博以及各类社区论坛等。UGC和PGC的区别,是有无专业的学识、资质,在所共享内容的领域具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工作资历。在慢综艺制作发展方面,可以将慢综艺和PGC、UGC结合起来,抓住受众碎片化的时间,以简短精炼的表现形式传达内涵,或者将长视频分为多段投放等,UGC的加入虽然不能保证专业性,但可以为慢综艺发展注入意想不到的活力与创意。
(六)延长节目制作周期,拒绝粗制滥造。节目制作过程也需要慢下来,进行更细致的打磨,挖掘更深的文化背景,适当延长节目的制作周期,以利于打造出更好的节目。市场的反应已经证明,粗制滥造的圈钱行为很难成功,经过打磨的诚意之作才能真正收获受众。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拉扎斯菲尔德通过伊里调查发现,信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经过了两个阶段,先从大众传播到达舆论领袖,再从舆论领袖传到社会公众,这一模式被称为两级传播。美国社会学家罗杰斯在此基础上把“两级”发展为“多级”,从而形成“多级传播”模式。⑥慢综艺应当更好地利用微博等“多级传播”的平台,保持良好的口碑,通过分享扩大影响力。切不可让“快”的内核披上“慢”的外衣,欺骗观众的感情,使其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电视是传媒的重要一环,是文化传播的媒介。作为传媒人应当用传媒的方式影响大众审美,提升大众素质文化修养,让文化“曲高”而不“和寡”,让这个快时代的文化“慢下来”,沉淀下来。慢综艺与快综艺对市场的占领程度总围绕着中间值上下波动,而良性的发展状态应该是让两者虽侧重不同但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慢综艺应当用令人接受度更高的方式传播文化与理念。“慢综艺”这种理念才刚刚植入节目制作,并由成形后的原生态发展到开始沉静下来理性思考、理性分析的状态,想要不断壮大,仍然需要继续深究其“慢”理念背后的内涵,沿着清晰的思路进行发散拓展,而这个过程依旧任重而道远。
注释:
①黄娟娟.“慢综艺”:以慢生活缓解快时代的文化焦虑——以湖南卫视《中餐厅》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7(21).
②黄烨.新媒体背景下慢综艺节目成功原因及发展建议[J].新媒体研究,2017(22).
③⑥姚瑶.传播学视域下的慢综艺节目“走红”现象[J].新闻传播,2017(21).
④殷俊,刘瑶.“慢综艺”:电视综艺节目的模式创新[J].新闻与写作,2017(11).
⑤李姝臻.快时代下“慢综艺”的成功要素及未来发展建议——以湖南卫视《亲爱的客栈》为例[J].视听,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