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方言民生新闻的叙事和局限性

2018-04-01 23:31欧阳飞鸿适鑫
视听 2018年5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方言民生

□ 欧阳飞鸿 适鑫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各地的晚报、都市报纷纷出现了一些以都市社会现象、市井琐事为题材的新闻,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些新闻即被视为民生新闻的雏形。而出现在电视荧幕上的民生新闻则要以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的《南京零距离》为标志,它开创了大时段城市民生电视新闻的先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借着民生电视新闻发展的春风,方言新闻也迅速升温。对民生新闻的内容,受众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民生新闻改变了以往新闻的官方性,更贴近百姓生活。也有人认为,民生新闻内容过于市井和琐碎,有的东西甚至根本不值一提。方言新闻的出现,使人们对民生新闻的讨论由内容延伸到播报方式、叙述方式、叙事语言等方面。

民生新闻与方言新闻在叙事内容和方式上打破了固有的形态,给受众带来了新的视听享受。虽然对于民生新闻和方言新闻节目兴起的现象,有人支持,有人反对,甚至有的地方出台了相关的规定管制方言新闻。但在这种情况下,云南电视台都市频道的《都市条形码》和《大口马牙》却依然取得了不错的收视效果。

一、民生新闻叙事特点

民生新闻叙事主题的亲民性,决定了老百姓是新闻的主角,电视镜头对准的不再是会堂、政府领导。社区、街道、家庭、邻里的日常生活成为了叙述的主题,报道百姓关心的“小事”,报道题材也转向百姓的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百姓说话,让百姓说话,让百姓拥有话语权。

(一)民生新闻叙事声音和叙事语法

云南电视台都市频道《都市条形码》在新闻《鱼塘被投毒损失上万元》中报道了普吉街道办事处联家社区林家院二组村民孙老汉家的鱼塘被人投毒,给孙老汉家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这是一则典型的民生新闻,它讲述了一件百姓遇到的麻烦事。记者、摄像、孙老汉、及孙老汉的儿媳妇都成为这则新闻的叙事人,孙老汉与其儿媳妇向记者讲述整个事件的过程,而记者与摄像又将当事人的讲述进行整理提炼,最终完成新闻稿件的写作和新闻画面的拍摄。其中记者与摄像将事件整理为新闻文本的过程,正是新闻叙事语法的完成过程,是把事件与新闻事件按一定原则组接的过程。

(二)民生新闻叙事话语

我国传统而经典的新闻叙事,通常采用“倒金字塔”结构,这种叙述方式保证了读者在最快的时间内了解所发生的事件信息,而这样的结构大多采用的是“讲述”的叙事方式,记者通常就是旗帜鲜明的讲述者,以全知全能的视角告诉读者发生的事件信息,其权威性和真实性不容质疑。“记者获悉”“据介绍”“据了解”“有关人士表示”“知情人透露”等都非常明显地表明了是“讲述”的叙事方式。而民生新闻突破传统的叙事方式,为了追求新闻的故事化,通过运用直接引语和描写等手法,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原汁原味的故事,大大拉近了和读者的心理距离,在叙事方式上保证了民生新闻的亲民性。

例如云南台新闻《鱼塘被投毒损失上万元》的导语:“‘大屠杀’是一种用来杀虫的烈性农药,但是昨天(11月25日)下午,普吉街道办事处联家社区林家院二组村民孙老汉,却在自家的鱼塘中发现了三瓶‘大屠杀’,以及近一吨的死鱼。”从导语中就可以看出不同性质的新闻在叙事话语上的不同,这则报道将新闻故事化,在保证导语中新闻五要素完整性的基础上设置悬念,以此吸引观众。在采访的过程中,话语权更多的被交给了孙老汉的儿媳妇,而不再是由记者一人来完成新闻事件的讲述。

(三)民生新闻叙事接受

新闻是被传播的信息,没有接受,新闻也就失去了意义,尤其是当下,整个新闻传媒在传播观念上变“传者本位”为“受众本位”之后,新闻的“接受”变得必要。1964年雷蒙德·鲍尔的《顽固的受传者》有力驳斥了之前一直存在的“靶子论”,他认为受者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传播不是传播者单方面的行为,而是传、受之间的互动行为。《都市条形码》的口号“新闻为人民服务,新闻从昆明说起”充分体现了这档民生新闻以受众为中心的特点,而从新闻素材来看,新闻素材设置了选取范围,这个范围内的区域就是“我们”共同拥有的城市——昆明,新闻的接近性将昆明受众联系起来。从新闻内容来看,《都市条形码》新闻有服务类、宣传类、警示类、突发事件报道等,满足受众对各类信息的需求。由此可见,民生新闻遵循了“受众本位有利于传播效果的最大化”的规律。

二、电视民生新闻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一)盲目克隆,同质化竞争严重

《南京零距离》的火爆引起了全国的民生新闻热,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各自的民生新闻节目。很多地区的民生新闻节目不止一档,这样就导致了同质化的出现。传播的同质化主要表现为在同一传媒市场上大量信息产品风格接近、形式相仿、内容雷同。一个相对狭小的时段和地区中,大量媒体争相开发民生新闻资源,必然会导致新闻资源的重复使用、新闻内容的雷同和竞争恶化,最终可能会使得传媒市场发生混乱。就昆明地区来说,昆明电视台的《街头巷尾》,云南电视台的《都市条形码》《民生关注》同属于民生新闻栏目。叙述新闻内容上很多是重复的,同一民生新闻节目报道题材狭窄且重复较多,容易使受众产生模式化印象,弱化了观众的收视期待。

(二)报道止于浅层表现,新闻琐碎化,新闻价值含量降低

电视民生新闻就是将镜头对准百姓身边事,以一种白描的手法描述市井百态,在画面中反映出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在政要新闻和不是批评就是表扬的新闻路线中找到了新的岔口,成为市民与政府之间的纽带和沟通之桥,它不但得到了市民的认可与喜爱,还得到了政府的关注。民生新闻很注重新闻接近性,并且在接近性上大做文章,但是却缺乏关于报道的现象的后期追踪,弱化了如何帮助观众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激烈的竞争中,各档民生新闻节目大多采取拉长播出时间、进行系列报道、现场连线等传播方式来增加节目的信息量,可是在有限的区域内每天有新闻价值的民生事件毕竟是有限的,为了填充被拉长的播出时间,不得不将一些零碎、浅薄、几乎毫无新闻价值的内容推到电视荧幕中,各种火灾、车祸、自杀、污水横流、垃圾成堆之类的事件充斥在整个民生新闻节目中,危及民生新闻的生存和发展,影响了观众的收看心情。

三、方言新闻节目的局限性

方言新闻节目是在民生新闻形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除了在叙事语言、叙事方式上有所创新外,其余方面走的仍然是民生新闻的路线。由此,方言民生新闻出现了局限性。

(一)传播对象的局限性

新闻的方言门槛出现不能覆盖现有的行政区划,导致很多新进入的居民以及城市中的流动人群被排斥在外,导致受众群的区域性,只有在该区域内懂得方言的市民才能听懂新闻内容。虽然方言新闻节目中有普通话字幕,但是却不能很好地解决受众群的区域性。其次,方言新闻将传播对象限制为普通市民,造成了新闻内容的琐碎、缺乏深度,很难实现民生新闻节目的桥梁作用。

(二)新闻内容琐碎

方言新闻节目报道的内容多为社会新闻、生活资讯,而对于公共事物则涉及不多。邻里之争、街头怪谈、奇闻轶事成为了方言新闻的宠儿,而时政、交通、运输等公共事物的新闻却很难进入方言新闻的报道范围。这样的报道方向使得方言新闻节目内容显得琐碎,形式缺乏严肃性。

(三)报道形式过于娱乐化

在当前这个大众娱乐的时代,新闻节目也开始添加娱乐元素,而方言新闻节目更是走向娱乐化。《大口马牙》曾邀请普通市民参与到节目中,在节目结尾时让受邀市民高歌一曲。有时会有特定工作人员出现在节目中,主持人便与这名工作人员调侃一番,以此博观众一笑。如此的做法,虽然增进了节目的娱乐性和互动性,但是却浪费了观众获知信息的时间,久而久之会造成观众对节目的厌倦。过多的娱乐性元素,容易使观众对新闻内容的真实性产生怀疑,甚至对新闻节目的公信力产生质疑,破坏了新闻的信息传递作用,弱化了新闻的传播效果,进而造成传而不达的困境。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方言民生
方严的方言
方言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