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阳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家通过资本不断扩张、对工人进行剥削和压迫、从自然界中获得效益来进行资本主义生产,其实质是获取剩余价值。这一过程中,资本家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加剧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对工人阶级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都有很大的破坏。
《资本论》中生态思想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在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分别对人、对自然、对二者的辩证关系进行了系统叙述。
第一,《资本论》中关于自然和人的本质的定义。首先是说自然的定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离不开自然的手,就像小孩子离不开引带一样”,他认为“自然”就是指与人类相关的自然,因为自然离开了人类社会也就变得毫无意义,人和自然息息相关。其次是说人的定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也就是说人不仅是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且在社会中是要进行劳动实践的,人的社会属性才是其本质属性。第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的物质变换的过程”,这说明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转换的条件,也是人与自然沟通的桥梁,这个桥梁的一边是自然,一边是劳动者,中间的桥梁是劳动。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首先阐述了劳动这一概念,劳动是人类世界最基本的关系,说明劳动既是经济学概念,又具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劳动”是进行马克思生态研究的重要理论来源。第三,关于人和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资本论》将两者的关系贯穿始终,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二者的辩证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只有人与人的关系才能够去利用和改造自然,才能够通过人的力量去能动的改造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一种发展;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的前提,如果一旦离开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
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中,人不仅要同自然发生关系,这决定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性质,还有人和人之间也要发生关系。《资本论》写道:“劳动是为了人类需要而占有自然物,是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自然条件,因此,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移,倒不如说,它是人类生活的一切形式所共有的。”这说明人在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首要做的就是占有自然物即生产资料,正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基础上说明生产资料究竟归谁占有,在这一过程中具有人与人的关系,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人和自然的关系实质上表现为资本和自然的关系,是通过资本创造出资产阶级社会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一旦形成就会对人和自然的关系具有重大影响。资本家通过对自然的占有,通过机器大生产来对自然进行开发和利用,这一行为破坏了大自然自身的净化能力和可再生能力,这一现象的发生表面上是人对自然的破坏而产生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实际上是由人和自然的关系即资本和自然的关系而产生的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这一辩证关系,我们应该改变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合理关系,使人和自然处于和谐发展的环境中,当人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自然也会对人产生积极作用;当人对自然产生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也会对人产生消极作用。
《资本论》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生态环境进行了详尽叙述,把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问题归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河流的污染。马克思对于英国伦敦的泰晤士河是这样描述的:“伦敦中450万人的粪处理方法就是投入泰晤士河。”这说明当时城市化进程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生产和生活废弃物都直接排入河流当中,大量废弃物的排放对河流产生了很大的污染和破坏。第二,植被破坏,空气污染严重。在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资本主义国家农业化、工业化程度的提高,需要对大自然进行更大范围的开采来维持自身的需求,大量植被被工人砍伐,导致的结果是森林大面积缩减。当时苏格兰的鹿林没有一棵树木,而且鹿最终也被赶走。除此之外,在当时的资本主义工业生产过程中,大量工业废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煤烟废气导致空气质量骤降,空气污染严重。恩格斯这样描述道:“伦敦的空气永远不会像乡间那样清新而充满氧气,大城市的居民患慢性病的却多得多”,说明当时的空气污染之严重。第三,工人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恶化。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大生产,资本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获取剩余价值,于是一批又一批的工人从农村来到城市。大机器生产产生的噪音震耳欲聋,设备简陋且密集分布,资产阶级为了获得更多剩余价值对工人进行残酷剥削;工人的生活环境更为简陋,只能居住在潮湿阴冷、空间狭小、肮脏不堪的简易楼房中,资本家对工人的身体状况完全不闻不问,这样的环境又恰恰是疾病的源泉。
马克思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恶化进行了思考,认为主要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制度是生产资料私有制,根本目的是赚取剩余价值,资本家为了获得剩余价值最大化而不惜通过增加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来剥削工人,还有通过对大自然大规模的开发和利用,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开采。第二,资本家只顾个人利益的阶级本质。资本家为获得更多的利润就从自然资源和工人身上入手,资本家为降低生产成本,不顾经济和生态的长远利益,只是将目光停留在当下和眼前利益,他们为了功利而大范围破坏自然环境,还不为工人的身体健康着想。从马克思的分析来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问题,一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制度变革,二是转变资本家自身的利益性质,改变资本家对自然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资本论》分析了资本主义存在的矛盾,认为共产主义的生态思想才符合人类未来社会的发展,造成资产阶级社会对立的根本原因是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的对立,而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对立的做法就是实行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第一,马克思强调了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这句话是说资本家在发展工业大生产的同时,表面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际上是通过对土地大面积的占有和掠夺而导致土地自身肥力的破坏,马克思对资本家的做法是极不赞同的,他批判和讽刺资本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大自然的不合理利用,对资本家的一系列行为进行了讽刺和抨击,他倡导人和自然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和谐生存,实现科学发展。第二,实现共产主义的终极理想即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在工业化时代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资本扩张时期的必然现象,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根本制度决定的。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体现在生态思想上就是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不是相互对立。对于这一观点,恩格斯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这体现了人本身作为自然的产物也始终依存自然而生存,因此人应该尊重自然并且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要对自然进行有计划的开发。对大自然的改造和利用会间接影响到人的发展。
《资本论》包含的生态思想,要求我们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科学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些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当代价值,对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资本论》的生态思想为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思考,指明了生态建设的改进方法和前进方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从政治制度上保证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这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
第一,加强政府的责任监督。党中央将生态思想提升到政治制度建设的层面来,就是要发挥好政治的协调和引导作用,就是要通过政治制度和法律法规来加强人们对于生态的保护意识。这一过程中,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在进行社会主义生态建设过程中需要承担重要责任,应对环保加强监督和管理,倡导清洁发展。政府还应该提高人们对生态保护的责任心,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第二,健全生态法律法规和完善生态管理体系。通过健全生态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生态政策的管理体系建设,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外在的保护罩,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健全生态法律法规。将生态问题作为当下最为重要的问题来解决,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宪法当中,确立生态的重要性,用法律规定来规范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政府应对企业发展提出相应的法律法规,严格控制企业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引导其积极保护环境,保护绿水青山。其次,严格执法。相关执法人员应该严格执法,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加强法律监督。最后,完善司法生态机制建设。对于生态环境案件,司法部门应认真处理,依法裁决,体现法治的公正性。第三,世界各国通力合作解决生态问题。马克思认识到生态问题早已不是一国的问题,而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解决,共同维护生态环境。我国是负责任的大国,这方面要发挥榜样作用,坚持与世界各国就生态环境问题交流与合作,积极参加国际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坚持互帮互助、通力合作,积极解决本国的生态问题,为世界展示“中国蓝”。
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了经济发展的目标,倡导经济发展要做到绿色发展和绿色生产,倡导在经济上要发展生态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还是以粗放型经济发展为主,粗放型经济虽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短时期的提升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是一种不明智的举措,通过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来发展经济是不可持续的。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我国建设的突出位置,为了建设美丽中国,为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应坚持发展循环经济。首先,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我国要高效利用资源,做到资源的相互利用和再利用,在经济发展中要构建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制造,最终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生产技术和效率,促进经济转型,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其次,发展循环性产业。企业生产应将污染降到最小,废气、废水、废渣等废弃物的排放要合理,对不同类型的废旧物要分类回收再利用。比如通过设立回收、利用、循环的生产系统,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努力发展清洁型生产和循环性产业。第二,大力发展创新经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强调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科学技术作为重要的生产力正引领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我国应紧追时代脚步,将科学技术同科技创新相结合,实现科学技术的创新性发展。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想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经济发展。这一过程中,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实现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提高企业对资源循环再利用的能力,提高企业对废弃物的处理系统的改造,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创新型经济。我国目前正处在大步向生态文明国家迈进的时期,更应该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创新,通过提高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增长,实现生态经济的发展,这对于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国家、向世界强国转变具有重要作用。
《资本论》包含着丰富的和谐社会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就是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内在统一的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实现生态和谐,生态和谐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我国倡导建设和谐社会,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第一,保护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生存条件不断改善才能更好促进人们自身的发展,生态环境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首先,合理开发和利用。对大自然要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减少对大自然的伤害,自然界是无私的,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大自然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它总有一天会枯竭,我们也总会面临绝望。我们更应该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做到合理利用,互惠互利,这才是最和谐、最理想的关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时要合理有度,不要过度开采、过度捕捞、过度放牧,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其次,采取措施治理污染。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生态原则,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植树造林,绿化荒山,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问题。通过加强对废气、废水、废渣的监督和控制,防止对人们居住环境的污染。通过对动植物保护区的建设,防止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切实保护动植物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人们舒适的居住环境,为老百姓提供安全的饮用水和清新自然的空气,从而营造安心舒适的生存环境。我国也要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在不断了解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大力开发新型能源绿色能源,实现创新性发展,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改善环境。第二,倡导人际关系和谐。首先,要注意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保证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我国每个地区的自身状况都不同,每个地区的环境承载力不一样,发展潜力不一样,国家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理。其次,人际关系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和条件,只有协调好各个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各个阶层在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达成基本一致,保证各个阶级在自然资源占有方面的公平公正性,实现协调发展,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保护生态环境,真正保护绿水青山,才能促进我国建设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