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晖
融媒体就是把电视台、报纸和互联网等媒介充分融合,整合各个媒介的优势,使信息实现共享,加快信息的传播和交流,使信息产品更加丰富,让用户选择更加多样化。面对新媒体时代带来的全新传播环境,不少传统媒体纷纷创新融合报道模式,统筹报道资源,推动融媒体中心和“中央厨房”建设,对原有流程进行数字化、集约化改造,加快从相“加”向相“融”转变。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时政新闻的传播方式也越来越新颖。从中央到地方的媒体在对时政新闻进行报道的过程中,都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各大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利用短视频、图解、动漫、H5、动图、动画、移动直播等丰富多彩的移动阅读方式,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全媒体融合报道对同一个新闻事件采用不同的传播媒介、多样的表达方式,已经成为当今时政新闻报道的常态。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只有在报道风格、报道方式、主题立意、用户体验、技术支撑等方面有重大突破,时政新闻在新媒体时代的创新才有可能成功。
传统媒体的时政新闻报道非常严谨,讲求深度,讲求专业性,而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在碎片化阅读习惯的影响下受众更渴望浏览轻松易懂的新闻内容。为了强化时政新闻的传播效果,严肃的时政新闻报道模式更应该进行语言风格的转变,使语言风格更具有生活气息,拉近和民众之间的距离。
例如2017年度网络热词“为某某疯狂打call”,就大量运用在报道一些利于人们生活质量提升的新闻中,表达对政策的支持和赞扬;人民网”两会全媒派”小编“面对面跟你唠”,不再坐在镜头前进行枯燥乏味的静态口播;短视频《Rap动画唱两会,带你唱响新时代!》使用起了流行的Rap元素;而浙江日报则在视频剪辑中融入了抖音元素,让视频“抖”起来。这些例子都在告诉我们,在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议题的内容方面,用一个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切口进行信息传播非常重要。
国外著名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不能再局限于文字、诉诸于视觉,而要以一种多维度、多形态的方式来传播。就数字端而言,重大时事报道要在短时间内连续推出,要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冲击力和传播性,就要更符合用户的互联网阅读习惯。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形式也非常重要。拿起手机两会“跳一跳”、手指舞点个“中国赞”,系列微视频《初心》、“军装照”h5、《王小艺的朋友圈》等,从央媒到地方,融媒体时政新闻报道百花齐放、精彩纷呈,在不断创新中求突破。形式单一的图文报道已经满足不了民众的阅读需求,各主流媒体逐渐从这种单向传播思维中抽离出来,注重将严肃的时政话题与融媒体传播形式精妙结合,借助图文、短视频、直播、H5交互等多种报道形式,让时政新闻报道从以往“讲得明白”跨越到“看得轻松”“记得深刻”。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时政报道无疑是“主业”。但是面对这样的“金矿”,很多时政记者的报道不够深入,广度也不够。融媒体的时政新闻报道,渠道很宽,新闻记者可以从中收集到新闻的很多亮点,甚至可能是信息背后观众更愿意看到的背景故事。其实,绝大部分的新媒体时政报道,主要还是在传统媒体的会议报道和领导活动报道的基础上做文章,只不过换了一种视角或者表现形式而已。
今年两会,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就推出了动画微视频《当监察法遇上孙悟空》,借讲述“猴王初问世”“官封弼马温”“大圣闹天宫”“难逃如来掌”的故事,形象地阐释了国家监察法关于监督对象、监督职责、监督手段等内容的规定,形象易懂,让人过目不忘。中国政府网推出H5作品《数看五年》,以穿越为主题,采用漫画的形式,通过一镜到底的滑动方式,流畅地叙述中国五年间的变化,将原本枯燥的政府工作报告数据变得生动形象和具有吸引力。《人民日报》的中国领导团队新阵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引爆朋友圈,使信息一目了然。可以说,拓展了视野,也就拓宽了新闻报道的领域。传统媒体的党政记者,有新媒体所没有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在现场见证到很多时政信息。新媒体的采编人员没有这样的条件出现在重要的会议或者领导活动现场。因此,只要利用好传统媒体的报道方式,传统媒体在时政报道中依然可以获得新的视野,在激烈的竞争中发挥优势。
时政新闻的内容并不是抽象的、远离人们生活的,而是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为了达到比较好的报道效果,需要和民众多沟通、多交流,善于倾听民众的声音,增强双方的互动,这样新闻内容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传播效果更佳,融媒体的优势也能得到彰显。近年来,民众与媒体的互动性在逐渐增强,大家可以通过融媒体实现有效的参政议政,对热点事件进行关注。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倾听民意,各大媒体平台都在互动上着力。央视新闻在微博平台上开启了“两会帮你问”的话题,民众通过评论和留言就可以参与到两会的讨论中来,表达对未来的期许。海外网推出的H5作品《我来北京看两会》,送给网友开往两会的“车票”,从自己的家乡出发,换装变脸,来到北京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原声讲话,选择以天安门、人民大会堂、两会现场为背景合影留念,生成自己的专属照片,成为两会融媒体爆款作品。中国江西网制作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词典》,紧扣报告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这个主题主线,推出后就被全国网友转发,仅6天时间总阅读数就超过了1000万次。任何心理上的感知都是由身体感知所引起的。融媒体时政新闻更应该注重用户互动体验,通过虚拟环境的构建,让时政报道既有温度又有意义,通过互动体验引发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媒体融合转型是时代的使命,先进技术则是驱动力。各大媒体不断优化融媒体报道的内容和体验,着重在人工智能、大数据、AR、短视频、融媒体上发力,实现了融媒体时政新闻报道技术和手段的进一步升级。现如今,机器人、VR、AR等技术融入重大会议报道已经不再稀奇,比如今年两会期间,人民网两会直播报道就出现了搜狗机器人“汪仔”,新华社的“Star”生物传感智能机器人可扫描听政府工作报告人的“情绪曲线”,首次把情感交互技术应用于时政新闻领域。今年两会甚至出现了黑科技——“媒体大脑”,《新华社2018两会MGC——政府工作报告》就是它的“智慧结晶”,智能收集、梳理、播报政府工作报告当中的新表述、关键词,以及会议期间的舆情热门词汇、话题与图片。随着传播技术和媒介的不断发展,打造融媒体时政新闻除了采访硬件的更新,更要加大智能软件的升级,加大技术革新,让高科技助力融媒体传播。
伴随着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新闻的生产流程、传播渠道和内容呈现形式正在发生改变,但新闻的本质从未改变,这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役,而应是你中我有、我中有你的共赢局面。随着传统媒体拥抱互联网,媒体边界不断拓展,时政新闻报道方式也在因势而变。融媒体时代是一个受众赋权(empowerment)的时代,受众能够获得对相关事务或议题的控制能力。这种技术驱动的受众赋权向原有的传播格局提出了新要求。融媒体传播环境下,我们更需要坚守求新,深耕突破,积极探索传统媒体和数字端的差异化呈现,不断探索和创新时政新闻报道,既服务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也谋求自身发展,巩固主流媒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