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天义 余文龙
“融媒体”是指将媒介载体进行充分利用,把报纸、广播、电视等存在共同性和互补性的媒体,在人员、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整合,打造“资源畅通、内容兼容、渠道互融、利益共享”的新型媒体。过去在传统媒体时代,传媒领域从业人员的培养大都依据自身的目标而各自开展,譬如新闻以及编辑出版专业要为报刊培养专业人才,广播电视以及播音主持专业要为电台、电视台培养专业人才。但在融媒体环境下,传媒行业对其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呈现出全能型、复合型的特征。与过去传统媒体时代强调特定技能不同的是,融媒体时代的工作者还应拥有跨媒体、跨领域的采访、写作、编辑、制作等多方面、多领域的技能,能够采用多种方式报道新闻事件和编发不同种类的稿件。换句话说,融媒体环境下的传媒从业者需要打破行业内的区隔,成为拥有多项技能的全能型人才。因此,当前新闻传播类的学生除了要加强对媒体融合知识的积累外,还必须在专业实习实践过程中培养跨媒体、跨领域的动手实操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融媒体时代的媒介生态环境。
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事业在近些年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根据《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2016》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在我国设立新闻传播类专业的高校达600余所,拥有包括编辑出版学、传播学、广告学等七大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另据不完全统计,有1100多个大大小小的专业点遍布于全国,全国所有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在读本科生总人数超过15万人。
现如今我国高校新闻传播类学生专业实习大多数采取校内外相结合的形式。校内实习通常是在校园媒体内进行,主要包括校报、校园电台、学校官网或是官微等。校外实习主要在企业、媒体、传媒公司的宣传、策划等部门进行,尤其是近年来一些发展迅速的中小型网络媒体,正逐渐成为学生专业实习选择的“香饽饽”;为方便管理,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采用集中实习的模式,即所有新闻传播类的大四学生在毕业前统一到相关单位进行不低于规定时间的专业实习,通常为3-4个月;针对学生专业实习的考评,实习单位大都采用量化计分的方式来进行操作,即依据学生实习所呈现作品的质与量和日常工作的表现来进行打分评比,校方通常在学生实习结束后依据实习单位以及学生的反馈材料对学生专业实习进行评定存档;专业实习作为培育新闻传播类人才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促进学生实际操作水平的提升、顺应由学校到社会环境的转变、增进对传媒行业的认识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虽然专业实习在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以及提升就业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由于当前高校实习模式的设置和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原因,使得相当部分的专业实习流于形式,更像是一种硬性任务,学生很难从中获得对今后就业有帮助的优势技能,更谈不上有什么实质性的收获。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如下:
学生在实习前,虽然已经掌握了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由于学校技能课程的设置与业界现实需求相脱节,学生普遍缺乏专业性的实践训练和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无法满足融媒体环境对人才的时代要求。反映出来的现象便是学生自己所学到的专业技能、知识没有用武之地,到实习单位往往不能立刻着手参与工作,因此时常在具体操作中感到无所适从,只能被动地在实习老师身后看,自行操作的机会少之又少,无法达到应有的实习效果。如河南某高校广告学专业的Y同学在专业实习中去了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某节目组,实习工作主要是视频后期编辑,令他感到意外的是,电视台目前所采用的主流非线性编辑软件他从未接触过,因此只能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重新学习。此外,一些曾在学校教授过的软件和相关技能的操作由于教学要求设置的不合理,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这种实习工作需要与学生现有能力之间的矛盾时常导致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陷入一种颇为尴尬的境地。
注重实践是新闻传播类专业作为应用型学科的显著特征,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对教学实践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现实情况却是目前高校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普遍存在着质量低、数量少、规范弱等问题。一方面,由于实习单位没有在接收实习生时从政府、院校方面获得相关的利益,因此部分实习单位对实习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使得实习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久而久之成为双方的一种负担。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融媒体环境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加之长期以来认识的不全面,致使很多院校从心里更多地把实习基地的建设视为急功近利的形象工程,往往重视挂牌与签约等程序性活动,缺乏与实习基地长期合作办学的思想,并未实现应有的人才培养与输送的目标。对于学生而言,很多实习基地名存实亡,实习时还得依靠个人关系寻找途径。
由于部分高校新闻传播类院系长期对于实习基地的建设重视力度不高,使得专业实习基地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所以一直以来“放羊式”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实习方式较为常见,即校方不统一组织实习,让学生自主联络单位实习。有的虽然建立了专业实习基地,但由于缺少完备的实习规章细则,或是相关实习协议没有落实到位,使得学生专业实习的权利与义务无章可循,“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时有发生,这造成学生无法真正融入工作角色,实习单位面对这种情况大都碍于情面不愿过多干预,最终往往是一张实习鉴定证明敷衍了事。学生在实习期间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前学校以及实习单位缺乏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建立合理明确的实习生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由于新闻传播类实习大都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与考研、公务员等考试的复习时间相冲突,因而部分学生以一种敷衍的方式对待专业实习,使实习并未产生应有的效果;另一方面,有的学生未来不打算从事新闻传播类的相关工作,错误地认为专业实习对于自身未来发展没有意义,因此也采用一种消极的态度予以应对。此外,由于学生进入单位实习时发现与“幻想”的情况有较大差异,使其产生较大心理落差,因此很快对实习工作心灰意冷,实习积极性严重受挫。有在传媒公司实习的学生在日志中写道:“熬了几个通宵写的文案被领导说毙就毙了,每天还要给阿猫阿狗端茶倒水、扫地抹桌子,早知道是这样我才不会来这实习呢。”与此同时,个别实习指导老师由于工作或态度原因缺乏与实习生进行必要的沟通,也是导致学生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也影响新闻传播类院系与实习基地的进一步合作。
伴随着互联网和新兴科技的快速发展,现代传媒行业的信息正朝着速度、深度、角度和力度进行全方位拓展,新闻传播类专业本身对于综合实践能力以及知识储备要求较高,因此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更应贯穿“实用办学”的理念。以新闻学专业为例,在课程安排中不应单纯把重心放在新闻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层面,还要适当地增加播音主持、文案策划、摄影摄像等方面的课程,此外还应增强学生应用主流软件以及新型科技的能力,将人才培养同融媒体环境的时代需求紧密结合,切实培养有知识、懂技术、会操作的实用型全才。
由于新闻传播类学生在参加大四学校统一组织的专业实习前大都缺少实习实践经历,因此到工作岗位上普遍反映出“上手慢”的现象。当前,各大高校都有自己的校报、广播站、网站、官微等,各院系通常也有自己的媒体工作室和宣传机构,它们与社会媒体有相似的工作流程和运行机制,可以为新闻传播类学生提供专业实践的机会。校方可以出面整合这些资源,为新闻传播类学生打造校内实践的大平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其中得到切实的锻炼,从而破解学生实践经验不足这一难题,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满足融媒体环境的实际工作需要。
在对新闻传播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的融媒体时代,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不应再作为双方的形象工程和对外进行宣传的资本,而应使实习基地发挥切实的教学实践的作用。在学校在与实习基地签订的实习协定中,应对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规定,将可能涉及的问题进行一一规范,比如实习基地每年至少接收多少实习生,学校每年应向实习基地缴纳多少费用,学校与实习基地多久进行一次互访交流等。
此外,在建设新闻传播类专业实习基地的过程中,校方还要与实习单位共建互惠机制,寻找并维护好彼此的共同利益,从而调动双方共建实习基地的热情,为实习基地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比如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可以定期免费为实习单位的媒体从业者组织进修学习、做学术报告、开放图书馆等,同时学校也可邀请实习基地的高级记者、编辑等传媒从业人员到学校进行讲座、参加课题研究等,用实际行动拉近学校与实习单位的心理距离,使高校、实习单位和学生都能从中受益,最终实现“共赢”。例如,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在与网易广西进行合作的过程中,选拔新闻学、广播电视学等专业的学生每月为网易广西民生、旅游及美食板块进行主题策划、提供原创文稿,此外并安排学生对网易广西的网页信息进行每日更新维护。网易广西除了给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每年投放六万元运营费用外,还派版面主编每月到学院进行技术指导,与老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文章选题,并对之前的选题策划执行进行点评和总结,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其中得到了明显提高。
要使新闻传播类学生专业实习达到应有的效果,就必须建立一套合理明确的实习生实习制度。首先,从学校层面来说,应根据不同专业对学生实习实践的要求制定相应的管理条例,将实习指标进行量化细分,并要求每位学生在规定期限内必须完成。同时相关院系还应积极组建学生实习工作组,挑选专职人员依据学生自身特点帮助学生联系实习单位,对整个实习过程进行动态监督与指导,督促学生认真对待专业实习,在实习结束后将学生的实习作品进行评定存档,为今后开展学生实习工作积累经验;再者,实习单位层面也应制定相应的实习生管理规范,比如媒体单位要把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进行详细备案,通过出勤记录登记、实习作品打分等方式督促学生按照要求完成实习任务。同时实习单位也应和学校多“通气”,将学生在实习单位的情况定期向学校反馈,促使实习生端正工作态度,尽早适应职业角色。实践证明,这种双向管理机制不仅保证了学生实习评估的客观性,还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水平,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快速适应融媒体时代的现实工作要求,是保障新闻传播类学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方法。
专业实习是学生攻坚克难和不断历练的过程,是将来走向工作岗位的练兵场。为此,新闻传播类的学生应充分认识到专业实习的重要性,以积极向上的态度融入其中,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针对专业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批评,实习生面要极力避免过度消极的情绪,应认识到失误和批评反映出自己当前的不足,从而在汲取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我。同时,实习单位可以通过提高福利待遇、考虑聘用优秀实习生等方式激发实习生的工作积极性。学院也可在专业实习后依据实习日志、实习作品和单位鉴定等材料对优秀实习生予以大会表彰和奖励,从而使学生能切实感受到实习单位和学校双重的人文关怀,以更加饱满的姿态投入到工作实习中去。
此外,为了确保学生专业实习达到预期效果,新闻传播类院系应合理安排实习时间。为此,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做法是在学生专业实习前召开实习动员大会了解学生的实习意愿,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针对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的同学,院方允许学生在下学期进行专业实习,从而切实做到有的放矢,更好地平衡学生时间与精力的安排。
专业实习是新闻传播类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各行各业都在发生着快速变化,传媒产业对其从业者的能力要求与日俱增。为此,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实习应顺应时代和行业的发展潮流,依据实际需求不断做出调整,使实习相关管理工作和制度建设做到实处,从而更有效地引导和促进学生专业实习质量的提升,为时代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务实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欢.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采编人员职业素养研究[J].采写编,2016(06):27-28.
2.李玉迪.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媒体实习的问题与对策[J].传播与版权,2016(08):150-152.
3.马永春.论大理学院新闻专业实习平台的建构[J].大理学院学报,2009(09):75-78.
4.洪杰文,彭雨田.新闻传播专业实习模式及效果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01):120-123.
5.覃哲.校企合作——独立学院新闻专业实习实训培养模式探讨[J].高教论坛,2017(01):68-70.
6.邹华华,胡忠青.新闻传播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J].今传媒,2006(1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