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军大业》的类型化表达与社会记忆的传承

2018-04-01 23:31李扬
视听 2018年5期
关键词:大业类型化先辈

□李扬

《建军大业》是共和国建业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与前两部《建国大业》和《建党大业》相比,《建军大业》由香港商业片导演刘伟强执导,具有强烈的类型化特征。众所周知,刘伟强导演擅长警匪片创作,善于表现激烈的动作和紧张的对峙,让人热血沸腾。刘伟强导演擅长的这些方面,正和战争片所需要的元素相吻合,因此碰撞出一部与众不同的红色题材电影。

一、演员选择与英雄伟人

影片《建军大业》选择了大量的年轻明星参演,这是本片饱受争议的一点。针对这样的质疑,导演刘伟强频频发声,“帅不是罪过,青春的风华正茂和力量感是无法演出来的。”而影片《建军大业》也因为大胆的演员选择,为红色题材的影片带来了新的观影体验。

(一)相似的年龄

《建军大业》的内容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四·一二”白色恐怖、南昌起义、三河坝战役和井冈山会师,它们发生的时间为1927年。1927年,我们的英雄伟人大多处于风华正茂、激扬文字、恰同学少年的年纪。监制黄建新说:“我觉得这部戏必须得用年轻演员,导演也这么想。……而且现在往IMAX上一放,那么大,眼神都不对!什么叫青春朝气,一看眼睛就知道不是。”所以,在演员的选择上,年龄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在影片中人物出场时,字幕不仅会展现伟人姓名,也会在姓名旁边把年龄写上,这样的做法耐人寻味,强调这些先辈们正值青春年华,那么演员的选择上,年龄自然不能和伟人们当年的年龄相差太多,而导演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如1927年毛泽东34岁,饰演毛泽东的演员刘烨2017年时39岁;1927年周恩来29岁,他的饰演者朱亚文2017年为33岁;更年轻一些的如在1927年粟裕20岁,他的饰演者刘昊然在2017年也为20岁等。相似的年龄,能够展现出先辈们当年的意气风发,与当时的史实更为契合。

(二)相似的神形

在观众心中,对于饰演革命先辈们的演员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认知,认为演伟人就该找那些经典的演员们,对于新的演员总有一种排斥心理,会挑各种各样的毛病。而这次《建军大业》在演员的选择上十分大胆,看似全是“新面孔”,但其实也是摄制组精挑细选的。

据刘伟强表示,最先确定的演员是王景春和刘烨,刘烨在《建党伟业》中饰演毛泽东,找他是顺理成章,而王景春不化妆都很像贺龙。摄制组在挑选演员的时候,将先辈们的照片挂在墙上,反复和演员去对比和筛选,不仅要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演员们来饰演伟人,对他们本身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导演刘伟强给了演员所要饰演的先辈的照片,让他们和照片进行交流,演员身上逐渐拥有了这些英雄伟人的一些气质。相似的神形,能够更加生动地还原先辈们的形象,能更好地将观众带入当时的历史语境中,产生身临其境的奇妙体验,对于社会记忆的传承也有非常大的作用。

(三)人物塑造

在我们的记忆中,对英雄伟人形成了固定的刻板印象,而影片《建军大业》赋予人物以温度,添加了许多令人莞尔的细节互动,在人物塑造上增添了许多人情味。如影片中周恩来到武汉和毛泽东谈论斗争思想,毛泽东游泳上来一身湿,周恩来与他相谈甚欢,第一次拥抱,身着正装的周恩来说“太湿了”想要退开,却被毛泽东反手再次抱紧,两个人之间默契的情谊以及毛泽东洒脱的豪气性格,都通过这个小细节展现出来,拉近了观众与伟人之间的距离。

影片编剧方兆力说:“领袖人物的一些更丰富的侧面形象,观众都爱看,既有猎奇色彩,同时对以前原有的崇高形象也会有更加好的一个表现。”这样丰富的人物形象描写,能够让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兴起对伟人们的了解欲望,从而更好地做到社会记忆的传承。

二、视听语言与历史史实

导演刘伟强,摄影出身,因此他对镜头有着极强的感觉。这样一位导演和主旋律影片碰撞,必然会产生出别具一格的影片效果,使得《建军大业》成为了对主旋律电影商业化创作的一种突破性尝试,为社会记忆的保留与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蒙太奇的运用

影片开头由一组平行蒙太奇展开。“四·一二”白色恐怖、上海商务印书馆被毁、周恩来单刀赴会、汪寿华被杜月笙所杀四条线索以平行蒙太奇的形式展现,剪辑节奏流畅,采用迅速交替的手段,使得悬念逐渐强化,情绪渐渐紧张,让观众在短时间内了解到南昌起义的源头。并且多角度的拍摄,使得画面非常丰富,镜头语言十分饱满,很快就抓住了观众的收视心理,具有强烈的刘伟强风格。

南昌起义是影片重点的战争段落之一,展现两军对垒的紧张气氛所运用的交叉蒙太奇十分出彩。周恩来带领的起义军有条不紊地执行计划,攻打南昌;陈风带领的军队却是一片散沙,懒散的状态已经昭示了失败的结局。后期贺龙和叶挺的猛烈打击和陈风的顽强抵抗不断交叉出现,体现出战争状态越来越胶着,矛盾越来越激烈,观众的情绪也被逐渐推上高峰。

(二)特效手法的运用

影片《建军大业》在战争场面的表现上,运用了很多特效手法,如轰炸上海商务印书馆的段落,将子弹出膛的过程做了动画处理,大炮内部的运作、子弹发射的轨迹以及最后击中上海商务印书馆形成的巨大爆炸,都给观众带来一种“奇观”体验,而片中这种“奇观”在战争场面中时有出现。

还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常用“叠画”手法,如不同景别的军旗叠画在一起,表现出军队的浩大和坚定的信念与希望,并且还经常用“火焰”这样的元素进行叠画转场。在传统的故事片中,这样的处理方式并不常见,但是作为一次主旋律影片的商业化尝试,这样的剪辑手法使得画面更具节奏感。而通过“火焰”转场,也具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意味。

(三)声音的运用

影片一开始嘹亮的军号响起,随着闪闪红星的出现,主题昭然揭示:为了献礼建军90周年。重低音开头的影片同名主题曲《建军大业》响起,伴随着一个个战士们的雕像和闪电的音效,体现出影片宏大的历史感,字幕逐个出现。影片正式开始是“孙中山先生的话”,有强烈的时代感,无字的人声哼唱和红底白字的年份占满了屏幕,并附有事件发展的字幕介绍,帮助观众了解前情,而后逐渐出现了工人们呐喊反抗的声音,地点来到了即将发生惨案的上海。仅仅一个开场,运用了多种声音元素,结合画面,迅速将观众带入到情景中去。

主旋律电影类型化有助于社会记忆的传承,尤其是针对如今的年轻一代,类型化的电影更能够抓住他们的眼球,吸引年轻一代走进电影院,从而引起共鸣,让他们对历史有更深刻的了解,使社会记忆能够源源不断地传承下去,实现主旋律电影的存在意义。

当然《建军大业》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尽管剧组对历史进行了研究,但仍然出现了不少历史错误,如时间错位、武器细节错误、与历史史实不相符、人物性格刻画脱离实际等。此外,大胆的演员选择成为影片亮点的同时,有部分演员的演技不精、神形不符等也造成观众出戏,引起广泛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建军大业》为主旋律电影在类型化表达上做出了一个重大的突破与尝试,中国主旋律电影在类型化探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郭千华.《建军》刘伟强:没看片就质疑?对演员不公平 [DB/OL].2017 -07 -31.http://www.sohu.com/a/160956977_119778.

2.刘伟强,黄建新,谭政.《建军大业》:新主流电影的类型叙事——刘伟强、黄建新访谈[J].电影艺术,2017(05):52-59.

3.赵宁宇,方兆力.战争片的剧作之道 《建军大业》编剧创作谈[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7(04):73-79.

猜你喜欢
大业类型化先辈
不忘先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孜孜以求,遂成大业
传承先辈精神 再造澧县辉煌
我国警察盘查行为类型化分析
行政诉讼类型化之批判——以制度的可操作性为视角
绿茵少年(五)
绿茵少年(三)
推进改革大业必须要“实”
民事一审撤诉的类型化研究
继承先辈精神 不负时代重托