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紫薇
新闻专业主义在网络时代备受挑战。其中,新闻民粹主义因其二元对立、平民化、非理性、价值先行等特质,与新闻专业主义强调客观、中立、平衡的理念相矛盾,对新闻专业主义造成了冲击。本文探索新闻民粹主义思潮在新闻生产实践中如何解构新闻专业主义,在此基础上试图提出新闻专业主义的应对之策。
新闻专业主义来源于西方,它实现了新闻伦理和报道规范的有机结合,长期以来被西方新闻界奉为圭臬,也受到了中国新闻界的推崇。但是,政治势力和资本势力在市场化媒体的渗透到挤压了新闻专业主义的施展空间,使得其在现今环境中不断进行自我调试。除此之外,各种社会思潮对新闻从业人员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来自内部组织的缓慢异化亟待受到同样的重视和警惕。
新闻民粹主义指新闻从业者或参与新闻传播的人员因受民粹思潮影响,在新闻活动中采取民粹主义价值取向,从而使新闻产品甚至所在新闻媒体沾染浓烈的民粹色彩①。对新闻民粹主义而言,道德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价值判断和立场偏向比新闻的客观呈现更为重要;新闻民粹主义认为少数精英与多数社会大众之间存在针锋相对的价值观念和利益之争,而新闻民粹主义选择了社会底层大众,代表社会底层大众的利益,制作社会底层大众也能接受的通俗新闻产品,并且处处表现出对精英阶层的警惕和审视态度②。新闻民粹主义的以上价值选择与新闻专业主义强调客观、中立和平衡的价值取向相矛盾。
从出发点和价值取向上来看,新闻民粹主义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倾向社会底层民众,二元对立和反权威是其典型思维方式。而新闻专业主义则强调报道的客观平衡,力图构建独立、权威的媒体,这一深层矛盾使二者在新闻活动中相互排斥。
新闻民粹主义甚至将受过专业训练,掌握专业知识,拥有专业权威的新闻工作者归为与“人民”二元对立的“精英”之列,对此类新闻工作者持批判态度,对此类新闻产品也衍生出各种各样的解构方式。如著名战地记者彼得·阿内特“首先是记者,其次才是美国人”的观点曾受到部分媒体的猛烈抨击。而新闻专业主义则对道德主义与情感关怀至上的新闻民粹主义保持怀疑。如央视记者柴静曾被闾丘露薇、董路等记者从专业主义角度出发批评为“表演式采访,而非做新闻”。
1.新闻民粹主义通过与新闻商业主义的联合实现拓殖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阶层和社会利益的原有结构不断改变,底层利益容易受到侵害,普通民众心中充满不确定感,民粹主义随之增长。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通过对关注度、活跃度和影响力三个主要指标的监测,评选出了2015年中国社会的十大思潮,民粹主义在其中排行第四。在网络技术的加持下,民粹主义思潮一路高歌,形成影响中国舆论场和新闻场域的重要力量。
新闻商业主义正是看到了这种趋势,将民粹主义新闻话语视为其市场垦殖的思想工具,在自媒体的内容生产中尤其明显。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否被认可,自媒体在网络空间中积聚了强大的传播能力和舆论影响力,成为中国新闻场域不可忽视的部分。自媒体以个体的公民身份出现,常常使用代表底层民众的视角,批判权威、质疑政府和精英,强化舆论场中的二元对立和非理性。这些新闻产品看似代替受众说出了心里话,实则是通过点燃受众情绪获取更多流量,提升自身商业价值,实际上加剧了群体极化,加深社会矛盾。
自媒体利用新闻民粹主义实现新闻商业主义追求的路径为,每当有社会事件发生时,有群体影响力的自媒体为产生更多的戏剧对立效果,吸引网络围观,对这一事件进行民粹化解读。它们往往披着道德理想主义追求的外衣,选取与受众切身利益相关的角度,如安全、教育、社会友好度、腐败、社会公平等,通过批判性论述使受众产生对社会的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引发“相当数量的公民对现实政治的不信任和对政府的失望,这是民粹主义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③。社会民粹主义情绪的升温使这些新闻民粹主义自媒体在下一次“蹭热点”中更加驾轻就熟。
2.新闻民粹主义在网络空间中形成话语强占,新闻专业主义的话语优势丧失
新闻民粹主义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套路化、模式化的话语策略,权威与草根、精英群体与社会民众的冲突和底层人民的挣扎往往能吸引新闻民粹主义者的关注,如雷洋案、陕西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打人事件等。中国的民粹主义爆发于互联网中看似毫无关联的社会热点事件,如对这些网络民粹主义事件进行分析,可以将其大致归结于特定的话语结构、话语逻辑如反腐败、反贫富差距等,这种模式化的话语原型结构几乎可以视为网络环境中民粹主义活动的标配。这套模式对社会热点事件反应迅速,常使新闻专业主义陷入被动地位。
首先,新闻民粹主义利用网络传播特性设置具有民粹主义色彩的议程,抢占第一落点,迅速吸引本就“群情激愤”的受众的眼球,新闻专业主义只能被动接受新闻民粹主义设置的议程。失去第一落点之后,为抢占第二落点,以传统媒体为代表的新闻专业主义来不及调查真相便仓促配发评论,企图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但是基本事实没有调查清楚,在此基础上所发表的新闻评论非但没有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还大大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且民粹主义自身所具有的二元对立特质推动群体极化,在这种极化的言论中,专业主义坚持平衡报道往往有一定风险,很容易被受众批评为冷漠、为否定而否定。如针对刘鑫和江歌案中的群情激愤,《新京报》评论在公众号上呼吁“江歌案,朴素正义感莫被情绪带偏”却招来骂声一片。
新闻民粹主义作为一种批判的声音,一定程度上能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且因其关照普通民众的需求,易扩大受众群,增加发行量,为媒体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有积极意义。但新闻民粹主义所暗含的非理性、反叛性集体行动逻辑会不断削弱社会发展的理性与自制机制,成为舆论场割裂的离间因素④。情绪化的大众自发操纵政治议程,使得本来合理的利益诉求变成一种破坏性的、非理性的极端政治宣泄。且从新闻媒体的角度来说,新闻报道的民粹化倾向容易禁锢真相,使整个新闻界陷入信任危机⑤。
产生于美国政党报刊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业长久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深厚的思想根基,加之大部分专业新闻媒体拥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持有这一理念的新闻工作者也接受过专业训练,拥有专业素质,所以应该看到新闻专业主义具有消解新闻民粹主义负面影响的思想、组织和人才力量。
新闻民粹主义大行其道的原因,除客观存在的社会不公正和贫富差距外,也有信息的不透明、不全面、不深入,信息呈现存在盲点,这就给了新闻民粹主义解释的空间。例如医生“跪地”抢救获得网友大力称赞,却让专业人员十分尴尬。一个常规的专业操作被加上道德勋章,恰恰说明传播这则信息的“公民记者”和网民对医生的日常工作状态缺乏基本了解。简单的二元对立逻辑并不能解释复杂的社会事件。新闻工作者应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尽可能真实客观地呈现新闻事件,消除二元对立思维方式。
新闻民粹主义对热点新闻事件的议程选择、话语逻辑和叙事方式都有自己框架。在这一框架下构建出的媒介现实,常常与现实社会存在较大差距。面对这一现状,专业主义不必妄自菲薄,应用全面、客观、平衡的新闻报道主动打破这一新闻报道框架,尽可能呈现社会全貌。
当然,新闻民粹主义喧嚣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存在阶层对立、矛盾激化,要想根本缓解新闻民粹主义对专业主义的冲击,还应该利用好新闻专业主义的武器,发挥媒体的社会功能,推动矛盾的解决和社会的进步。
注释:
①姜华.论新闻民粹主义的理论渊源、表现及其社会影响[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
②姜华.全球新闻民粹主义:起源及社会影响[J].新闻记者,2015(11).
③陈龙.话语强占:网络民粹主义的传播实践[J].国际新闻界,2011(10).
④王声平.台湾民粹主义媒体建构分析[J].台湾研究,2015(4).
⑤章翠翠.从“唐慧案”女性形象的逆转看新闻报道的民粹化倾向[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