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体凤
“佛系”一词最早来源于日本,2014年日本某一杂志流行一种“佛系男子”。近日“佛系”一词忽然火热于网络,成为流行语,还延伸出一些与之相关的“佛系青年”“佛系追星”“佛系生活”“佛系购物”等流行词。“佛系”大意为“好的,没关系,都可以”,呈现一种一切随缘,与世无争的心态。该心态对90后的社会青年影响较大,他们自称为“佛系青年”。面对社会的种种压力和艰难,他们大多采取一种追求安稳、淡然处之的生活方式,体现自己不争不抢、不显不露的生存姿态,以求能在这种高欲望的社会中避世享乐。殊不知这样的“佛系青年”一定程度上成为消极的代名词,情感的疲惫和生活的压力,让他们表现出一种无奈的态度。诚然,“佛系”的无欲无求并非都是贬义,任何流行词的出现都应该辩证看待,“佛系青年”应该用这种心态来修养身心,提升生活品质,而不是逃避社会的艰难。
2018年年初,一款日本的“旅行青蛙”APP火速刷爆微信以及微博等社交平台,位居中国地区APP Store下载榜首。“旅行青蛙”成为继“恋与制作人”之后“佛系青年”们又一追捧的游戏。根据易观数据显示,2018年1月,“旅行青蛙”活跃用户达到3149.34万,日均活跃人数达到2115.89万,超越了恋爱养成手游“恋与制作人”的关注度,成为网络上十分火热的休闲手游。其中在用户上,大城市过半,北上广排名前三,用户多为90后年轻女性,30岁以下的占比超60%。可见,它是一款年轻化、时尚化的游戏。“青蛙”在日语中有“回家”的意思,在游戏中,玩家可以给青蛙取名字,青蛙可以在家里看书、玩电脑、吃饭、削木头,也可以出去旅行、见朋友。玩家们通过给庭院割草换取三叶草,三叶草充当能量可以去商店购买青蛙出去旅行的食物和用具,青蛙们出去旅行时会给玩家寄明信片和特产,但玩家们并不知道自己的青蛙何时回来,只能耐心等待。此游戏与众不同之处在于玩家与青蛙零交流、零互动,像是父母在看孩子慢慢成长。很多玩家通过发微信朋友圈以及微博分享自己的养“蛙”心得,他们会因为自己的蛙几天不回家而担心,会因为蛙寄回了明信片和特产而激动不已。他们会称蛙为“儿子”,会以“父母”的身份关心蛙每天的成长变化,觉得蛙儿子看书打瞌睡是随自己,认为蛙儿子经常出去旅行和自己一样不爱着家。这些玩家们以一种“零交流”“零互动”的方式默默关心“蛙儿子”的生活状况,从而寻求内心的满足和情感的共情。
游戏隐射了社会心态,看着这群90后“佛系青年”热衷于《旅行青蛙》这款手游,看着小青蛙一个人吃饭、睡觉、看书、旅行,安安静静,不争不吵,很多人会联想到自己的成长。90后一代很多是留守儿童或独生子女,他们也曾一个人生活,一个人成长,游戏中的小青蛙就像是他们的化身,他们愿意玩这种简单到无法互动的游戏,体现了他们内心的孤独感,随着玩家越来越多,足以说明这种孤独感让更多的人产生共鸣,成为一种孤独效能感。
玩家们经常在微信朋友圈或微博上晒出自己的蛙在看书、睡觉、玩电脑及出去旅行的图片,分享自己的养蛙心得,炫耀自己的“蛙儿子”旅行时寄回来的特产和明信片,就像是父母在炫耀自己的孩子在外游玩寄回来的礼物一样。这种养蛙行为,一时间在网络上呈现出一种虚拟的亲情画面,让人分不清自己是在养蛙还是养“儿子”。对于“佛系青年”来说,他们希望自己像青蛙一样,可以一个人吃饭睡觉,一个人看风景,忘记现实的烦恼,活在虚拟的世界里。这种分不清现实与虚拟的认知建构迎合了“佛系青年”的“好的,没关系,你们怎么说都行”的社会心态,也为这款APP提供了一定的中国市场环境。同时玩家们在期盼旅行中的青蛙早日回归,对“蛙儿子”寄托了美好的心愿,相信“蛙儿子”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生活状态,即使与青蛙零互动,自己整天臆想,玩家们也乐在其中。这样的玩法虽然让玩家乐此不疲,但也加剧了玩家们对现实和虚拟世界的不合理认知。
美国学者德弗勒在1976年提出的媒介依赖论指出人与媒介之间形成一种依赖关系,这种关系具有双向性质,但相互依赖中较强的一方是媒介,它们主要从传播内容方面控制着人们。媒介依赖症的特点有: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佛系”玩家借助“养蛙”来体验做父母的行为是正常的,但借用游戏这一媒介来体验虚拟的亲子关系,传达内心的情感诉求,使得这一媒介有了情感的表达,让人产生依赖的社会心态是不正常的。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指出,媒介不仅是信息的中介,它在传递信息的时候也会对信息本身有所影响。“佛系青年”们认为“养蛙”这一游戏体现了他们做“父母”的价值,他们有喂养、保护和陪伴的责任,他们每天观察“蛙儿子”的状况,分享“蛙儿子”在游戏中的点滴,其实就是“佛系青年”依赖这一媒介在传达自己的心情,让媒介有了情感和思想的传递,让自己有了精神上的安慰。这种做“父母”的成就感会让他们更加依赖这一媒介,而忽略媒介只是信息的中介这一作用。这种非常态的依赖心理也会让玩家们失去对游戏理性的判断,一味追求游戏带来的情感体验,也助长了“佛系青年”逃避现实情感社会,沉迷虚拟世界的狂欢气焰。
易观数据显示,2018年1月“旅行青蛙”的女性用户占比为70.22%,而男性仅为29.77%,女性玩家占据较大的市场,同时年龄在30岁以下的超60%,以90后青年为主。这款游戏易操作,画面精简,门槛低,对待女性玩家来说易上手,也符合“佛系青年”追求简单的社会心态。另外充满治愈,“蛙儿子”无言的存在,一个人吃饭、看书打瞌睡的样子让女性玩家联想到现实中的自己,用来逃避现实中枯燥的生活,体验游戏中的情感归属,从而治愈女性玩家内心的孤独感。最后对未知充满期待,由于在养蛙过程中并不知道自己的“蛙儿子”何时回来,它又能寄回什么样的明信片,对一切充满期待的心理,让女性玩家觉得这个游戏简单好玩又具有吸引力。同时将蛙当“儿子”来养,受到适婚年龄的女性玩家的追捧。女性都有一种追求超越一切事物阻碍的纯粹、简单的情怀,这款游戏符合女性玩家追求简单随性的生活情趣,也迎合了“佛系女性”一切随缘的理念,从而迅速走红。
“旅行青蛙”APP的走红,不仅是由于网络技术发展过硬,还得益于“养蛙”激发出群体间强大的情感诉求和身份认同。
1.缓解社会压力。在如今这个高欲望的快餐社会,出现了一批又一批“佛系青年”,他们呼唤着低欲望、少社交、一切随缘的社会的到来,实则是在掩饰内心的孤独和恐惧,以一种很无奈的消极心态在逃避社会的压力。这些“佛系青年”不仅是玩游戏这么简单,他们会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养蛙”乐趣,描述自己的蛙是如何自在旅行,如何体验生活,如何过着既能浪迹天涯又能吃喝玩乐的悠闲生活。玩家们分享的频率和喜悦足以表明他们渴望这样的生活状态,他们希望和青蛙建立起一种和谐的亲子关系,来缓解现实社会的压力,带来内心的满足感。
2.角色代入。“旅行青蛙”之所以能受到“佛系玩家”追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角色代入,一个人吃饭旅行的青蛙像极了少社交的“佛系青年”,他们会觉得小青蛙就像自己的缩影,存在一个不被人打扰的理想“佛系世界”里。他们会因为“蛙儿子”出门迟迟不归而担心,会因为他们旅行中交了好朋友而高兴。他们在青蛙身上投射了自我,会寻找和青蛙的相似之处,这样的角色带入,让“佛系玩家”们觉得自己也存在于青蛙的世界,这种身份认同让他们更坚信自己的“佛系”心态,继续享受游戏带来的成就感和亲情体验。
自“佛系”一词在网络上盛行之后,延伸了很多它的子概念,如“佛系产品”“佛系生活”“佛系青年”等。无形中也给很多产品和事物贴上了标签,认为“佛系青年”一定拥有一切随缘的心态,喜欢不争不抢的生活方式,喜欢玩“旅行青蛙”这样的“佛系”游戏,喜欢吃“佛系”产品。渐渐他们也认为这些现象是理所应当,殊不知自己已慢慢“被佛系”化了。之后90后的青年认为这些“佛系”标签就是他们的代名词,自己也应该对号入座,从而失去了自己本身的社会定位和生活理念。这种“被佛系”化的现象并不是首例,之前就有很多文化现象出现,人们追捧某一文化现象,就不知不觉给自己贴上了标签,让自己被社会的条条框框约束,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和人格魅力。因此我们需要拒绝“被佛系”化,拒绝让一切“佛系”事物捆绑,新一代青年应该学会主动用行动去证明自己充满正能量的“佛系”精神,而非被动接受社会给予的“佛系”标签。这样的“佛系青年”才是社会所需要,也是具有社会力量的。
这款承载虚拟亲情体验和缓解社会压力的养蛙游戏的盛行,正是因为满足了玩家的情感需求,让他们不需要付出和现实相同的情感努力就能获得相似的情感体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一款盛行游戏对于群体的影响不能单从情感效益来考虑,还需要社会价值的衡量。一款让“佛系青年”更加“佛系”化的游戏,无疑存在利弊。首先,作为一名“佛系青年”,我们需要了解“佛系”的真实含义,它并不单指心态上的无欲无求和生活上的简单随性。面对生活的压力,我们确实需要这样的心态来缓解和慰藉,但对社会发展来说,更希望的是青年拥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而不是流露一种妥协无奈的疲惫之感。厘清“佛系”的真正内涵后,需要“佛系”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利益格局调整和社会关系变动的过程中,各种社会问题不断涌现,青年人的理想追求与价值观念受到不良社会现象的冲击,并在社会心态上呈现出来。正确的价值观的树立不仅在个人层面上让人格更完善,让生活更具体,同时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将引导更多的青年人规范社会行为,端正社会心态,走在社会进步的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